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俊/哲學人的專長不是煮心靈雞湯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王人俊/哲學人的專長不是煮心靈雞湯

photo credit:Enokson(CC BY 2.0)
photo credit:Enokson(CC BY 2.0)

「心懷慈悲,充滿感激。這個世間如此的廣博,無邊無際的天空和海洋充滿著自然的恩賜,等待著滿心。沒錯,這個世界是富裕而不是貧窮的,充滿信心與正面的力量向世界發出呼喚,堅定的向宇宙下訂單,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實現願望。」

「人生就像咖哩醬,你永遠不知道做給你的廚師手藝到不到位,裡面有沒混到蟑螂,但是點了就要吃完。人生的精髓不在吃咖哩,而是在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

各位,你看得懂上面在寫甚麼嗎?坦白講我自己也不知道,事實上這篇文的頭兩段我擱了好久還寫不出來,中途還忍不住跑去打了電玩。就為了逃避欠烙哲學文章的事實。上面這兩段的發言,前面可以說是台灣暢銷書排行榜必備的「正面思考成功術」,後者則是表達人生感慨的心靈雞湯式抒情文。它們都不是哲學。甚至可以說,這些意味不明的文句蓄意的誤導了讀者對哲學的理解。

然而,這種言論卻可以說是我認識的哲學人面臨的共通終極困境:讀哲學的難處不在於畢業得從零學起一技之長(除非能繼續留在學術界前進),而是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學習怎麼講出心靈雞湯、智慧小語或正面思考成功術之類的內容。更甚者是被公司主管方面指示執行寫作這類文案,原因是「哲學系天生血液中就流著這樣的天賦」。就連在書店,我們也往往看到心靈雞湯一類的勵志書被放在哲學區。這是恐怕就是一般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了。

為何會有這種誤解呢?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大眾對哲學的想像」以及「上述言論的使用者希望與哲學做連結」。

大家對哲學自相矛盾的想像

我這些年觀察的一些感想,大眾對哲學的想像大概有以下的特色:

  1. 沒有用
  2. 沒對錯可言
  3. 也沒什麼邏輯和道理可言
  4. 但是成功人士一定懂
  5. 是某種很高深難懂的東西,但可以做為人生指引

跟幾個哲學人討論了一下,我們猜測這可能跟有不少哲學家留下了所謂名言佳句有點關係,例如提到笛卡兒我們會想到「我思故我在」,巴克萊的名言「存在即是被知覺」等。這些話雖然感覺上很酷,建構了人們對哲學的第一印象。但這些名言是哲學家完整論證的總結或部分內容,只看這些片段無法理解。也因此在大眾文化對這些「哲學名言」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錯誤。例如我思故我在其實是笛卡兒對於心物二元論和靈魂存在等問題探討的結論,而一般的抒情文中,這句的意思往往被當成「人要不停的表達自己主見」。

還有一種匪夷所思的表達方式,「這是你的邏輯,我的邏輯跟你不一樣。」、「你這樣講沒有邏輯」。這裡所謂的邏輯是甚麼?聽起來好像是甚麼會在你背後替你發言撐腰的隱形大哥,覺得發言很酷很潮就給你張好寶寶貼紙,給你鼓鼓掌,但這鼓鼓掌也只有讓人奇萌子爽的效果,並不會讓你發言變成對的。

邏輯是這種東西嗎?當然不是,邏輯是思考的「形式」,在多數智能活動都必須用到邏輯,包括哲學、電腦科學等。合乎邏輯的論證的才是有效的,才可能是正確的推論。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並不重視邏輯,或認為僅透過重複的數學計算方式便可增強國人的思維能力,然而數理能力的增強與一般邏輯運用能力還是有一層隔閡。語文教育上更是「文勝於質」,教學上重視對文學史典故的了解與修辭手法的了解,忽略語文的基本功能是「正確傳達概念以溝通」,對於如何建構有條理的論述提供的教學有限。就我了解,這與歐美語文強調先能讓學生擁有建構合理論述的基本能力後,再談修辭優美的技法大不相同。這使得台灣人對邏輯有非常怪異的理解。也增加人們溝通間的障礙。

>心靈大師陷入危機哲學來救援!

在另一方面,這類心靈雞湯式的文字也有意識的跟哲學做連結,我想原因大概是希望藉此拉抬自己,當作是一種市場行銷的手法。由於大眾對哲學的普遍想像充滿了矛盾處,一方面認定哲學是無用的書生清談,一方面又認為深奧難懂的哲學可能有某種自己忙碌生活中錯漏的秘奧知識,可以讓人心靈提升自我潔淨,順便成為人生勝利組。

這其實有點像磁場水晶或金柯拉這類東西要泡製偽科學,依附科學來增加自己的合理性。把心靈雞湯類勵志抒情文跟哲學掛鉤,泡製成偽哲學來進行行銷也是類似。對一般人來說,科學和哲學都遙不可及而有某種權威感。不過哲學專業和科學專業受重視的程度,與市場需求之間總有著天壤之別。

另一方面,由於哲學其實不太關心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舉凡戀愛或是個人職涯,生活順利與否,有沒有開心的小確幸一下,這基本上都不太是純哲學會去過問的。但人們往往希望在這些問題上獲得有深度意涵的指引,這個時候掛上哲學名號的心情小語可能就很有用了。

事實上哲學在幹嘛呢?

在我的理解裡,哲學的特色大概可以這樣說:

  1. 哲學論證講求邏輯嚴密,論點必須被證成。1
  2. 「邏輯學」是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探討的是論證有效的形式。它就跟數學一樣有公式,而有別於古典邏輯的當代邏輯學僅有系統差異之別。不會有「你的邏輯」或「我的邏輯」之分。2
  3. 哲學探究的是純理論的正確性,找出理論背後是否有好的理由支持。3

哲學最主要的領域,不論是倫理學、知識論或形上學,都是在探究理論本身。如果要說實用上的運用,和哲學關係比較密切可能是政治學理論、法理學這些領域,當然,這些領域可能進一步對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設計造成進一步影響。不過很可惜,上述這些過程大概都跟「情緒抒發」或「人生成功秘笈」沒甚麼關係。

哲學訓練追求邏輯的嚴密,避免個人主觀情緒凌駕論證的合理性。以哲學的這些特色觀之,心靈雞湯或智慧小語恐怕是一條也沒有符合。

當然在例如希臘化時期,哲學也有探討生命的價值、如何追求人生的最高滿足。不過原則上,這些探討仍以理性分析為主,與純粹的抒發情緒,或者正面思考成功術,都有很大差異。

抒情小語或勵志小語是否有價值?可能,如果它能確實抒發你的情緒或激勵你於低潮之中的話,但這跟哲學沒有關係,甚至可以說是跟哲學幾乎相反。這些東西就算有價值,也是文字技巧或人力資源管理的激勵手法的範疇。雖然總是有人給哲學系賦予了他們完全不理解的「血液中的天賦」,哲學人需要的大概還是對他們所學的正確了解,而不是期待哲學人能夠教你品味沒熟的紅蘿蔔和混到的蟑螂腿,然後從中得到靈魂的超越或翻升的秘術。

  • 哲學家很重視邏輯的。而正常人也應該要重視邏輯。例如這篇文章,就講了拒絕邏輯會發生的悲劇。
  • 不過當代邏輯是門仍然在發展的學科,有數種邏輯系統如K、M、S4、S5等在發展,哲學系在討論時會確定談論時使用的系統,例如這篇文章討論古典邏輯底下的一個證明,而這篇文章則介紹一個很特別的非古典邏輯系統。但這是學術系統的差別。不同的邏輯學體系更像電腦作業系統的差別,就像Window系統不同於IOS系統,但你手機的的IOS7.1和我手機的IOS7.1是完全一樣的。
  • 舉例來說,許多人主張「人不該殺人」這種句子有真假值,這篇文章就介紹了哲學家 David Hume 如何挑戰這種說法。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