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什麼學校科系才對?」——這竟是問錯問題?! | 謝宇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申請什麼學校科系才對?」——這竟是問錯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他也太迷惘了吧?學校遍佈北中南,而且科系差異極大,有語文、有商管、有傳播、有社科......。好吧,我沒資格指責他,我自己當年也這樣。」

老朋友在高中當老師,是個非常認真投入的好老師。寒假前,高中學測結束,她有個學生對於該選什麼科系感到迷惘和焦慮,想問我的意見。我看到這個學生有興趣的學校科系清單,真的是有點暈了。要認真回答,實在不是三言兩語。

「我們先想清楚一個問題好了:你覺得什麼叫做『選對科系』?在什麼樣的條件成立下,你會說一個人『選對科系』?」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竟然還討論了好一會兒。最後,我們整理出來,一般學生/家長/老師通常認定「選對科系」意味著這兩件事:

條件 A: 對科系的教學內容充滿興趣,有扎實而且充滿啟發性的學習。

條件 B: 這個科系中所學的非常實用,日後會高比例用在工作中。

如果「選對科系」意味著滿足兩個條件,我認為,在這個意義下的「選對科系」幾乎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必要。對於選科系、讀大學,現在的學生要有全然不同的思維。

▎為什麼「選對科系」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要選個科系,滿足 A、B 兩個條件其中之一,也許有機會;但是這兩個同時滿足,那可能性是非常低的。這不是叫學生「多了解科系」、「多讀些資料」、「多聽演講及學長姊分享」就能解決的問題,因為問題在整體環境大局。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條件 A:對科系的教學內容充滿興趣,有扎實而且充滿啟發性的學習。

許多人想像,一個學生碰到了「適合他的學科領域」,就會天電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地開啟學習歷程。這個想像是錯的。大部分大學的科目,如果有優秀的老師,認真領進門,幾乎學生都可能學到東西。反之,如果老師缺乏合適的教學技能、缺乏心力和意願經營課程,一般學生就很難從課程上有很大的收穫。

但是,現在多數大學教師受限於不合理的制度、風氣、工作量,難以投注心力經營課程(除了少數很有天分、有高度熱忱的各別教師外)。許多學生就算喜歡某個知識領域,都還難免對教師、對課程失望,更不用說那些興趣本來就不明顯的學生。

條件 B:這個科系中所學的非常實用,日後會高比例用在工作中。

在大學科系網站、人力銀行網站上,常常有「此科系相關職業」的欄位,許多人還以為大學畢業後能做「本行」,才「不浪費」。我在許多文章中都提過,這樣的觀念非常過時。

大學科系之中,許多科系本身就不對應任何職業和產業,而是學習用某個視角分析及理解世界。現代產業環境變化快速,新的產業和專業不斷產生,學術體系根本跟不上,設立科系根本來不及,這些新領域、新專業都歡迎各種科系背景的人進入工作。在職場上,「科系」和「就業」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情況,只會愈來愈普遍、正常。

就算進入一個有「職業培訓」功能的科系,日後也進相關的職場,也不表示你會覺得學校教的「很有用」。大學教授的專長是學術研究,而不是職場老手;許多教授沒進過任何形式的產業界,或與產業界的脈動遙遠。從業界邀請的業師,或是在業界經驗鮮活深厚的教師人數甚少。希望在大學科系中學到日後工作「直接有用的知識技能」,通常會失望。

▎沒有「對的選項」,只有「好的經營」

比較思想成熟一些的人就會知道,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完美的對象」,自然保證結婚後必然可以過「幸福快樂的日子」。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對象」,「幸福快樂的日子」更多來自於雙方認真的經營——大學科系的選擇也相似。

我訪問過許多人的大學學習經驗與心得,那些後來事業上表現卓越、大學階段充實的學習與成長,很少會強調:我選對了科系(符合條件 A 又符合件 B 的「選對科系」),甚至他們不太會強調選了什麼科系對他們日後有多大的影響 。比較常提到的,是他們「怎麼經營大學的生活」:

事業的探索和嘗試

如果一個年輕人,在大學階段都沒有接觸業界,在找工作的時候都是依照成見、運氣、跟風,也不知道發展事業的技巧,在試誤和撞牆之中換幾個工作,到三十多歲還找不到頭緒…無論他大學讀哪裡,日後發展都愈來愈艱難、受限了。

想比較遠的學生,都能查覺大學與日後工作環境之間的差異。他們知道自己不能封閉在校園中,不能短視地算學分。他們會聽業界人士演講、訪問請益學長姊等各種方式了解業界的實況。他們會打工、實習,了解自己在專業的執行團隊中適合擔任什麼角色,了解自己的特質和缺點,並且接觸各種業界的脈動。

他們會思考日後可能進入什麼樣的產業、公司,各有什麼利弊,無論他們讀什麼科系,他們會開始找尋進入這些領域的門道和方法、累積資格與優勢。

拓增經歷,培養能力

在校園內,訓練與培養的能力跨度是很狹隘的,常常限於知識記誦、分析推論 (甚至連分析推論都不見得教得好)。這些能力是重要沒錯,但是在校園外的真實職業環境中,需要大量複雜的能力組合。

這些能力,也不是讀幾本書、上幾門課就能學到,往往需要有真實的情境——例如社團、實習、創業比賽——你身處其中,實際執行、接受考驗,才能知道這些能力的重要性。例如演講吧,你不但需要實際操作才知道困難,才可能改進,而且需要見識前輩高手怎麼做,在別人的指正和建議下不斷改善。團隊合作、溝通協調、危機處理......這些「帶得走的能力」也是職場最重要的素養,是這麼練出來。

沒有邊界的學習

大多數的人,其實都不會進入和大學科系「直接相關」的領域,大部分人進入職場都要從頭學起。就算進入相關領域,日後大量的人會轉職,或是升遷到責任更廣泛的職位。而每一個人在日後長久的工作歷程中,都會需要不斷學習新知和新技能。因此,從大學開始,正確的學習方式就該是沒有邊界。

在大學階段,愈是多方接觸學習不同的領域,你愈可能找到為自己做「職涯創新」的方法。例如,學藝術的學生若廣泛接觸其他領域,就可能知道如何帶著藝術的素養成為廣告人、廚師、建築師、舞台設計師…並且在這些職業中創造特色與不可替代性。

因此,大學生的學習早就不限於自己的科系,有企圖心的大學生從不說任何東西「和我的專業無關」,他們會在各系選修或旁聽,參加各種經驗分享聚會,他們常常是重度閱讀人士。

▎結束前,還是正面談談選校選系

講了半天「比選校系更重要的事」,最後來回答:到底怎麼選校系?務實來說,你可以做三件事:

思考你需要的環境與學習生活

經營一個豐富的大學生活,還需要環境的配合——這個學校有許多認真經營的社團嗎?這個學校距產業近嗎,如果之後要打工或實習,是否有許多機會?附近有各種組織、活動、社群,讓你拓展視野嗎?

網路能讓你在任何地方都即時取得資訊,但是要參與活動、接觸人、加入團隊,還是要實體環境,一般來說都市比較好。但也有例外:我有朋友以前讀東華,在讀大學時每周坐火車到中研院做實驗——如果你有他的毅力,哪裡都攔不住你成長。

打聽系上風氣及教師品質

不必天真地期待任何一個科系每個老師都教的好、對學生熱忱。但是如果一整個系幾乎沒有老師認真教學、為學生付出,那也太慘了——每個星期十幾小時的必修課都是煎熬。為避免最糟的情況發生,還是該查查這個科系的教師品質。你可以查閱 IOHUrSchoolPTT 上的資料,可以在臉書上大學升學資訊社群中發問。

別被「有沒有用」成見誤導

最後,別被各科系「有沒有用」這樣的成見所誤導。學了某個科系的知識能力後,有沒有用,這是學生自己去拼湊揣摩出來的。讀了化學系畢業後改行做蛋糕,死讀書的人可能會說所學就此無用,學到科學精神的人就會發現烹飪之中無處不化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設計藝術也都是這樣。

不要問科系能把你帶到哪裡;問你自己要去哪裡,然後看科系能帶你走多遠,科系無法引領你走到的地方,你自己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