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錢姊妹花(中):《冰雪奇緣2》裡的歌舞公式

聯合新聞網 陳煒智
圖/取自IMDb

▍上篇:

搶錢姊妹花(上):《冰雪奇緣2》「炸了」?

進入21世紀,好萊塢長篇動畫卡通長片的全面興盛,直接促成美國影藝學院在奧斯卡獎增設「最佳」項目。除了迪士尼、皮克斯,福斯、夢工廠、環球,各家片廠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動畫電影問世。這其中,當然又以老字號的迪士尼影響最為全面。

我們看皮克斯的動畫長片,會注意它的劇本構成、人物設定,會注意主創團隊某幾位重要「電影作者」的獨特印記;我們看迪士尼的動畫長片,則必然關注華麗的視覺效果,以及精采紛呈的電影音樂。尤其後者,幾乎已經成為它在當前產業中致勝稱霸的不二法門。

也因此,2013年《冰雪奇緣》(Frozen)初問世時,聽慣了作曲家亞倫孟肯(Alan Menken)近三十年電影音樂的耳朵,說什麼也不習慣。一直要到再晚幾年的《海洋奇緣》(Moana),林曼紐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交出的成績,才總算讓筆者對迪士尼聘用新生代百老匯作曲家的藝術品味,重拾信心。

這次《冰雪奇緣2》(Frozen 2)仍然是前集的詞曲搭檔——勞勃羅培茲(Robert Lopez)和克莉斯汀安德森(Kristen Anderson-Lopez)夫妻檔的作品。突然想起曾經和知名青年作曲家劉新誠討論過這兩位,尤其是他們賣座鼎盛的百老匯音樂劇《摩門經》(The Book of Mormon)。當時就覺得這部作品雖然廣受歡迎,但意境不高,它絕對不致於「難聽」,但就是好笑有餘,深度不足。

《冰雪奇緣2》的電影歌曲也是類似情況,它不致「難聽」,但絕不是有深意、有餘韻,而且禁得起一再咀嚼重品的妙作。特別是整部的樂曲結構照套音樂劇萬用公式,該有的一樣不缺;只不過機關算盡,算得全片靈韻付闕,相當可惜。

圖/取自IMDb

公式套起來

《冰雪奇緣2》前後共有七首重要歌曲(如果不算北方民族的讚歌),開場的搖籃曲,廣場豐收大宴之歌(明顯在跟影片上檔時的北美感恩節做一連結)、主打歌〈Into the Unknown〉、雪寶搞笑之歌、賣冰哥小克的失戀之歌、艾莎女王「現出真身吧」之歌,再加上安娜公主搶救愛姊的「要做對的事」之歌。

這七首歌曲,沒有一首超出歌舞敘事公式切割出來的範例界線,中規中矩,無功無過,換言之,也全無讓人驚粲驚喜的欣賞空間。

它們行禮如儀似地在計算好的位置,用計劃好的公整格式,該怎麼起,該如何承,該怎樣轉,該怎樣合,一五一十,嚴絲合縫。如此成品,雖給人一種「嚴謹」的態度,但也有「填補空白」多過劇中人物「有感而發」的隱憂。儘管它的賣座再好,就算歌曲再有多少人喝采,對筆者而言,更多時候就只是欣賞創作團隊規規矩矩完成填充題,卻找不到源自敘事本體,由衷散發出的視聽調合、情景交融。

這樣的缺點,在序場搖籃曲結束、真正「正戲」開場的廣場大宴之歌裡,便一覽無遺。

在這段歌舞場面,四個主要人物——安娜、雪寶、艾莎還有賣冰哥小克——要在全國臣民的烘托之下,立體突出。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在眼下這個「片刻」心中所想、手中所為的念頭和舉動,須藉由敘事性與抒情性都極強大的歌聲,擴大成為全城連歡的大場面。

這其實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今夜五重唱」(Tonight / Quintet)、《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開場的「貝兒之歌」(Belle)異曲同工。所差者乃在於這兩者都是音樂、情境、唱詞、戲劇、人物,牢牢扭聚嵌合在一起的藝術結晶。動力之強,令任何劇中人物一旦開口,勢必形成緊迫盯人的戲劇張力,使我們非得追到這個段子演畢,才能長吁一口氣。

《冰雪奇緣2》的「感恩節」開場,照例由羅勃茲夫妻檔習慣採用、聽似廉價電鋼琴的配器拉開。四個主角,一人一段,不多不少剛剛好。它沒有正統音樂劇裡,主人翁感嘆「我希望」、吟詠「我憧憬」的滿心期盼,能量和動力甚至還比不上他們十多年前一舉成名的《可愛大街》(Ave. Q),就連旋律的記憶點也不夠強,效果無比平庸。

圖/取自IMDb

用力抖笑料

七首主要歌曲裡,搖籃曲是楔子,也是母題;感恩節大型歌舞是「場面」,艾莎女王的兩首都是所謂的「power ballad」,也就是強勁有力、抒發胸臆的威猛「大歌」,安娜公主那首「下定決心」之歌〈The Next Right Thing〉味同嚼蠟,剩下兩首,就是在音樂敘事藝術的標準配方裡,不可或缺的幽默之歌,所謂「charm song」是也。

既謂之「charm」,就一定有其「charming」(迷人)之處。歷來著名的「charm song」,有的詼諧,有的溫馨,有的讓人捧腹,有的令你笑裡含淚。《冰雪奇緣2》兩首幽默迷人之歌,一為雪寶所唱的〈When I Am Older〉,另一則為戲份不多的男主角賣冰郎小克所唱的失戀之歌〈Lost in the Woods〉。

這兩首曲子的笑料都建立在表演者的態度上。它們並非自素材中油然生成的輕盈喜悅,而是名副其實的「搞笑」。在此,笑料是「用力抖」出來的。抖得汗水淋漓,並非那種不費吹灰之力就讓你笑癡了的四兩撥千金。

21世紀的百老匯舞台,有好多這種「用力」的「搞笑」之作,其中安插不少後設的逗趣因子。2001年首演的《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便是這股風潮的重要發起人之一。即便來到2019年,在《冰雪奇緣2》裡,都還能見到雪寶講前集故事、猜啞謎的段落。甚至還有艾莎女王噴出冰花,召喚過往記憶,包括自己高唱〈Let It Go〉的嫵媚形象,她見到自己的妖嬈姿態,還忍不住打了個哆唆。

圖/取自IMDb

這些「笑點」建築在觀眾擁有前集記憶,或至少他們「知道」這是一部續集的前提之下。另一方面,「歌唱」這件事也偶爾被挑出來當成劇中人物自我嘲諷的引子。

這些手法是2000年代到2010年代初期的「搞笑」利器,坦白說,如今已經過時差不多七八年之久,再次使用,我們雖然仍會發笑,但那樣的笑,已經不是「會心一笑」,反而更像硬毛戳中穴道,反射成非笑不可的動作。

小克的〈Lost in the Woods〉一曲,即是此次續集中,「搞笑」最用力的第一名。好在幕後主唱的強納森葛洛夫(Jonathan Groff)是個夠有靈性的演員,知道該如何拿捏這種表演方式的濃淡分寸。他發揮高超歌藝,自己替自己唱合音,把創意團隊在這個段落想玩的花招,誠懇踏實地唱好唱滿。

整首歌曲的畫面構圖和呈現方式,完全模仿1980年代流行音樂影像,鋪張抒寫人物的癡心和執著,雖然這個諧彷技巧的創意來源不明(小克的人物設定為什麼會和1980年代的流行音樂產生這樣的有機連結?)但好在整個段落有一定討喜的水準,倒也看得開開心心。

如果換作在百老匯舞台上,一曲既罷,雖然歌曲的本身太過「賣力搞笑」,但表演者(包含小克這個卡通人物的演技,以及幕後代唱者賦予他的聲音表情、內在詮釋)的精采演繹,還是能賺到滿堂喝采的。

▍下篇:

搶錢姊妹花(下):《冰雪奇緣》系列裡的女王三部曲

圖/取自IMDb

陳煒智

Edwin W. Chen,自由撰稿人,電影史研究者,亦為編劇、作詞、...

影評 陳煒智 歌舞片 動畫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