林英杰/為不實用的「古典學科」辯護?從美國大學歷史看台灣教育
在教育的場域中,古典科目是否必修常常受到質疑和挑戰,尤其是文言文的必修,更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戰場,相關的辯論也是網路上爭相討論的焦點,本文不試圖討論這些辯駁的論點,若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觀看以下的連結(相關討論很多,不一一放上):
高中國文必修學分應砍半
寫給朱家安:為什麼必修一定要加入古文?
令我感興趣的是,古典科目的必修在美國高等教育也曾有過一段辯證的歷史,雖然美國給我們的印象充滿實用主義的色彩,但他們也曾有過一段轉變,而這段轉變或許能提供一些啟示:
古典學科與南北戰爭前的高等教育(1636-1776):
在談論轉變之前,或許我們必須先看看當時的美國的古典學科有哪些,以便於我們討論。美國學院承襲了英國大學的傳統,融合了中世紀的博雅科目,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想要進入美國學院,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基礎能力呢?如果你是19世紀以前的學生,熟悉拉丁文、希臘文和數學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入學基礎,19世紀初加入了地理和歷史,是因為當時認為這兩個科目有助於增加對經典的理解,幸運的是,那個時候一般學生入學不算困難,因為一般高中或私塾都可以讓你有能力通過測驗順利就學。
如果有幸進入學院了,你會學習什麼呢?
假如我們進入的是當時的哈佛,一年級的必修是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希伯來文和修辭;二年級除了繼續努力修邏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另增加自然哲學這一科目(後稱物理學);第三年除自然哲學外,增加心靈哲學、形上學以及道德哲學;第四學年除了首尾呼應的學習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和自然哲學,同時也學習數學。在耶魯大學雖然科目的學習時數比例雖不同,但學習目的、強調重點、教材則大同小異。那時候的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有教養的紳士(ㄅㄧㄢˋㄊㄞˋ)。
痾……是受文化和傳統知識陶冶的紳士,因此教育不在於傳授實用或執業的知識或技能,而注重的是心靈的陶冶。
美國高等教育改革與批判(1776年獨立戰爭後)
自殖民時期以來沿用了200多年,環境的改變開始有了變化: 一個原因在於獨立革命,在美國建國初期,這場大革命促起了學術思想上的啟蒙運動,知識的功能在解除人們的痛苦,改造人類的社會結構,並增進人類生活,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用功利的精神大起;另一個內涵的精神是,當時的學院大多是受教會的影響,但在這場啟蒙運動中,對於知識的改變,也促起對於高等教育期望的改變,大學的知識不可限定在進行少數文理科專業的培養上。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有許多學者對於太過重視古典科目的學院表示不滿,最有名的學者如F. Hopkinson、B. Franklin,而對高等教育有顯著改革的學者如T. Jefferson,他在1825年准獲成立維吉尼亞大學,除了任學生能在八個專門領域中自由選擇專攻領域外,專攻領域也將「現代語」、「解剖學及醫學」等較為契合未來的職業生涯科目加入大學的領域中,這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如1825年的G. Ticknor在哈佛進行了一些改革活動、1862年莫里爾撥地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開設農工學院,這個趨勢大大的衝擊只專注於古典科目必修的學院。
耶魯報告書與辯護
維吉尼亞大學所掀起的改革浪潮衝擊非常大,尤其是拉丁文與希臘文,它的不實用引來了學者的批判,這自然衝擊到了1827年的耶魯大學,耶魯董事會也認為必須研議,經過長時的調查與研究,結果於1828年出爐,耶魯報告書為古典學科建立了穩固的地位,作為古典學科的護航文,這份報告書以訓練學生之全面基礎和完善學生之知識結構為基礎,認為傳統科目應該被保留:
心靈訓練:首先,它假設我們的心靈有各個部分,就如同電玩角色的能力值,心靈有各個不同部分,如記憶、推理、想像、注意、判斷等能力,學習這些傳統科目的目的無他,是要鍛鍊這些心靈官能(比方說希臘文和拉丁文ㄍㄌㄇㄉ難背,為的是要訓練你的記憶」肌肉」)這些能力值訓練起來了,能夠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訓練記憶不只能增加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字彙量、其他的學科需要用到記憶的能力也能發揮它的功用)。這樣的話,學習這些科目豈不比學那些職業科目來得實用?
而且這些傳統科目不僅僅能夠訓練我們的心靈能力,也有其道德意涵,比方說古文語法困難,但如果背起來了,就能夠培養你的毅力,強化品格;數學之道德價值在於其原則之先驗,可培養堅定不移的勇氣。
陳設心靈:學海無涯,實在無法在短短的四年內,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大家,所以那些在學院外的科目就交給學院外來傳授即可,不需要納入課程之中,比方說商業、機器、農業。大學強調的是文學和科學的科目,以心靈之全面訓練做為準備,訓練完人。
心靈官能太神啦!!
如果我們暫且不質疑耶魯大學對於大學教育的目的(訓練完人以及建立知識基礎)的話,我們可以稍微分析一下,以這樣的目的為基礎,其假設以及實施是否達到了該目的,它假設了:
有一種心靈官能M,接受傳統科目群L的充分訓練後,能自動產生學習遷移。
從上述來看,心靈官能M的特性或許是我們最關注的焦點,那是因為心靈官能M如果得到充分的訓練,它不僅僅只會在所學的學科發揮作用,也會自動的遷移到其他的科目上,也就是說,訓練拉丁文如果不只是讓人能夠懂得看拉丁文、會說拉丁文以外,還能應用在其他有記憶力相關的學科,如此即便在現今社會沒有人會寫拉丁文、用拉丁文溝通,學習拉丁文仍是有它的實用價值。
心靈官能真的那麼神嗎?
心靈官能M真的具有遷移的能力嗎?這有待於經驗的證明,關於這樣的看法,E.L.Thorndike(1874-1949)就曾做過相關的實驗-——學習拉丁文是否有學習遷移的狀態,他以學過拉丁文與未學過拉丁文的學業成就,結果發現並沒有特別的差別,遷移是有特定狀態的,比方說拉丁文學習或許對學習有拉丁文字根的英文記憶有幫助,但在其他地方是不明顯的。
類化真的會自動產生?有關類化,又或者稱」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根據Robert E. Slavin的分析,一般有賴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原來情境中學習訊息或技能的程度;第二個則是該技能或概念的學習情境與應用情境間的相似度;也就是說,類化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些人能夠精熟某些技巧或概念,但不一定會引用到其他的地方,因此類化不一定是自動生成的。
啟示與反思
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分析與檢視,我們會發現,這些證據除了讓古典科目作為必修的力道上削弱很多以外,以心靈官能的各種Carry功能來回答實不實用的問題將會受到極大的質疑,那是因為在實證研究上無法得到科學的驗證;這更凸顯了一個事實,如果我們的主張,是建立在有待於經驗證實的理由,就應該更謹慎的去關注,是否有研究或觀察能證明這樣的觀點,特別是影響範圍擴及大眾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學校政策。
【參考文獻】
〔1〕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林玉体(1988) 。西洋教育史專題研究論文集。台北: 文景。
〔3〕張文哲翻譯 Robert E. Slavin原著(民94年3月初版)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葉坤靈(2005)。美國高等教育之重要發展階段與論題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5〕Barnett, R.(1990)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6〕Brubacher, J. S. & Rudy, W.(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作者林英杰,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生。
*感謝沃草烙哲學寫作社群提供寫作上的建議與指導。
*公民學院交誼廳:http://community.citizenedu.tw/
*沃草公民學院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