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因為不夠自律?——理想體態的道德迷思

聯合新聞網 鳴人選書
體重超重的人越感到羞恥,離平均理想體重的差距就越大,也會產生越多的體重焦慮。 圖...

在這個被肥胖困擾的世界裡,飲食失調的可怕成本通常被我們忽視。這個問題非同小可,但令人慚愧的是,飲食失調有時被掩蓋在其他與食物相關的健康議題之下。

根據最近由PWC1稽核員提出的報告估計,飲食失調每年造成英國經濟150億英鎊的支出。英國國民保健署每年單單支付飲食失調的治療費用即高達5億英鎊;針對患者因此產生其他慢性疾病的醫療費用則更多。情況更糟的是,自2005年以來,因飲食失調而住院人數因此上升34%。2014年2月的前12個月則上升8%,而且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隱藏的惡魔

據估計,英國約有72萬5000人受到飲食失調的影響,全世界更有數百萬人之譜。雖然飲食失調並非女性專屬疾病,但是男性僅占11%。在所有患者中10%是厭食症患者,40%是貪食症及狂食症,其餘則不明確。

厭食症的症狀是,患者想藉由讓自己飢餓或過度運動,盡其所能地減少自己的體重。貪食症患者則是在一定期間內,於進食後進行自我催吐或使用瀉藥,企圖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至於狂食症患者,則經常感到被迫在短時間內吃入超量食物。

上述分類中,有一種新型態的失調是健康食品癡迷症。該症患者牢記那些嚴格且限制性的飲食條件,排除許多他們覺得不健康的食物,如此來從事危險又具限制性的飲食方式。其中可以清楚看到,健康食品癡迷症與厭食症二者之間的關連,患者傾向瘦到一種危險的程度,而且這兩者至今還沒有被認定是截然不同的問題。

我們先來看厭食症。這個殘酷的病症影響患者的平均時間長達八年,而實際上真正影響的時間更久。儘管其中46%的病患會完全康復,卻有20%的病患會死亡,真的相當驚人,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死亡人數中,有40%是自殺造成,其餘患者則因缺乏適當營養,而導致無法避免的器官衰竭而亡。

數字背後有數以千計絕望及悲慘的故事。罹患飲食失調就好像墜入地獄一般,這種疾病會頑強地消耗病人的所有一切,被害人在最愛他們的人面前慢慢地將自己摧毀掉。這樣的突襲,撕裂了重視健康的人最原始的渴望,並奪走他們提供自己適當營養及健康的能力。

不像其他兒童期的疾病,飲食失調會招來公開羞辱及責難,讓父母感覺自己未盡到最基本的責任,疏於觀察需自我控制的小女孩。只要人們持續將這種情況看成是青少年的虛榮心作祟,在危急時刻,許多無辜家庭將會遭受更多痛苦。

我用對食物的熱愛來定義自己。當看到人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變得支離破碎時,我感到徹底地沮喪。當疾病的控制力道如此強大,即使可以享受全世界的美食,病患卻寧願挨餓也要否認自己的身體時,對我而言,這就是悲劇的具體呈現。

失調的驅動因子

厭食症並不是一種瘦身疾病,儘管許多人認為它是。受困擾的年輕女孩,在臥房鏡子前,焦慮地拿自己與當紅的苗條名人相比。這一幕雖然稀鬆平常,但這種悲慘狀況的真實面貌,遠遠還要複雜許多。說到飲食失調,食物及身體外觀只是更深層問題的煙霧彈而已。由於焦慮及社會壓力,患者不是因為對自己的身體外觀不開心,反而是把身體當成是一種表達不開心的絕望手段。

飲食失調主要談的是談控制的必要性,年輕女孩則將之推展到極致,導致她們無法表達在進入成人階段前所面臨的複雜心理問題。有患者提到,這種在內心創造出極端挑剔的動盪聲音,只要膽敢逾越設定好的規則,必會遭到嚴厲責罵。

問題來了。飲食法、限制及食物規則會導致飲食失調,當越來越多這一類訊息成為媒體主流時,就如同火上加油般一發不可收拾。許多和我談過話的人都壓下對媒體明星的憤慨,對他們以不負責任的方式吹捧覆蓋在健康紗幕下的規則限制感到憤怒。這些有影響力且趕時髦的名人所傳達出的訊息,包含身體形象及飲食選擇,都極具傷害力。

大部分和飲食失調患者一起工作的營養師都同意,限制性飲食的訊息雖非引發飲食失調的主因,但確實造成復原緩慢的情形。對於受到本質主義信念影響的人來說,任何與潔淨、嫌惡有關的事物,都會產生特別具破壞力的效果。一名匿名患者告訴我:

我當時正在進行非常艱辛的治療,我強迫自己嘗試十年以來第一次過著每日吃三餐的生活,開始放棄多年來一條一條累積出的整套規則,並遵守治療師為我設計的飲食計畫。當我聽到室友不停談論「無罪惡感」烘焙、測量扁豆的極小部分、最新的乾淨時尚有多好之際,我覺得自己幾乎無法完成前面說的幾件事。

我開始故意在公寓外逗留,室友煮飯時我會躲在房間裡,然後再充滿罪惡感地溜出來給自己做飯,再回房裡吃,有時還流著淚。如果她當下逮著我或無心問我在煮什麼,我就得壓抑把食物直接倒進垃圾桶裡的衝動。我有科學思維,是個對胡說八道過敏、憤世嫉俗的書呆子,心裡也知道這些東西是可惡的誇大之詞。但這就是怪獸的力量,也是花言巧語的力量。

更令人訝異的是,現代健康運動中分享食物照片的偏執,也進入飲食失調的本質當中。剝奪食物本體,進行狂吃狂瀉的循環,種種行為都造成對食物的偏執。許多患者耗費大量時間在烘焙、烹飪、食物相關頻道及雜誌上,一整天只準備一道超級沙拉,並精心安排擺放各種昂貴的專屬食材,以便秀出一張放上Instagram的美照。這種想法正是乾淨飲食的精神核心。遺憾的是,卻對很多飲食失調者形成莫大的吸引力。

節食及失調,有關連嗎?

是節食導致飲食失調嗎?很難說,雖然不少研究顯示,二者之間存在強烈的關連。1999年一份澳洲研究顯示,節食是飲食失調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預言家2其他研究則顯示是由多重因子影響,包括限制性飲食及想要變瘦的社會壓力3

有一點是肯定的。飲食失調在心理疾病中相當獨特,因為它是由社會及文化形成的疾病。雖然早在1870年左右,美國及歐洲就已經把厭食症分類出來,但100年來它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不尋常狀況,直到1970年頻繁爆發而之後未曾稍減。貪食症上升的情形更複雜,1970年代之前還幾乎不曾聽聞,但時至1980年代,甚至比厭食症更為普遍。雖然部分可歸因於對疾病本身的瞭解及診斷的增加,但一般普遍認為這些疾病與消費經濟的發展有重大關連。全世界只有在「西式」經濟中出現飲食失調的重大事例——而那是一個滿足個人需求的重要性,超越聚焦整體目標的社會。

隨著消費主義的發展,婦女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改變,甚至在西方社會引發女性的認同危機。4這往往會導致青春期女孩的生活陷入混亂,在期待成就與順從依賴的傳統要求之間產生衝突。這一切也因她們在外表上面臨各種不同的壓力而加劇。5年輕女孩在發育及成長過程中,一直承受了無法達成期待的壓力。

上述壓力都和體重議題緊密相關。在美國及歐洲,對於女性理想體型的認知已快速改變,從1960年代起變得越來越瘦,比較不追求曲線玲瓏。雖然男女平等在其他範疇已有明顯改善,但婀娜多姿代表智商低的刻板印象依舊存在。現代的理想女性形象是懂得拒絕並有能力自我掌控的女性。經濟發展之後婦女地位提高,女性的地位不再是由外部表現出來的生育力來界定,而是越來越由克制與自我紀律所決定,類似改變也在全球各國家觀察得到。

經濟越發達,女性的理想體態也變得越發兒童化及受到控制,似乎表現出對生育力及女人味的恐懼。媒體也想把女性身體的可塑性當成商品販售,顯示女性身體能夠演變並受到控制以符合理想體態,並暗示身體上的不完美就是人格瑕疵的表徵。非常諷刺的是,當社會變得越來越個人主義時,遵從運動、搭配飲食的意願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人藉由外科手術來達成期待。

在這種氛圍下,由於社會期待轉變,年輕女孩們對於變成女人感到不知所措而恐懼。因此在她們發育逐漸成熟之際,同時也發展出恐懼及失調症,並不足以為奇。雖有一說認為,罹患飲食失調與基因有關,但事實上,伴隨婦女社會角色轉變的文化因素,才是不可忽視的原凶。在海外進修的埃及學生6德國境內的希臘移民7,以及種族隔離後的南非黑人身上,飲食失調日益增多,這顯示出婦女角色的轉變,且媒體在飲食失調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雖然基因可能造成某些人比較容易罹患失調,但也是文化因素引發了此類疾病,這是西化及進步帶來的悲哀副產品。

據瞭解,媒體影響力也導致發展出一些被體重與身體形象蠱惑的次文化及小團體,它們對於身體形象議題及混亂的飲食模式8貢獻良多。所以,雖然節食與失調二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卻有足夠證據證明,媒體對體重、身體形象、純淨及控制的迷戀等想法的傳播及發展有重大影響。有人把飲食失調問題歸咎於基因,是誤解此一現象中文化的重要性。畢竟,如果飲食失調都是我們的基因造成的,那麼為什麼飲食失調如此普遍存在,特別是在這地方、這時代的年輕女性身上?

體重迷戀

另一個讓飲食失調專家感到痛苦的事是,肥胖程度在近期不斷攀升,更糟糕的是,社會面對這件事卻顯現出越來越困擾的態度。肥胖症被認定是當代的重大健康問題,如果你對可能可以鼓勵減重的任何訊息妄加批評,就會被所有媒體當成是異端邪說,即便這些鼓勵減重的訊息是要付出代價的。

當代社會接受對肥胖者的批評和譴責,甚至還把道德素質歸咎於外表而攻擊他們。媒體上許多關於肥胖的言論,如果適用到其他身體特徵如膚色或身體殘障,會令人難以接受。我們總是被告知,肥胖者因為毀滅性的健康危機,所以應該受到譴責。加上他們軟弱、醜陋、為社會帶來衰運、生活沒有規律,花掉我們數十億元的健保費,因此應該取消他們的健保資格。

如此一來,體重變成道德議題了,而且充滿深刻的階級歧視。當體重與較低階社經團體產生關連後,有錢、苗條的菁英人士開始對肥胖、無力的窮人說教,並提供治癒他們飲食方面疾病的清規戒律。

體重超重的人越感到羞恥,離平均理想體重的差距就越大,也會產生越多的體重焦慮。9焦慮會招致飲食失調,會把注意焦點放在如何達成理想體型,並將減重與倫理道德扯上關係。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幫助他們減重,但這麼做對飲食失調者來說是極端危險的。肥胖症成為焦點,為協助治療相關症狀的人來說提供了一個長期戰場。

我們對於飲食健康的執著,已形成一個奇怪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我們飲食的終極目標只是為了創造完美的體型。在照片中呈現理想的體態,已變成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照片在Instagram上受到的關注,已成為我們的道德象徵,審美的外觀與健康的意涵已全然混淆。

然而,食物的意義太廣了,絕不僅僅是控制體重的良藥。烹調樂趣應該是無拘無束的,更不該有罪惡感。任何人都不該被迫對食物感到罪惡,也不該被迫對蛋糕、三明治、巧克力條或一袋甜點感到可恥。我們應該擁抱食物,因為所有的食物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健康的,並且能形成均衡的飲食。但當我們對健康如此執著時,反而讓整件事變了調。

沒有什麼食物應該讓人感到害怕,也沒有什麼選擇是「錯誤」的。這個世界提供給我們如此豐富多樣的食物,我們應該自由擁抱它們才是,我們的選擇不該被道德觀及其他人的主張所限制。飲食的終極目的也絕不是在Instagram放上美美的照片而已。飲食的樂趣在於接受它本來的面貌:多樣性、喜樂及分享珍貴的那一刻。

請記住,當你看到任何人在選擇食物時提出各種限制,還規勸你加入他們一起這麼做時,這些人當中約有20%至25%會惡化成真正的飲食失調。雖然我們不太可能在乾淨飲食、時尚飲食、健康體制及健康主義間建立因果關連,而且這些想法已滲透到現代的飲食選擇中,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可以不受任何責難。

媒體工作者有責任去傳播不會傷害他人的訊息。那些關於食物的限制及規則,會傷害到一大群脆弱的人。不能因為某些人的問題是由更深層的問題所導致,其他人就可以利用他們恐懼的訊息去剝削他們。

不論你的居心何在,因為外觀而去羞辱一個人,是不能被接受的。沒有誰的體型是理想的,我們也不該引導任何人相信,世界上存在一種我們可以達成的完美體型。我們有權為那些因體重問題而遭致身體傷害危險的人感到擔心,但我們永遠不要因外表去評斷他們,也不要因外觀認為會對性格產生影響。

※ 本文摘編自《廚房裡的偽科學:你以為的健康飲食法,都是食物世界裡的胡說八道》,原標題為「第十六章:飲食失調」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廚房裡的偽科學: 你以為的健康飲食法,都是食物世界裡的胡說八道》
作者:安東尼.華納(Anthony Warner)
譯者:林麗雪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8/07/04

鳴人選書

編輯室嚴選好文好書,作為各種議題的延伸閱讀。

歧視 鳴人選書 身心障礙 飲食文化 八旗文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