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無巢可歸:政府的自作聰明是導致生態破壞的元兇?

聯合新聞網 陳凌
台東縣體育場館改善工程影響小雨燕棲地事件,雖然野灣動物保育協會馬上接手救援200...

6月11日,台東縣政府一則「鳥窩移居」的新聞稿,表面看來愛護生命的暖心服務,卻震驚了各界鳥類救援團體——在一陣緊急處置之後,218隻雨燕雛鳥目前僅存144隻,目前由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接手救援。究竟這起「雨燕移居」美事,是如何演變成「好心做壞事」的鬧劇?野生動物和人類生活的衝突是否無解?

政府行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此事首先凸顯的是台灣公家單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便宜行事」的習性。首先,公共建築規劃時沒有考量到當地鳥類繁殖問題,導致民眾在屋簷下時常被鳥糞轟炸,接下來,為了應付投訴,草率行事,總之有處理就好,至於如何處理,似乎已經不是重點。如先前苗栗的「石虎保育公園」也是類似草率行事,破壞石虎棲地進行建設,有保育之名而行傷害之實,甚且沾沾自喜邀功媒體,實在令人無奈。

回歸本次雨燕事件,有關單位在「逕行移除」選項之外,想到要「協助移居」確實是好事一件,但過程粗糙卻仍使人不忍卒睹——將不同巢的雨燕幼雛用水桶收集,然後隨機分配到十五個不適合雨燕進出、距離原巢甚遠的巢箱,其實無異於漫長且痛苦地殺死這些幼雛。雖然新聞稿提及有諮詢「專家」,但結果顯然若非專家其實不專,又或者並未採納意見,搜集的資訊不夠齊全,效果有限,亟待檢討改進。

台東縣體育館工程單位發現,場館梁柱上有不少小雨燕巢,擔心施工破壞棲地,求助縣府協...

移巢之舉實屬多餘

台灣地處地處亞熱帶,留鳥品種豐富,其中大部分會於春夏繁殖、築巢、育雛,各地野鳥救傷協會也是這個季節最為繁忙。由於人口稠密,鳥類生存環境與都會重疊,人鳥之間必然會有所接觸,衝突亦在所難免。鳥糞困擾便是常見衝突,時有所聞,共存之道並非不存在。

燕子這類於屋簷築巢的鳥類,要防治鳥糞,有時只需要一點巧思。如北投區就有商家與公所合作,在屋簷釘抽板,每年更換的作法。而基隆市府也採取類似的概念,以「彩色雨傘」達到隔鳥糞、佈置環境的效果。

北市北投區中和街有近10家店面騎樓被燕子築巢,有店家用木板或紙板設法阻隔鳥糞。 ...

鳥糞防治預防甚於治療

以此次新聞主角小雨燕為例,繁殖期4至6月,是在地人都知道的資訊,在規劃工程(各式修整建築、砍樹修樹等)時,大可避開當地鳥種的繁殖期,一開始便不會陷入民眾投訴、工程進度與殺生護生的為難境地。

其二,工程結構規劃時,開始前就考量當地鳥種習性做預先設計,減少結構上的角落設計,減少大面積的窗戶,都能減少鳥類築巢造成的噪音或鳥屎攻擊,也不會發生鳥類撞擊窗戶的事件。而無法減少的結構凹縫設計,如常見的冷氣外機,也可以考慮洽詢具有生態專業背景的鳥控單位協助規劃處理。在源頭設計與規劃的當下,具體考量生態需求,如此優先預防問題發生,一切自當順利無礙。

生態共存教育尚待深入人心

當然,苛責政府單位似乎也於事無補,重點還在於民眾的教育,只希望此事能成為契機,讓更多人重新思考人與動物共存的可能。其實,除了前述的預防與後續防治手法,都源自於更豐富的生態知識與共融的思考模式。有關單位遇到民眾與動物衝突時,應放下「抹平民怨」的直覺反應,向長期進行生態工作的民間團體求教,不但能取得更多資源,亦可獲取正面的媒體效應。

比如常見的壽山、中山大學常見的人猴衝突,如果只是派員驅趕,倒不若找在地學術單位、做教育的民間團體一同教育社會。而更常見的放養犬追車事件,自然也需要當地更熟悉犬群的團體協同了解。

又如此次事件,若想到是先尋求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台東野鳥學會等組織協助,讓更有經驗的機構提供教育資源,政府單位協同機會教育民眾相關知識,告知繁殖期很快就過去,提供警語或防護工具,順帶宣揚愛護生命理念與共存之道,大多數民眾想必也能理解接受。如此處理,不但花費更少,效應也好,更能成為未來遇到類似事件時的良好前例,豈不是美事一樁?

2017年日本JR鎌倉站,就因為燕子育雛造成鳥糞困擾,暫時關閉某個閘口,甚至直播燕子巢的近況——閘口關閉或許不便,但我們付出的小小代價,卻成為生態完善的助力,比起大費周章的移居與破壞,人類主動退讓與機會教育,或許是更簡便也更有價值的解方。

期待相關單位道歉之外能有更多作為,讓此事從荒唐進化,或許,無心之過也能成為這片土地上人與動物共存的轉捩點。

圖為被救援的針尾雨燕。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凌

原野動物專科醫院院長、作家。曾於香港楓樹動物醫院執業。

石虎 日本 生態保育 陳凌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