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錢姊妹花(上):《冰雪奇緣2》「炸了」?
影史最賣座的動畫長片《冰雪奇緣》(Frozen)問世至今大概有六年的時間,百老匯音樂劇版本首演也已將近兩年,馬上就會要推出倫敦版本。與此同時,萬眾期待的續集電影《冰雪奇緣2》(Frozen 2),在11月底終於隆重上映。
早在開映前兩天,影評人的小圈圈裡就一直傳出耳語,說這部片子在美國「炸了」,當下聞言心裡還一驚,怎麼「炸了」?好評爆棚嗎?還是他們指的是預售票的銷售量飆上全新高?好容易等到電影上映,親自走一趟影院,這才明白大家所謂「炸了」是什麼意思。
原來,畫面這麼漂亮的電影,故事竟可以如此拖沓無趣,歌曲味同嚼蠟,但視覺經營卻又登峰造極,再造全新高標。國外幾個主流媒體幾乎放棄「評論」而轉以「報導」的方式討論這部續作。討論它的商業潛力,討論前集的流行效應,討論迪士尼近年的「女力大崛起」製片方針云云。
甚至,身邊有人輕輕鬆鬆一句「小孩子看了開心就好」,試圖打發掉我們對於《冰雪奇緣》續集比較嚴肅的美學要求。與此同時,我們也分散了注意力,急切思考、觀察它的賣座數字。尤其,這樣的續集聲勢,票房必定不會太差,但它的續航力是否仍有機會使它至少打平前集創下的紀錄?
北國小姊妹,愈冷愈開花
這次的續集,故事還是要從「當年」開始講起。
話說艾莎和安娜這對姊妹花,原本在爸媽的愛護之下開心成長。某夜,父王說起床邊故事,講到自己當年隨同父親深入異邦,原為慶賀,不知為何玉帛化干戈,當場爆發血腥殺戮,混亂中他受傷昏迷,只記得一個軟柔清潤的少女歌聲營救了自己,回宮後他登基為王,立誓終生致力維繫王國與鄰近區域的和平。
故事說完了,謎底卻沒有解開。神秘歌聲由何而來?玉帛為何化為干戈?還有,父王說,從此之後,峽灣上游、荒原深處,厚重迷霧終年籠罩森林;林子裡現在是什麼樣子?當年老王興築的水壩是否安在?曾為盟友、懂得運用大自然魔法的北方族人,如今是否還是對國人心懷恨意?更有甚者,父王強調:風、火、水、土,四樣元素,四位魔靈,祂們如果進入了封印的睡眠,何時醒來?醒來後會不會對國家安全、國人生命財產帶來威脅?
慈祥的母后迅速出手終結這種帶有濃濃「芒果乾」味道的床邊故事,她吟唱起古老的搖籃曲,歌聲訴說極北之地,生命之河,乾坤秘密,盡在其中。
一首歌,橫跨歲月,歌到今日,父母早已離世,艾莎、安娜不僅長大成人,經過「前集」的重重冒險,艾莎登基為王,安娜也找到真愛——那個愛馴鹿更勝於人的賣冰傻大個。對了,還有多嘴的神奇雪寶、聰穎的馴鹿,他們一對姊妹、一個男人、一只雪球一隻鹿,組成「桃太郎」也似的團隊,在神秘歌聲的召喚,以及亡國危機的催逼之下,挺身而出,「into the unknown」,勇闖迷霧森林,希望解開火、水、風、土的四靈秘密,追尋歌聲的源頭。
嚴格說起來,這次續集長篇裡的北國小姊妹,她們所遭所遇的種種情節,不會再比兩年前的聖誕快樂短篇還要荒唐。猶記當時興致勃勃在戲院觀賞「雪寶的聖誕假期」,哪知就像火雞下了個大土蛋一樣,難看至極,全球惡評如潮。這次的續集,好歹前有鋪陳,後有解謎,雖然故事發展邏輯禁不起推敲,至少四靈現身時的炫目特效,火精靈的可愛模樣,水靈的華麗身影,依然值得喝采。
畫面經營滿分
「華麗」,絕對是這次《冰雪奇緣》續集的關鍵字。前集的焦點在艾莎女王〈Let It Go〉歌聲中的起厝秀,本集的亮點更多。深秋(本片安排在北美感恩節檔期首映)的國度,節慶的氛圍,北國荒原與森林的秋之色澤,入冬之前最後一次翡翠的遍地芳草,黃的、紅的葉子,白的、黑的樹幹。豐收時節的飽滿感覺,凝聚在空氣之中,再籠上厚厚白霧,最後霧散天晴時的藍空,澄透得逼人淚下,真是美極了。
再有就是艾莎女王不顧一切投身絕境,勇闖北海冰島的段落。全片演到此刻,真正的戲味才蒸騰而出。
先是艾莎縱身入水,與海中水靈搏鬥的好戲,我們看到她不屈不撓一試再試,水靈的姿態是駿馬,而艾莎以她王者之尊,親身馴馬,馬從叼住她的後領,往大海深處游去,一直到與之建立信任關係,成為忠勇可靠的坐騎。上了北海冰島,一整首歌曲的超大篇幅,為我們打開記憶的珠寶盒,冰晶折射,層層疊疊,舊日的秘密,醜惡的現實,一一揭曉。而昔年的遺憾,還需要靠今日的王者氣度,才能力挽狂瀾。
緊接著,石碎,浪奔,峽灣巨浪,還有驚險刺激的「最後一秒救援」,經營的熱熱鬧鬧,把影片最後半小時推上刺激滿分、畫面設計滿分的高潮。
有記憶的水
「水有記憶」,是這次《冰雪奇緣》續集最重要的情節關鍵。
也因為這個設定,整部片子的畫面經營,在秋之森林、冬之王國以外,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特別是因為劇情需要,得在銀幕上呈現出逼真的水、冰、霧、露、霜、雪,不同姿態,不同樣貌,何止是琳瑯滿目,簡直沛然大觀,精采紛呈。
從這部片子裡「水」的諸多樣貌,不禁聯想起李安導演在《雙子殺手》裡進行的技術實驗。突然覺得這些日常生活裡最常見、最貼進我們生活經驗的基本元素,或許更適合拿來做為新技術的實驗,而不僅僅只是飛來撞去的追殺場面、爆破特效。
怎樣把最常見的「水」拍得活靈活現?要用2D、3D,還是10D?要用120幀、385幀,還是18K全景浸潤特效?新的技術,用做創作時的工具,要怎麼展現水和陽光,膚髮和毛孔,這些用以推動敘事最重要的元素和不可或缺的背景?
如果這些東西的姿態,能被真誠地再現在大銀幕之上,或許,那樣的革新技術更會是這個產業需要的,而且,能夠提供所有創作者更大發揮的空間,更多想像的能量。
▍中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