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易讀」成為公共服務(上):一本在台灣誕生的「易讀」手冊
在佈告欄看到即將舉行的社區活動,好像很有趣,但看不懂確切是什麼活動,想想後索性就不參加。
公投當天,興致勃勃要行使投票權,卻因為不諳動線與注意事項而愣在當場,害怕無意間的舉動就觸犯了規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上網想登記疫苗的施打意願,瞪著登記頁面卻感到茫然,不知道是否申請成功。
「這個時候,我會感覺很慌張。」張秀貞表示。
種種令人不知所措的窘境,是心智障礙青年(智青)曾昱誠、張秀貞的日常。「障礙」不僅僅是生理狀況,更包含不友善社會條件的加總。資訊不易讀的智青日常,反映出這個社會在「資訊無障礙」的匱乏。
什麼是「易讀」服務?
提及無障礙服務,我們腦中首先閃過的不外乎電梯、專用停車位、無障礙坡道等提供行動不便者使用的硬體設施,注重的是空間或動線的無障礙。
易讀(Easy Read)注重的則是資訊的無障礙。誠如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設置即席的手語翻譯,讓聽語障者得以藉由手語清楚接收防疫訊息。易讀服務也是針對使用者的需求,將訊息轉化為他們能夠理解的內容,弭平獲取資訊的阻礙。
易讀服務最主要的使用者是輕度心智障礙者。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截至2021年8月底,有超過35.5萬名「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的障礙者,當中又分為輕度至極重度的不同障別。
「有的心智障礙者和一般人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思維)偶爾轉不過來;也有的只能認識生活會用到的東西,像是杯子可以解決他裝水、喝水的需要。」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智總)祕書長林惠芳解釋,心智障礙者的認知能力跨度很廣,他們並非全都沒有認知與理解能力,只是往往沒有被提供能夠理解的資訊。
執行過許多易讀專案的三明治工共同創辦人謝若琳,深刻體會到「因為資訊的不易讀,心智障礙者很難透過現有的資訊去參與社會。」她指出,「易讀」旨在讓障礙者可以自己做決定。惟有社會看見不同障別族群的需求,充分提供相對應的易讀資訊後,他們才能進而判斷,擇其所需。
否則,倘若社會上諸多設計一味落入「健全人中心」思維,相當於一再強化障礙族群既存的限制。這不僅否定了他們的知情與決策權,也大幅限制了他們參與社會的可能。
從文化藝術與公民參與開始
2014年12月3日的國際身心障礙者日,聯合國2006年提出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正式以《施行法》的形式在台灣生效1。
《CRPD》促使政府在行使職權時納入更多考量,讓障礙族群平等地參與社會。台灣在2017年第一次遞交國家報告英文版,國際審查委員會在審查意見中指出,台灣公私部門的資訊普遍缺乏易讀格式,應「為各類身心障礙者提供適當的技術及格式」,以維護障礙族群的資訊近用權。
因此,諸如衛生福利部、文化部、中央選舉委員會,以及台北市等9個地方政府,2018年起就政治參與、防疫資訊、文化藝術等面向,陸續提供相關的易讀服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國家兩廳院、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藝文場所,在參觀動線、常設展覽或者節目內容上,也跟著提供易讀版本。
博物館往往參觀路線長,資訊量也大。為了讓各個參觀者都樂意並能確實接收展覽資訊,如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易讀計畫便推出適合輕度智能障礙者、學校特教班或資源班學生閱讀的《臺史博常設展探索指南易讀版》手冊。
手冊以使用者能輕易理解的扼要圖文,介紹必訪的亮點展物。紙本手冊並整合導覽服務,原來的導覽解說需要一小時以上,但館方針對易讀手冊的展點插圖與情節,規畫出四條「易讀導覽」路線,因此能在半小時內講述台灣的歷史故事。
「變成正式的服務後,家長只要願意開口就用得上,不會不好意思用。」林惠芳分享,曾聽過家長使用臺史博的易讀服務後相當驚豔,「原本覺得自己的小孩不可能懂,沒想到一個簡單的素材,對孩子就有導引的作用。」
在台灣,一本易讀手冊的誕生
台灣最早的易讀設計,可以追溯至相關機構內部的「生活自立」培力。如:智總在2011年起,即以心智障礙者作為主要讀者,陸續出版健康、社交、理財與休閒等四冊生活指南。
指南系列由智青自主決定最符合他們需求的內容。「總不能做一本書,是我們覺得他們需要,但他們不覺得是他們要的。」林惠芳解釋,在編輯過程中,由智青提出自身在生活中容易遭遇的大小狀況,再分享經驗,共同討論如何處理。系列出版後,有不少學校特教班或其他機構索取,作為教材使用。
隨著易讀在台灣愈受重視,成為正式的公共服務,易讀從機構內部的溝通與培力,擴大為由公部門帶頭的整體環境改革,支持智青們更無阻礙地參與社會。
結合設計與公益創新的創作團隊三明治工(Sandwishes Studio),承辦過CRPD2017年結論性意見、國家兩廳院簡介等許多易讀計畫;第一本由政府發行的易讀版手冊——「107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與全國性公民投票」易讀版投票指南手冊,也出自他們之手。
一本易讀手冊的誕生,必備多方的分工合作,以及不輕放任何細節的審議討論。例如,除了三明治工負責企劃與圖文設計,整個製作過程還需要「易讀性」和「手冊主題」兩類型的顧問。
前者如長期鑽研障礙研究的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郭惠瑜,協助審核易讀的格式,避免呈現資訊時複製了外界對障礙族群的迷思;後者則會就不同的主題,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或組織來確認手冊內容的正確性,例如:《CRPD2017年結論性意見易讀版手冊》就找了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擔任顧問。
最重要的是,智青不僅僅是易讀手冊的使用者,更同時出席草稿的審查會議。「他們參與其中,才可以告訴我們哪裡好像不太對。」謝若琳說。
參與式設計讓易讀真正接地氣
全—國—人—民—可—以—用—投—票/來—表—達—意—見⋯⋯
卡卡的,我覺得「可以」兩個字去掉。
草稿圖大家看得出來是指「同意」跟「不同意」嗎?
看起來是比讚跟不讚。
《民國110年全國性公民投票易讀版投票指南手冊》審查會議上,四名智青輪流,逐頁、逐段、逐字朗誦手冊草稿,若出現唸起來不通順或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就會一起討論出修改的共識。智青彼此間如果意見相左,則會投票表決。
其中,插圖也是得細細琢磨的重點。確認過該段落的文字後,團隊便會詢問智青是否可以理解段落附圖的角色與動作。「插圖的說明功能性要很高,」謝若琳說,插圖必須清楚對應文字事例,「用色也必須注意顏色的對比,不必要的素材就不要放在插畫中。」插圖備受重視的原因,在於對中度心智障礙者而言,圖像是比文字更好理解的媒介。
謝若琳分享,在一本本易讀手冊的經驗累積下,團隊愈能掌握插圖設計的 know how── 諸如文字未出現的人與物就不要出現在插圖上、人物較多時前頁應提供角色頁、角色造型必須保持一致等,「易讀手冊的人物很像是舞臺劇,從頭到尾要一致,要一樣的衣服跟髮型,(智青們)才會認得。」
(本文授權轉載自「Right Plus 多多益善」,原標題:〈在臺灣,一本易讀手冊的誕生/當「易讀」成為公共服務(上)〉)
▍下篇:
當「易讀」成為公共服務(下):不是懶人包而是推倒資訊障礙高牆的推手
- 文:李柏毅,Right Plus 多多益善特約記者。「我有一半的時間消耗在緘默中,而在另一半裡懷疑緘默的意義。」不能白白辜負自己的幸運,希望以文字帶動更多的關懷與可能性。台灣大學生傳發展系碩班就讀中,持續學習如何傾聽人與非人的聲音。
- 更多Right Plus 多多益善:Web|FB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