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三型現正量產中:下一步發展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利弊

聯合新聞網 王臻明
陳建仁出席「2017年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開幕典禮,觀賞雄風三型反艦飛...

近日媒體報導,在增程型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準備開始量產後,國軍有意進一步發展空射型,並配備在IDF戰機(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自製防禦戰機)上。如果此事成真,那台灣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將擁有艦射、岸射與空射多種構型,形成一個族系。

這樣的發展並不罕見,菲律賓剛簽約要向印度採購的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反艦飛彈,就一樣有艦射、岸射、空射與潛射等版本。可讓各軍種共用,以發揮最大效益,更有助於爭取出口市場,以滿足各國的不同需求。如菲律賓就依自己的防禦規劃,選擇引進岸射型。

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特點

一般來說,艦射型的亞音速反艦飛彈與超音速反艦飛彈,各有優缺點,可以說是互有所長。而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最大特點,當然是飛彈的射程可以再加上戰機本身的作戰半徑,讓攻擊範圍大幅度增加。

圖為在俄羅斯國際海事防務展展示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 圖/維基共享資源

此外戰機還擁有機動力高的特性,兩架戰機能故意從不同角度發動攻擊,並儘量協調讓飛彈在同一時間飛抵目標,在一架戰機通常可以發射兩枚飛彈的情況下,水面艦艇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時攔截四枚來自不同方向的超音速反艦飛彈,難度非常大,也讓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更有機會突破艦隊的防空網。

目前中國、日本等國,都擁有空射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解放軍過去引進過俄羅斯的Kh-31飛彈,並發展出鷹擊-91,配備在殲-10、殲-15艦載機、殲-16戰鬥攻擊機上,對台灣的海軍艦艇有不小的威脅。更大型的鷹擊-12,可由轟-6轟炸機掛載,依發射高度不同,射程可達兩百至四百公里之間,三百公斤的高爆彈頭與末端的高速,可對大型艦艇造成嚴重破壞。

至於日本的ASM-3超音速反艦飛彈是由三菱重工所研發,配備在F-2支援戰機上,擔任制海任務,目前更發展出增程型,最大射程已達四百公里。不論是印度的布拉莫斯、中國的鷹擊-91與鷹擊-12,或日本的ASM-3,都採用與雄風三型一樣的衝壓發動機;因此台灣若打算發展空射型的雄風三型,並不令人特別意外。

日本航空自衛隊XASM-3(E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圖/維基共享資源

發射平台的難題

不過要發展空射型雄風三型的最大問題,不在飛彈本身,而是在發射平台上。空射型雄風三型據悉將掛載在IDF戰機上,然而,IDF畢竟是一款輕型的防禦戰機,本身的航程與籌載能力十分有限,但雄風三型是體積與重量都較大型的飛彈,要掛載雄風三型升空執行反艦任務,對IDF而言將是一大挑戰。

目前傳出的解決方案是縮小彈體,讓IDF可以掛載在翼下,減少內載燃料也能降低重量,據報導將減重到950公斤。這付出的代價是射程會縮短到120公里左右。這與布拉莫斯飛彈的發展很類似,布拉莫斯-NG(Next Generation)在縮小彈體與降低射程後,也推出了空射型。以IDF的籌載能力來粗估,掛載兩枚空射型的雄風三型,兩枚自衛用的天劍一型短程空對空飛彈,機腹中線再攜帶一具副油箱,恐怕已接近極限了。這與掛載萬劍彈的模式一樣,只是把萬劍彈換成重量差不多的空射型雄風三型。

另外一個問題是,IDF屬於空優戰機,雷達等航電系統以空戰為主,制海與對地攻擊模式在發展時受到不少限制。進行翔展升級計畫後,增強了部分對地攻擊模式,但執行制海任務的能力是否有一併提升,目前外界仍不得而知。相較於空軍另一款主力戰機F-16A/B Block 20在進行中壽升級後,配備了主動式電子掃描雷達(AESA),具備完整的制海與對地攻擊能力,可發射AGM-84L魚叉反艦飛彈,讓IDF配備另一款反艦飛彈的必要性受到質疑。過去曾發展過的空射型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不受國軍青睞,原因不難理解。

單座F-CK-1經國戰機下視。 圖/維基共享資源

不過,像錦江級巡邏艦光六飛彈快艇這種小型艦艇,使用的平面搜索雷達無法支援遠距離的反艦作戰,艦上所配備的雄風二型或雄風三型飛彈,過去都是靠海軍的大成資料鏈來取得攻擊座標,本身並不需要具備雷達搜索能力。所以空軍的IDF只要能即時獲得攻擊座標,理論上就能發射屬於主動雷達導引的反艦飛彈。只是跨軍種的迅安資料鏈系統,已確定不會安裝在IDF上,即使海軍新一代的迅聯戰鬥系統,已計畫整合由大成資料鏈升級而來的聯成系統,並納入迅安資料鏈系統,也難以與IDF構聯。

未來IDF要利用何種介面來發射雄風三型,能否發展出一套可行模式,將是這個計畫能不能成功的重要關鍵。畢竟IDF如果成為一個可以發射雄風三型的空中平台,那以IDF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勇鷹教練機,即使沒有雷達系統,應該也可以在局部修改下,擁有一樣的掛載發射能力,這將讓國軍多出一個可以擔任反艦任務的聯隊。雖說勇鷹教練機平日以培育空軍飛行員為主,但多數的教練機在戰時都能擔任對地攻擊機,如即將要退役的AT-3教練機就是如此。在台灣以制空、制海任務為優先的情況下,勇鷹教練機若能發展出反艦能力,將極有助於整體的防禦作戰。

當然,讓IDF與勇鷹教練機配備空射型的雄風三型,會有許多問題需要一一去克服,這樣的投資是否值得,很容易成為爭議的焦點。但長期以來空軍最大的問題,在於只有F-16具備完整的空戰、制海、對地攻擊能力,造成F-16的任務負擔過重,即使已決定再採購一個聯隊,這種情況恐怕也無法立即改善。過去空軍一直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在IDF進行中壽升級時,努力強化對地攻擊能力,希望可以分攤F-16的重擔。讓IDF可以發射雄風三型,分攤制海反艦任務,也有一樣的考量在內。

2013年中正軍港營區開放活動,13號碼頭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FACG-74。 圖...

飛彈巡防艦班超(PFG2-1108)上甲板中部的雄風二型與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

結語

攻擊永遠是最好的防禦,國軍一直希望可以擁有更多具備源頭打擊能力的武器,除了自行研發的萬劍彈、雄風二E巡弋飛彈外,也購入陸軍戰術飛彈、可由F-16V發射的空射型AGM-84H(SLAM-ER)飛彈等。雄風三型雖然是一款反艦飛彈,但國軍已有發展雄風二E型巡弋飛彈的經驗,未來進一步發展空射型的雄風三型,使其能像AGM-84L魚叉反艦飛彈一樣,具備局部的攻陸能力,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再配合IDF的航程,將可以威脅中國沿岸的軍用港口、港內軍艦、碼頭設施等,強化國軍的反擊能力。

目前發展空射型的雄風三型,是否已經定案,因為只有少數媒體的報導,外界無從得知。以IDF掛載雄風三型這種大型的超音速反艦飛彈,過去算是一種比較大膽的想法,因此相關討論不多,許多人也抱持著比較負面的看法,認為由輕型防禦戰機來執行制海任務,是本末倒置的思維,IDF先天不足的問題只會事倍功半,國軍不應好高騖遠。

只是IDF經過中壽升級後,還會再服役二十年,雄風三型未來持續推出各種衍生型,也是可以預期的發展。會思考結合IDF與雄風三型,形成更具威力的打擊武器,是很自然的事。關鍵只在於這樣的發展方向是否能說服軍方與國人全力支持。

圖為載掛2枚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的F-CK-1經國號戰鬥機。 圖/維基共享資源

王臻明

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特別是戰史,也因此略為涉獵軍事領域,希望可以從地緣戰...

國軍 軍事評論 王臻明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