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泳課為何出意外?室內泳池常見的溺水原因與戲水風險
11月10日,高雄一所高職發生學生在游泳課溺水事件,根據媒體報導,當天游泳課進行50公尺測驗,該名學生在終點前約一公尺處突然無反應、沉下水,在旁的救生員、體育老師和同學趕緊將他拉上池岸,送醫急救。
而校方也向媒體表示,當周是學校的游泳測驗周,當時游泳池旁黑板記錄池水溫度為攝氏25度。這名學生在同組測驗游得較慢,同學也有注意他,一往下沉時,同學就發現了,下沉前沒有呼救和其他反應。
這次的意外有幾個關鍵重點:
- 25度屬於較低的水溫,對於不常游泳的人來說,容易造成抽筋。
- 當事人可能游泳程度不好,硬要撐過導致過度換氣直接昏迷溺水。
- 溺水的人,不一定有辦法呼叫求援。(此處請參考我先前的文章〈落水後能大聲呼救嗎?溺水的人比你想像中「安靜」〉)
對比於開放水域戲水,在學校、運動中心或公園等室內游泳池戲水其實已經安全許多了,台灣的室內泳池普遍深度都在120公分左右,少數則到150公分,而且都是漸進式的變深。
標準的營業游泳池現場都一定會配置救生員,且水道與水道之間都還有水道繩可緊急攀附抓取,室內游泳池也無風無浪,但是,這樣的游泳環境仍有不少意外產生。
錯估身體狀況,是游泳池最常見的溺水原因
這次發生意外的同學,推斷可能是因為當天身體狀況不好、或是游泳程度不足,但為了要考試只好硬撐著游泳,導致過度換氣直接昏迷溺水,連呼叫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台灣從十多年前就已經把游泳列為畢業門檻,但考核標準卻是很制式的泳姿與距離要求,而沒什麼真正發生意外時派得上用場的技能。以致於名義上會游泳的人不少,但其中能夠去溪邊海邊玩水、悠遊自在的在開放水域游泳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另外一種在游泳池常發生狀況的人,反而是那種每天都會來游、甚至跟救生員都認識的游泳常客。這類型的泳客通常年紀偏大,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所以每天固定時間來游泳。
根據我以前在學校和運動中心當救生員的經驗,這些長輩通常泳技都不錯,雖然速度不快但好像都不會累,能夠一直游個不停。對於我們在值班的救生員來說,其實很喜歡這種規律自主的泳客,因為通常他們不太會做什麼違規的事情,且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也因此會少放一些注意力在他們身上。
不過,因為這些年紀偏大的泳客可能早已有一些狀況或隱藏的發病風險,你永遠不知道這個每天跟你打招呼、可以游1,000公尺不停的長輩,什麼時候會突然游到一半身體出狀況而沉到水裡。
我曾經有一位同事在值班時就遇到這樣的意外,而事後詢問這位長輩,他也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游到一半突然沉下去。
附屬設施的隱藏風險
近年常見的如三溫暖SPA、蒸氣室烤箱、兒童戲水區等,除了運動中心一定有這些附屬設施以外,連許多學校游泳池都為了吸引泳客,增設這些設施,有些場域甚至有流滑梯及滑水道。筆者曾經待過一家民營的游泳池,室內滑水道有三層樓高,夏天旺季還需多設立一名救生員在上方控管監督。
因為附屬設施的多元設計,整個場域的空間被拉大,導致不同設施妨礙到救生員執勤時注視的角度,除非固定時間有人巡視,不然多數游泳場所永遠都有看不到的營業死角。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小孩有上過游泳課,已經達到政府設定的游泳考核標準,於是就放任小朋友自行玩耍,自己則是到隔壁的快速水道游泳,或是到三溫暖泡湯做SPA,進而疏忽照顧自己的孩子。當家長不注意、救生員又剛好被其他設施擋住而沒有看到小朋友時,就很容易發生意外。
即便是游泳課,也可能發生意外
之前也曾發生過一名三歲女童在上游泳課時踩空跌落泳池,當時教練因背對女童而沒有立即發現,所幸一旁的媽媽看見後衝上前,和救生員合力將孩子拉起。
有時候教練在教學時會需要特別專心,以致於沒有辦法顧到所有小朋友,這時如果家長也沒有在現場觀看,小朋友又不小心踩空離開長椅區,就有可能在還沒有學會仰漂等水中自救技巧的情況下發生溺水。
另外,小朋友最容易在此類的戲水場合跑來跑去,甚至是跳水。但一般游泳池場地多數濕滑容易跌倒,因奔跑而跌倒撞到頭或手腳被磁磚劃破也是很常發生的意外。除非救生員有強烈鳴哨規勸,不然家長通常都是在事情發生後才會教育小朋友或跟場地方吵得不可開交。
游泳池是大眾最常去的游泳及戲水場域,不過因為附屬設施多,加上家長可能會忽略小朋友的狀況,還是時有耳聞意外的發生。因此,雖然游泳池環境相對安全,我們還是須注意好自己的身體狀況,並留意身邊的家人朋友,才能開心玩水、安心回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