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美中台資訊戰:中國反介入戰略下的資訊封鎖

聯合新聞網 王臻明
圖為今年8月7日參與台海周邊軍演的中國解放軍飛行員。 圖/美聯社

若仔細分析中國此次的對台軍演,有兩個比較不被人注意的部份,可能會影響未來中國的反介入戰略發展。

其一是香港的英文媒體透露,中國在偵察與追蹤裴洛西的專機時,曾與美國展開一場空中電子戰。但裴洛西的專機刻意避開南海的危險航線,再加上美軍雷根號航空母艦打擊群的干擾掩護,讓解放軍落於下風。其二是中國在演習期間,劃定多個禁航區以封鎖台灣的周邊空域,美軍則派出大量的偵察機,直接闖入這些禁航區中,搜集解放軍的演習情報,甚至連專門追蹤彈道飛彈的偵察機都罕見現身,徘徊不去。

這無疑說明,美國在台海地區不只仍佔有電磁優勢,還不斷在進行各種情報蒐集活動,對中國封鎖圍困台灣的戰略,無疑是嚴重的威脅。原因在於借鑑近期的俄烏戰爭,美國雖然沒有直接派兵介入,卻提供了很關鍵的情報資料,讓烏克蘭可以屢屢出奇制勝。不只擋下俄羅斯的數波關鍵攻勢,甚至多次狙殺俄軍的高階將領,精確襲擊位於戰線後方的彈藥庫、指揮所與補給線。顯示出現代戰爭中,情報與電戰能力的重要性,已不下於傳統的戰機、船艦與主力戰車等武器系統,更能左右戰事的勝負。

解放軍反介入戰略的棘手問題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盟邦,為了避免與俄羅斯爆發衝突,所有的偵察機、電戰機與無人機,都未飛入烏克蘭的領空,而是在鄰近烏克蘭的國家,如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的上空繞行。

即使是在黑海,這些北約軍機也從未靠近烏克蘭的海岸線,但配合了間諜衛星與地面監聽系統,卻幾乎掌握了整個烏克蘭戰場上的情勢。美國不斷強調台灣海峽是國際水域,除了軍艦會定期穿越台灣海峽,軍機也在台灣周邊空域頻繁活動,在台灣東北方的沖繩與西南方的關島,都有美軍的大型基地,對台海情勢的掌握恐怕更甚烏克蘭。

對中國來說,這是解放軍反介入戰略的棘手問題,在作戰區域內就有美軍的大型軍事基地,讓反介入戰略處於先天的劣勢中。美國就算沒有在第一時間介入台海衝突,也一定會不斷提供各種情報給台灣,讓台灣能精確打擊解放軍的攻台部隊,這對解放軍來說,是不能不考慮的不利因素。

對中國來說,這是解放軍反介入戰略的棘手問題,在作戰區域內就有美軍的大型軍事基地,...

中國一直非常仔細在觀察俄烏戰爭的發展,若問解放軍學到了什麼東西,這絕對是重要的一課,並讓中國陷入兩難。因為攻擊沖繩與關島的美軍基地,勢必會讓美國參戰,但不先攻擊這兩個基地,又會讓解放軍的攻台部隊陷入危險之中。

特別是美國已出售岸置型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與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給台灣,數量都不算少。岸置型魚叉飛彈的總數高達400枚,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原本採購11套,在取消M109A6自走砲的採購案以後,國軍將再增購18套來替代。

岸置型魚叉飛彈可以攻擊任何接近台灣的解放軍艦艇,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則能發射陸軍戰術飛彈(ATACMS),射程超過三百公里,能直接壓制中國沿岸的軍事目標。在解放軍開始集結時,就先發動攻擊,延遲阻礙準備渡海的攻台部隊。

最為關鍵的是這些美製武器的介面,可以直接接收美軍所提供的資訊,不會有任何的系統問題,這可能是台灣自製的類似武器,如岸置型雄風三型超音速飛彈或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所辦不到的。

但即使台灣自製的武器,無法即時接收美軍的資訊,只要美國願意提供解放軍的關鍵情報給台灣,都能讓國軍如虎添翼。中國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發生,除了率先攻擊美軍在沖繩、關島的基地外,另一個方法就是想辦法切斷台灣獲得資訊的管道,利用各種手段,讓台灣變成無法與外界連絡的孤島。

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則能發射陸軍戰術飛彈(ATACMS),射程超過三百公里,能直接...

俄烏戰爭戰略為借鏡:中國如法炮製,台灣不可不慎

再以俄烏戰爭為借鏡,俄羅斯在全面入侵前,就先以駭客擾亂烏克蘭的基礎電信設備,在開戰後的第一時間,也企圖破壞整個烏克蘭的通訊網路。這讓美國緊急支援大批星鏈系統的地面接收器,並開通烏克蘭的太空網路服務,以維持烏克蘭與外界的通訊。

可以想見,中國一定會複製這樣的作戰模式,台灣的通訊網路是否有足夠的靭性,面對這樣的破壞,其實不無疑問。當然國軍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並曾強化軍方重要通訊系統在電磁脈衝攻擊下的存活能力,但未來的挑戰恐怕會更為複雜,不單純只是電磁脈衝的破壞而已。

此次的年度漢光演習,國軍首次演練萬一橫山指揮所遭到攻擊破壞,如何把戰時的臨時指揮中心,轉移到雪山隧道的導坑中。整體來說,軍方的指揮中樞與連繫主戰部隊的通訊系統,或許能抵抗第一擊,但更多的是基層部隊與地方政府機關,也有戰時通訊的需求,或許可以嘗試考慮的方向,是在台灣也開通星鏈系統的服務後,為基層部隊與地方政府機關,採購這種民間太空網路服務與緊急發電系統。這在平日也可用於防災,是一種藉由低成本民間服務,就能完成的大範圍備援通訊系統。

此外,中國也一直在嘗試發展干擾GPS訊號的技術,這早就不是新聞了。前一陣子還屢屢偽造訊號,導致民間的船舶識別系統與飛航資訊系統,出現錯誤的假資訊。目前外界並不清楚中國的干擾技術發展到什麼地步,除了破壞民用系統外,是否已具備影響軍用系統的能力。但即使只能偽造民用訊號,也能在戰時用來欺敵,甚至配合認知作戰來製造恐慌。嚴格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資訊封鎖,利用假資訊來混淆真實資訊,使真實資訊難以進入或不被信任,來達成自己的作戰目標。

至於電子干擾的能力,更是解放軍近年來積極發展的重點,不只殲-16戰鬥攻擊機發展出電戰構型的殲-16D,海軍艦載機殲-15也發展出殲-15D,讓中國的艦載機擁有電戰支援。至於以運-8、運-9為平台發展而來的運-8遠干機與運-9通訊對抗機等,都是侵擾台灣空域的常客。

相反的,台灣的F-16 A/B Block 20戰機進行中壽升級後,電戰系統的採購案卻是一波三折。由C-130H運輸機構改而來的天干機EC-130H,是空軍唯一的電戰機,長期以來就只有這一架,也顯示台灣對於電戰系統的投資並不夠積極。

圖為中國解放軍運-8型飛機。 圖/國防部提供

留意海空封鎖之外,不可輕忽的資訊戰

整體來說,中國可能暫時還無法對台灣實施全面性的資訊封鎖,但進行一定程度的破壞與擾亂,是絕對辦得到的,甚至可能會試圖切斷台灣與外界連繫的海底通訊電纜,想方設法在資訊上孤立台灣。

無論中國最後是否會攻擊美國在沖繩與關島的基地,這種對台灣的資訊封鎖戰,都一定會在第一時間上演,甚至在承平時期,就已經不斷在進行演練。台灣的反制之道,除了繼續發展資通電軍的戰力,以反制解放軍的攻擊,新成立的數位發展部,也應該把強化台灣通訊網路的韌度,視為是重要的政策,全力來推動。

隨著美、中、台三方關係的質變,美國與台灣的軍事合作,很有可能會變得更為頻繁,台灣除了把握機會,強化國軍的戰力外,也應該爭取在資訊情報上進一步交流,這除了有助於防禦作戰,更可避免誤擊。

因為美國與其盟國在台海周邊的軍事活動大增,如日本將加快在西南諸島部署改良型的12式岸置反艦飛彈,不只數量達一千枚,射程更超過一千公里,幾乎涵蓋整個東海、台灣海峽北端與台灣東北方海域。台灣有必要建立與日本自衛隊的溝通機制,避免在戰時的混亂中,出現不必要的憾事。

看得見的海空封鎖,最少還能引起國人警覺,但看不見的資訊封鎖,其實更為危險,政府與國軍必須小心防範。

圖為今年7月漢光演習屏東登陸操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王臻明

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特別是戰史,也因此略為涉獵軍事領域,希望可以從地緣戰...

中國 美國 烏克蘭 國軍 公共政策 軍事評論 王臻明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