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名字只配縫在禮服上?女性影人躋身奧斯卡的困境

聯合新聞網 漢斯黃
娜塔莉波曼的禮服上繡著8位表現出色、卻未入圍奧斯卡的女導演名字。 圖/美聯社

我想以一種微妙的方式,
表揚那些今年完成傑出作品、卻未被認可的女性。

星光熠熠的奧斯卡紅毯上,曾以《黑天鵝》封后的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展示其鑲著金邊的黑色斗篷。上頭繡著8組英文字母,正是2019年拍出優秀電影、卻遭奧斯卡忽略的8位女導演的姓氏。

其中,包含獲6項提名的《她們》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別告訴她》的華裔導演王子逸、坎城影展獲獎的《燃燒女子的畫像》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及《大西洋》瑪蒂迪歐普(Mati Diop)、令珍妮佛羅培茲(Jennifer Lopez)入圍金球獎的《舞孃騙很大》導演蘿倫絲卡法莉亞(Lorene Scafaria),以及《我的寶貝男孩》艾瑪哈瑞爾(Alma Har'el)、《知音時間》瑪麗艾海勒(Marielle Heller)、《Queen & Slim》梅琳娜馬特索卡斯(Melina Matsoukas)等人。

8部電影皆在去年備獲影評人、觀眾好評,更曾風光奪下歐美各地大小獎項,然而這些女導演卻皆未獲奧斯卡提名,僅有編導《她們》的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被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最終也仍敗給《兔嘲男孩》的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iti)。一件亮麗禮服上的微小細節,點破女性導演的玻璃天花板,即便她們的作品備受讚譽,卻仍難獲「老白男」美國影藝學院(AMPAS)的青睞。

《她們》的導演葛莉塔潔薇。 圖/美聯社

92年來,只有5位女性入圍「最佳導演」

這已並非娜塔莉波曼首次在電影獎項典禮,指出好萊塢性別不平等的現況。早在2018年頒發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時,她便在唸出入圍名單時說:「以下是『清一色皆為男性』的入圍者」(Here are the ALL-MALE nominees),嘲諷當年名單同樣缺乏女性導演作品。

事實上,金球獎創立至今77年,「最佳導演獎」共有7度由女性入圍,已經「勝過」奧斯卡僅有5次的提名紀錄。這5次分別為《七美人》里娜韋特繆勒(Lina Wertmüller)、《鋼琴師與她的情人》珍康萍(Jane Campion)、《愛情不用翻譯》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危機倒數》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以及2年前因《淑女鳥》入列的葛莉塔潔薇等5位女導演入圍,且僅有凱薩琳畢格羅在2010年獲獎——那也已是10年前的事了。

不僅如此,根據《READr》的整理分析,截至91屆的得獎名單,歷年奧斯卡各獎項(不含特定性別獎項,如男女主配角)的女性入圍者都未曾超過25%,且在導演、攝影、特效、配樂及音效等獎項的女性更不到10%,是奧斯卡長年飽受「性別嚴重失衡」批評的鐵證。

《危機倒數》導演凱薩琳畢格羅於2010年獲得最佳導演獎。 圖/美聯社

為何女性無法在獎季嶄露頭角?

常被視為奧斯卡「風向球」的金球獎、評論家選擇電影獎、英國影藝學院獎等,也常因缺乏女性入圍或得獎者,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兼任英國影藝學院院長的威廉王子,同樣在頒獎閉幕式上,檢討本屆入圍名單忽略女性與多元種族,應重新檢視入圍或得獎名單產生的機制,此舉卻引起《衛報》專欄作家大衛考斯特(David Cox)撰文反擊,認為威廉王子根本「狀況外」。

身為英國影藝學院成員之一、同樣具有投票權的大衛考斯特,認為院內的專業評審唯一的投票考量,便是作品的藝術成就優劣,而未必因性別或種族影響。他也更進一步指出,比起評審的父權思維導致獎項結果不公,影視產業大環境的性別與種族比例失衡可能才是主因:「只要這一行仍由白人男性主導,他們便很有可能繼續占據獎項名單。」也就是說,改善整體影視產業的性別與種族比例,才有可能根治問題。

女性在影視產業為少數是不爭的事實,但近幾年情況已在轉變。「賽璐璐天花板」(The Celluloid Ceiling)2019年的年度報告顯示,全美票房前100名的電影中,女性從業人員的比例大幅攀漲,女導演數據更是創新高,從前年的4%翻漲兩倍到12%;另一項「安納伯格融合倡議」(Annenberg Inclusion Initiative)研究,分析全球票房前100名的電影,同樣有10.6%由女性執導,創下13年來的新高。

負責「賽璐璐天花板」的瑪莎勞岑(Martha Lauzen)博士表示,即便產業的未來趨勢仍有待觀察,但2019年無疑是女性影視工作者的轉捩點。然而,這也是許多如娜塔莉波曼的業界人士、媒體或影迷,對於本屆奧斯卡——或獎季各大獎項——無意提名女性導演的最大質疑:為何在女性於產業大有突破,且同時交出評價不俗的作品之時,卻不願意給予肯定?

正如「安納伯格融合倡議」的負責人之一、史黛西史密斯(Stacy L. Smith)博士所言:「當一個藝文機構的決策,不能反映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或廣泛的娛樂行業所發生的變化時,他們就必須承擔起做出這個決策的責任。」

影視產業大環境的性別與種族比例並不平衡。圖為葛莉塔潔薇。 圖/IBDb

在「奧斯卡好白」事件之後

我們必須去捍衛多元的價值觀,但是對我來說,我看到了共通性。我想我們不論是在討論性別不平等、種族歧視,或酷兒族群、少數民族及動物的權力,我們都在探討面對『不公』這件事,都在反對一種信念:當一個國家、一個人、一個種族、一種性別或物種,有權利在不受罰的情況下,去主宰、控制、利用或剝削另一個族群。

主演《小丑》的性格男星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今年在奧斯卡獲得最佳男主角時,震耳欲聾疾呼上述普世價值,獲得台下如雷掌聲。然而,他所站立的這座奧斯卡殿堂,背後決定獎項名單的美國影藝學院,卻依然被多數的「老白男」會員把持,再加上近30年公關大戰的陋習,使得作品能否被「公正」評斷仍是一個問號。

不過,自從2015年的「#OscarsSoWhite」(奧斯卡好白)事件爆發後(當年入圍奧斯卡的演員皆為白人),隔年影藝學院允諾在2020年前,要將女性和非白人會員數增加一倍。相較於2015年的25%,至今,影藝學院整體的女性會員比例上升到32%;非白人會員則從8%上升到16%。

進步的速度與幅度雖有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改變已為奧斯卡得獎名單帶來有別過去的面貌。例如:2017年描繪黑人同志題材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拿下最佳影片,今年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勇奪包含最佳影片等4項大獎,兩者分別立下LGBT議題及非英語電影的里程碑。

另外,以《小丑》獲得最佳原創音樂的冰島音樂人希爾杜古納多提瑞(Hildur Guðnadóttir),睽違22年成為史上第3位獲獎的女性配樂師;5部入圍的紀錄片中,更有4部由女性導演參與,最終由朱莉婭萊切特(Julia Reichert,身兼導演及監製)以及另外兩位男性導演和監製以《美國工廠》獲獎。

古納多提瑞發表得獎感言:「給那些聽到音樂在裡面沸騰的女孩、女性、母親和女兒,請說...

2020年,是女導演突圍的一年嗎?

雖然,這仍無可消弭女性止步於「最佳導演獎」的爭議,或者歷年女性入圍或得獎者遠低於男性的事實,影視產業本身的性別比例失衡,也並非一時半刻得以改變,但2020年仍有大量女性執導電影將嶄露頭角,有機會讓產業更加均衡。

商業電影部分,包含由閻羽茜(Cathy Yan)執導的《猛禽小隊:小丑女大解放》、妮基卡羅(Niki Caro)的《花木蘭》、凱特蕭蘭(Cate Shortland)的《黑寡婦》、派蒂珍金斯(Patty Jenkins)的《神力女超人1984》、趙婷(Chloé Zhao)的《永恆族》,皆由女性執導,且頗有機會吸金巨量票房。

因此,我們或許得以期待,女性導演在商業電影上的突圍,能為產業注入活水。研究影視產業性別變化的「安納伯格融合倡議」史黛西史密斯博士表示:「當女性有機會在更多的類型和更大的預算範圍下拍電影,就會有進步。」

作為獨立電影領頭羊的日舞影展,在今年已公布的得獎名單中,也有大量作品出自女性導演之手,包含:奪下最佳劇情類導演的《The 40-Year-Old Version》、紀錄片評審團大獎得主《Boys State》(由男、女兩位導演共同執導)、女星伊莉莎白摩斯(Elisabeth Moss)主演的《Shirley》、《浪蕩沙灘》導演伊萊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新作《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等。

或許在影藝學員組成漸變,以及「獎項的公正性」被正視之時,我們能再遇見女導演獲得榮耀的時刻,她們的名字並非出現在女星的禮服,而是小金人獎盃上,希望正如史黛西史密斯博士所言:「2020年對女性導演而言,將會是不平凡的一年。」

左至右為《小丑女》演員瑪格羅比、演員蘿西培瑞茲、導演閻羽茜。 圖/IMDb

漢斯黃

從事文字編輯及影視相關工作,酷愛解析電影浮光掠影中的創作意圖,也觀察影...

影評 奧斯卡 女性主義 性別平權 漢斯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