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雨傘革命」,不是「佔領中環」
現在香港的事件還在發生,華文的傳媒一向都用「佔中」去稱呼是次事件。無疑,這是因為一直都受各方宣傳的影響而導致的。
但是現實來說,現在主要被佔領的其實是中環附近的金鐘,以及旺角,還有一些次要的佔領區。在旺角現場出現過一個幾乎可說是笑話的諷刺性情況,底細不明的「反佔領中環」派出的一群人,跑去挑釁抗爭者時,向著示威者說:「佔領中環你們就去中環佔領!」,這時候旁邊有市民反嗆,「反對佔領中環你們就去中環反啊!」,那群人突然完全語塞不知怎回應,不久就散去。
這聽起來好像笑話,但他側寫了現況,傳媒上說的「佔中」是一個方便的稱呼,卻完全不反映現實。
我們要留意到,這場運動的開始是一個意外,他本來就只是一個極小規模的學運,他並不是所謂的「和平佔領中環」運動。當初佔領中環運動,是頗為精英主義的,他們的構成主體是成年人甚至是中年人。而且多是有相當社會地位的專業人士,也立下眾多的規則,力求爭取道德高地。當初說佔領中環也不是在現在這時點,而是在之後。
只是警方對學生出奇激烈的鎮壓,也引起了群眾極大的反應,一大堆市民出來要保護學生。佔領中環運動的發起人就順著這個人勢,去宣佈現在就是「佔領中環」。換句話說,佔領中環最多只會是次事件被動的副作用,甚至難聽一點說,就是乘便車的。
結果佔領中環的相關人等和領導人物,根本完全沒有辦法和權威,去指揮甚至影響這次活動。有留意各影片,你會發現他們去探訪那些前線,要求他們怎樣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得到合作,不客氣一點的甚至會直接報以噓聲。市民對佔領中環的看法,最多就是文藝青年的殉道遊戲而已。
換句話說,最多只能說,「佔領中環」加入了這個無名的活動,這個活動本身就沒有名字,最多只能隱約說是「學運」,後來才被人稱之為雨傘革命。他並不是一個主動有計劃有規則的活動,而是一個突發的事件,一種集體情緒的爆發,假設香港政府並非應對出了很大的失誤,佔領中環運動本身就很難有這種影響力。反對者也完全抓錯了重點,把這視為「反佔中」,也是名不正言不順,他們針對的對象是佔中發起人,但這些人影響力其實很少,就算他們突然全部暴斃都不會平息這情況,再怎樣打他們其實也是沒有意義。
佔領中環不發起這件事,也不是其主體,就算嘗試入主也做不到,說這是佔領中環運動是錯誤的。
國際媒體之所以稱之為「雨傘革命」,其實很反映了這件事的本質。雨傘是因為警方的胡椒噴霧和催淚彈而使用的,故此這件事情,更大部份的成份,是對香港政府並非忠於香港人的政府,那種質疑或反感。加上「反佔領中環」群體涉及很多黑社會和暴力活動,刺激起市民更大的危機意識。害怕社會被黑金和惡勢力所控制的想法,不下於對民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