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牌禁止非治本之道:武界壩4死事件後,談溪床紮營風險判斷

聯合新聞網 張景泓
9月13日凌晨4時武界壩因機械故障放水導致溪水暴漲,兩家在武界栗栖溪河床露營的帳...

9月13日,來自台中市的兩個家庭共六人一同前往南投縣仁愛鄉武界栗栖溪河床露營,凌晨4時上游的武界壩因機械故障放水導致溪水暴漲,兩家人帳篷遭沖走,除其中一名賴姓男子自行游上岸,而一名胡姓女子則因睡在車上躲過一劫之外,總共造成4人死亡

這起意外事故發生至今已過了數天,網路上有不少專家發表意見,網友風向一面倒,一瞬間大家都變成「溪床露營」專家,撻伐死者家屬無視入口的禁止進入告示牌,在河床露營釀成慘劇。

關於這起意外,我們應該從幾個不同的面向來討論。

知名戶外活動景點武界栗栖溪

或許很多人是第一次聽到「武界」這個地名,也第一次知道這裡有水庫在使用。但對於許多戶外玩家來說,武界其實是相當知名的朝聖路線,更曾是觀光局推廣的在地觀光行程

沿著武界的栗栖溪一直往前走,可一路通到南投的另外一個部落「巴庫拉斯」,整段路程大概約32公里,在冬天枯水期是相當有名的off road單車撩K(溯溪)路線,堪比「登山車界的武嶺」,是許多登山車友的夢幻口袋名單。

因此,只要冬天的周末假日就會有非常多商業團帶隊進來玩水,不管是步行、騎單車還是開四輪傳動車,甚至在武巴公路最有名的景點「一線天」也會有部落居民搭炊事帳賣東西,晚上也有部落的人會進來打獵。筆者就曾差點在這裡發生意外,幸好巧遇有人進來打獵協助。

對於許多戶外玩家來說,武界其實是相當知名的朝聖路線,更曾是觀光局推廣的在地觀光行...

比立告示牌更有用的辦法?

武界壩事件發生後,網路上有一說法:「明明有立了告示牌,為什麼玩水出事還要全民負責?」此說法正巧打中台灣人的媽寶與卸責心態。

筆者在此想提出幾個問題,首先,告示牌立在哪裡?整條溪這麼長,如果我進入溪床的地方沒有立告示牌,這樣算合法嗎?再者,告示牌所屬的有效範圍是否有規範?從上游到出海口都算禁止範圍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往後在所有溪的最上游都立告示牌禁止下水,發生事件時再說明上游有立告示牌就好。但是,這樣當事人會服氣嗎?

最諷刺的是,大家都只看到網路上瘋傳的禁止入溪告示牌照片,卻沒看到告示牌左後方的電線桿上,就貼著一張「一線天半日遊接駁車」的廣告文宣。

台灣一直以來都是個「先禁國家」——山難禁山、海難禁海、溪難禁溪——教育民眾太難,禁止最容易。畢竟立告示牌後政府就能卸責,民眾還會幫忙說話帶風向,最後變成人民什麼地方都不能去。警示標語固然能讓民眾更加了解狀況,但從意外案例中分析發生原因,再給予大眾正確的相關安全知識,這才是能真正減少意外發生的辦法。

這次意外放水的時間剛好是在半夜四點,只有露營的人在現場,如果是白天遇到水庫放水,相信只會有更多戲水民眾遇難,因為看得到也跑不掉。

諷刺的是,網路上瘋傳的禁止入溪告示牌照片,左後方的電線桿上就貼著一張「一線天半日...

下雨=溪水暴漲=出意外,真的嗎?

此次造成意外的原因是因為水庫異常放水,而不是溪水暴漲。不管是水庫放水還是溪水暴漲,基本上都不一定躲得掉,前者更是難以逃生。不過,因為這次意外就無限上綱成「怎麼可以在溪邊紮營,遇到溪水暴漲怎麼辦?」,其實過於武斷。

從山上下雨到溪水暴漲,之間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仍是有一點時間的,因為土壤也會吸水,一直要到超過土壤吸水量以後才會產生溪水暴漲。最近有一支網友分享的山區下雨、平地溝渠暴漲的影片,就能很明顯看出匯集到最下游的溪水容易暴漲;反之,愈靠近上游因為支流匯集較少,愈不易發生溪水暴漲問題。

因此在溪邊遇到下雨應先判斷:

不管是水庫放水還是溪水暴漲,基本上都不一定躲得掉,前者更是難以逃生。 圖/台中市...

到底能不能在溪床紮營?

據《蘋果日報》報導,意外事故當天的其他遊客表示:「現場白天除了受害的露營家庭以外,還有一些乘坐當地業者的四輪傳動車進來旅遊的民眾。當時河床溪水相當淺,大概只有到成人腳踝,估計頂多只2、30公分深。他曾造訪武界數次,印象中當地溪水從未超過他膝蓋,兩家人露營搭棚並非位於水流處,而是已在河床最邊較高的位置了。」

從以上資訊判斷,其實受害的民眾多少有溪床露營經驗,且知道要如何選擇營地,無奈遇到了水壩的機械故障意外放水。

筆者平常有在從事野營活動,在溪邊紮營次數至少20次以上。如果以「紮營最常遇到的危險」來討論,除了虎頭蜂跟毒蛇以外,最怕的的確是溪水暴漲。

不管是豐水期的夏天還是枯水期的冬天,溪床紮營當然都有相對應的風險。懂得判斷風險並把可能造成發生意外的機率降到最低,並且知道意外來臨時要如何應對處理,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事。

筆者在此列舉紮營時需注意的事項:

不管是豐水期的夏天還是枯水期的冬天,溪床紮營當然都有相對應的風險。圖為2019年...

如果真的被溪水沖走,怎麼辦?

這次的死亡民眾皆為溺水致死,不過此次事故跟平常溪邊溺水的新聞發生狀況不太一樣。

根據筆者帶團及救生的經驗,通常被水流沖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保護好頭部安全」。因為當你不小心被沖走後,若撞上大石頭昏厥,將無法保持頭在水面上呼吸,而結果就是溺水身亡。

被水沖走的應對方式有兩種:

  1. 攻擊式:會游泳的人,逆流而上往45°角游回到岸上。
  2. 防守式:手抱胸口臉朝上、腳朝向下游抬起來做仰漂。腳抬高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避免身體撞到溪床底部造成人往前翻,另一方面可以蹬開岩石倒木等水中障礙避免直接撞上。另外記得避開可能會把你卡在溪中的障礙物,以防被吸住無法脫身。

結論

雖然夏天炎熱也是戲水旺季,但夏天豐水期且容易發生午後雷陣雨,在溪床紮營的風險相對冬天高很多。社會大眾應當懂得如何判斷天氣資訊、瞭解水域安全觀念、學會水中自救技巧,也呼籲政府不要只會一味的立禁止告示牌來嚇阻民眾。

當大家都做到對自己負責以後,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懂水的海洋國家。

社會大眾應當懂得如何判斷天氣資訊、瞭解水域安全觀念、學會水中自救技巧,也呼籲政府...

張景泓

多年救生員經歷,因在海邊救過太多人,有感於台灣游泳教育的不足,決定創立...

時事觀察 水域安全 張景泓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