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人魚》為何不能是「黑人魚」?從人魚傳說史看其樣貌的多樣化

聯合新聞網 詹氏
《小美人魚》劇照。 圖/迪士尼

自迪士尼公布《小美人魚》真人版女主角由非裔美國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飾演後,反對聲量與尖銳的批評排山倒海而來,甚至能見台灣社群各大留言版中,有許多網友因排斥「政治正確」而揚言退訂Disney+平台並拒看迪士尼未來的作品。

在抵制的留言裡,絕大部份的論點是認為愛麗兒應維持1989年版本動畫中的白人樣貌,倘若不延續原版設定,便是不重視當年觀眾的童年,也是不尊重安徒生童話的設定。不過,弔詭的是,在1837年出版的安徒生《美人魚》,其實並未描述人魚的膚色,只有點出「其肌膚如玫瑰花瓣般細緻」。

隨著「未演先給負評」的聲量延燒,除了「原版爭議」外,針對演員長相的批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眼距過開更適合演比目魚」、「牙齒不平整適合演《變身國王》駱馬真人版」。可見,《小美人魚》的存在不只是「童年的回憶」了,還承載著人們對於「應有的美」的想像。

有趣的是,關於人魚種族膚色的爭論,並非只發生在當代。1759年12月英國倫敦發行的The Gentleman's Magazine月刊中,法國解剖學家、畫家Jacques Fabien Gautie投稿其與人魚接觸的觀察,並附上臨摹畫像。Jacques Fabien Gautier表示這種生物為雌性,皮膚黝黑粗糙,身長約六十公分,雙耳肥大,性情活潑。因長相與18世紀口耳相傳的人魚長相差甚遠受到熱烈回應。

其中,1775年一位英國商人D. Henry 也在The Gentleman's Magazine寫下自己在愛琴海群島目擊人魚的事件,分享人魚長得像是當時主流歐洲美女,擁有藍色眼睛、小巧鼻子、櫻桃小嘴、白色肌膚,並聲稱:「人魚有兩類,更準確來說,是同一屬中的兩個種類,其中一類類似於非洲黑人,另一類類似於歐洲白人。」暗指Jacques Fabien Gautie的人魚醜陋,有著白人女性長相優於黑人女性的意味。

然而,傳說中的人魚僅僅只有兩類嗎?我們對於人魚的既定印象又源自於哪裡?

D. Henry聲稱人魚有兩類,暗指Jacques Fabien Gautie的...

文化與時代不同,人魚存在多種形象

關於人魚的神話,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8世紀巴比倫人信奉的海神「俄安內」(Oannes),被描述為身披巨大生魚連帽斗篷的男人,或者下半身為魚,上半身為長著鬍鬚的男性,是最初的人魚原型。西元前4世紀左右亞敘人又創造出半女人半魚的生育女神「阿塔伽利提斯」(Atargatis),擁有著悲劇般的愛情,因誤殺情人跳入海中變為人魚。此時歷史上才有了第一隻雌人魚。

俄安內與阿塔伽利提斯的傳說,間接影響了希臘神話,而有了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兒子特里頓(Triton)雄人魚,並延伸出特里頓族(Tritons)不分性別的人魚族群。而我們熟知的荷馬《奧德賽》中,以歌聲蠱惑水手讓船隻觸礁沉沒的海妖賽蓮(Siren),其實一開始並非美人魚的形象,而是頭為女性、身體為鳥的怪物。隨著航海盛行下水手間口傳的故事變形,才變為體態性感的人魚,並賦予其兇殘、性誘惑的特性。

中世紀時基督教為吸收其他異教徒,開始挪用其他異教的神話,而《奧德賽》中尤利西斯在船上將自己綁在船桅上對抗賽蓮性誘惑的故事,正好適合當時充滿父權主義,又視「性為墮落」的基督教會拿來大書特書。

雖然《聖經》中並未有美人魚的蹤跡,但在許多中世紀教堂裡都能看以她們形象拿來創作的石雕:露出胸脯的曼妙美人魚,也能見下半身為雙尾分岔的版本,有些甚至在雙尾間故意露出陰戶。不論石雕或者畫作中的美人魚時常拿著鏡子顧影自憐,彰顯其虛榮無知。

混血神話人物一方面被拿來讚揚造物主的萬能,一方面則將「美人魚不是人」的概念拿來物化女性以襯托男性品格。甚至到了1567年蘇格蘭,反對瑪麗皇后(瑪麗一世)的人士在宣傳海報中將其描繪成好色美人魚,來指控她與情人的風流韻事。雄人魚在這段歷史中被邊緣化了,但不代表完全絕跡,在一些中世紀的畫作中,雄人魚反倒是罩著修士罩袍與人類學習宗教經典,被稱為「海僧」(Sea Monk)。

《奧德賽》中尤利西斯在船上將自己綁在船桅上對抗賽蓮性誘惑的故事,正好適合當時充滿...

大航海時代,水手在各個國家岸邊、不同海域聲稱看到人魚的案件層出不窮,但長相與族裔並不一致;啟蒙時代的科學家,為了證實這些傳言所言不假,用科學角度去剖析人魚應有的長相,此時人魚的樣貌更是五花八門且怪誕,上述The Gentleman's Magazine人魚種族爭論的事件,便是發生在此段時期。

科學期刊上大量的美人魚研究與討論,讓人們急於一睹人魚風采,在19世紀掀起人魚狂熱的商機,各種人魚各部位的標本贗品湧入市場,豐富當時人們的珍奇櫃(大多源自於日本,以猴子上身骨骸接縫魚尾皮,塞入木頭與棉絮填充,身長多為一百公分內)。其中,最知名的為「斐濟美人魚」巡迴展覽的詐騙事件,導致人們開始對人魚存疑,也有科學家跳出來指證美人魚應為水手誤認「海牛」。

此時,歐洲人們看待人魚從「真實存在」的想法轉變為「文學藝術」的鑑賞,從而有了安徒生《美人魚》,以及浪漫主義畫家以當時歐洲主流白人美女長相描繪的多幅美人魚畫作,奠定了現今我們所認知的人魚長相。

除了歐洲國家外,各國其實都有其海妖、海神的傳說,譬如:中國《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人魚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日本《古今著聞集》傳說福井縣的比丘尼,吃了人魚肉而活到八百歲,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多將人魚畫為人頭魚身的怪物;非洲女水神Wami Wata常伴隨著蛇型出現。

但這些傳說,都因航海時代的交流,而融入了歐洲的美人魚的形象,像是日本浮世繪《觀音靈驗記 西國巡禮三十二番 近江觀音寺》就能見到下半身為魚尾的觀音像;非洲女水神Wami Wata則以脖子上纏繞蛇的美人魚形象流傳至今。

由此能知,美人魚的樣貌隨著人類思想、所處時代對於美學的愛好,以及文化融合等原因而改變。

圖為1989年迪士尼動畫電影《小美人魚》。 圖/迪士尼

《小美人魚》的經典來自於它的不同

人魚相關的電影依據傳說所描述的各種特性加以發展,與安徒生童話所描繪的形象相差無幾,劇情也大同小異:人魚愛上男子後,上岸長出雙腳的愛情故事,造就出經典人魚電影Miranda、《美人魚》(Splash)。也有保持著《奧德賽》賽蓮海妖時而姿容嬌艷、時而凶暴粗野的形象,發展出《人魚禁區》、《終極人魚島》、《魅惑人魚姬》、《神鬼奇航4》等較嗜血的一面。亦有維持濃厚安徒生悲劇色彩的日本《下水道人魚》。此外一反人魚美貌的《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海怪設定,以及認為人魚面貌屬同質的《潘恩:航向夢幻島》,是其中有趣的差異。

除了即將上映的真人版《小美人魚》,早已有以「非裔人魚」為元素的作品。Netflix影集《隱形城市》其中一位配角,便以巴西人魚伊雅娜為原型,以其被謀殺丟入海中化成人魚的悲劇為角色添色;哈利波特延伸宇宙《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中的美國伊法魔尼非裔席克斯教授,手裡拿的魔杖上刻有魚鱗,仗芯則推測為非洲女神Wami Wata的頭髮。

回到《小美人魚》的選角爭議上,可以先回顧1989年動畫版本。當初迪士尼為了與受到熱烈歡迎的美國人魚電影Miranda、《美人魚》做出區別,一改在大眾心中根深蒂固的金髮人魚形象,並考量到魚尾顏色與大海的綠色調,選用了其對比色「紅色」。這對於早期迪士尼公主電影而言,是個大膽的決定[因西方世界有歧視「紅髮」(Ginger)的現象],無心插柳的舉動鼓舞了許多紅髮女孩。

迪士尼作為孩童夢的製造者,塑造了許多上一代觀眾成年後集體對於人魚「主流美」的意識,甚至造成激烈的網路抗議、拒看行為,影響力之大。隨著時代變遷思想前進,這個世代的孩童需要的是怎樣的人魚?迪士尼是否該作為先行者為新世代兒童注入新思潮?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誠如上述所言,我們能見人魚長相背後代表著社會思潮的轉變,並非只有固化的外貌,更沒有真正的「原版人魚」該有的樣子,何來「忠於原作」之謬論。因此,主流商業大片中出現「黑人魚」,以歷史脈絡來看是必然,也是必須。

《小美人魚》劇照。 圖/迪士尼

詹氏

詹氏,期許自己有一套瞻視電影的方式。行銷企劃人員,利用影評書寫避世,曾...

電影 安徒生童話 文學 日本 影評 詹氏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