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選書師」這門職業及戀書癖的聯想(上):書迷宮的領路人

聯合新聞網 李志銘
中國揚州鐘書閣書店。 圖/新華社

人越自由,通常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在網路媒體與大型實體書店通路發達的今天,面對知識無涯的一片茫茫書海,人們只要透過檢索書名和關鍵字搜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籍,簡單、直接、迅速。但,除了這種方式,書和人還可以怎樣相遇?

舉凡逛書店、開卷以外,現代人的娛樂消遣方式之多,明顯超過早年王禎和、白先勇或黃春明他們年少生活的時代。回溯當年台北城內重慶南路書店街百花齊放的盛況背後,其實並不是因為那時候人們的讀書心靈普遍比較高尚,而是過去在那個知識壟斷的年代,一般民眾能夠選擇閱讀(休閒)的媒介並不多。

幾家隨國府遷台的老牌書局,如中華、商務、世界,以及黨營的正中書局和專營教科書的臺灣書店等,便已聯合寡佔了絕大部分書籍出版販售的市場管道,彼時紛紛竄起的盜版書也幾乎鋪天蓋地,屢禁不止。俗話說,被遮掩的事物令人產生好奇心,越禁止的東西越誘惑。追索昔日偷偷閱讀的心情宛如偷嘗禁果,總讓人覺得危險而甜美。禁書目錄裡的書籍之所以會比一般推薦書籍更有趣,都是因為人性。

隨之,後來由於知識的普及、接收資訊的選擇變多了,相對也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神來進行過濾(而且即使已經做出篩選,人們仍會一再自問,是否改換其他的選擇會比較好)。種種勞心費神,反而讓我們逐漸輕忽了閱讀,甚至變得更不快樂。我私以為,讀書應該是種享受,人們理所當然可以自由選讀自己覺得有趣的東西。然而尷尬的是,這世上多的竟是找不到自己想要做什麼(以及讀什麼)的迷惘徬徨之人。

為了能夠讓人透過閱讀來重新了解自我,並且幫助讀者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種問題,乃至創造更多機會搭起書與人之間的浪漫邂逅,近年來在日本出現了一門新興的有趣職業——「選書師」(book director, book coordinator)。

此一名詞首見於日本作家吉井忍撰述《東京本屋紀事》書中介紹日本唯二以「選書師」為職業的幅允孝1內沼晉太郎2。顧名思義,這是個乍聽之下雖然頗為陌生,對愛書人而言卻很可能會打從心裡覺得蠻酷的時髦(夢幻)職稱,工作內容主要包括「推薦選書」、「書店陳列」和「活動策畫」等異業結合的跨界專業。我認為英文名稱譯為「書的領路人」、「書的策展人」或許更加貼切。

Kokugakuin Book Project. 圖/取自BACH官網

JAPAN HOUSE LONDON. 圖/取自BACH官網

從你讀的書就可以看出你的人

已故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曾在著作《單行道》(Einbahnstraße)有言:「書籍和妓女都能被帶上床」,藉此隱喻讀書乃是一件相當私密的行為。有趣的是,每回當我造訪朋友家中,放眼望去,最喜歡看的還是主人的書架。正如我們喜愛窺探明星名人的八卦隱私一樣,此亦為愛書人特有的一種窺私癖。

西方有句俗話:「You are what you read」(你讀什麼書就決定了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瀏覽他人書架上林林總總的藏書,就像是一面鏡子般,往往能夠展示出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他(她)所擁有的知識品味、日常喜好、思考邏輯,乃至於生命的軌跡,以及對這世界的了解,幾乎都反映在這些書裡了。

2004年台灣「邊城出版社」首度推出《逛書架》,到了翌年(2005)又再出版續篇《逛逛書架》,針對那些早早感染了「藏書狂」(bibliomania)症候群的諸位作家名人、業界學者,逐一潛入他們的書房內進行訪談及拍照,彷彿在書架上設置了高科技間諜衛星般,讓人鉅細靡遺地看清這幾位各自身懷絕學的資深愛書人如何挑選、淘汰和收藏書本,儼然滿足了許多書蟲們的窺探慾望。

從心理學角度觀之,未來理想中的「選書師」大抵也該有此能耐:可以從一個人的書架所藏,甚至是日常的言談舉止,預測(研判)出對方的喜好、潛在的焦慮,和可能感興趣的話題,彷彿嫻熟的星座專家,能透過星盤看穿你赤裸的內心世界。

猶記得當初翻看過《逛書架》,讀後印象較深刻的,赫然發現詩人楊澤的書架上那幾本私房推薦書自己也有,包括施穎洲的《現代名詩選譯》、奧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1914-1998)的《雙重火焰——愛情與愛欲的幾何學》、葉榮鐘的《半壁齋隨筆》,以及老書蟲陳建銘堆放在書房裡那疊有關竹久夢二的日文畫冊與雜誌特刊,頓時令我萌生一股親近感,就好像彼此都有個共同認識的熟人一樣。

惟令人心生嫉妒的是,我卻也同時看到了在建築師作家阮慶岳書架上收藏的遠景版陳映真小說《將軍族》、雷驤拍攝作者七等生肖像並設計封面的早期初版本小說集《僵局》,還有一批包括洛夫《靈河》、瘂弦《深淵》、方思《時間》、鄭愁宇《夢土上》等數本罕見的五、六〇年代台灣絕版現代詩集,內心屢屢惦記著將來總有一天要得到它們,這就是愛書人的貪嗔癡。

Kokugakuin Book Project. 圖/取自BACH官網

H.I.S.表參道。 圖/取自BACH官網

選書與擺設,作為一種想像力的遊戲

上世紀初,美國著名藏書家愛德華.紐頓(Alfred Edward Newton,1868-1940)曾在其著述《藏書之愛》(The Amenities of Book-Collecting)表示,對於愛書人而言,閱讀書目是一大樂趣。

此處書目的構成,乃泛指針對書籍文獻背後知識本體的界定,並且按照人類現有的知識結構(knowledge structure)進行分類。在閱讀的過程中,人們不斷接觸各種書籍類型,然後篩選出適合自己的書籍,藉此吸收各自所需的精神養份。慢慢地,由其讀過的書本逐漸累積,進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閱讀體系,意即法國當代文學教授暨心理分析學者皮耶.巴亞德(Pierre Bayard)在《不用讀完一本書》這部大作所指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座專屬於自己的「內在圖書館」(inner library)。

在這各自不同內建的「內在圖書館」裡,任何一本書與其他書籍之間,彼此總是存在著某種相互關係,亦由此形塑了每本書在整個閱讀森林中的獨特位置。

作者皮耶.巴亞德不時提醒我們,切勿忘記即便是一位有著饕餮胃口的閱讀者,都無法讀完世上存在所有書籍的滄海一粟。在一個無限出版的年代(單就台灣一年就有近四萬種新書問世),真正的關鍵在於「了解書與書的關係,而不是特定一本書」。人應該從坦承自己無知的羞愧中解放,並消除我們面對「書永遠讀不完」這件事所產生的焦慮感。

書,就像是玩具、一卷藏寶圖。回想你我小時候頭一次打開書冊的奇妙體驗,彼時對書裡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彷彿等待著人們從中去發現什麼,乃至去探索異己的世界。那是一種宛如童年般充滿想像力、自由自在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曾經在自己的房間內,嘗試過將一些喜好的玩具或收藏物做出各式新奇的排列陳設,當然也包括了書本。

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常見某些書店員像是惡作劇般,將不同類別「選書」和「擺設」重新組合。比方在美食書籍旁邊故意擺放減肥/塑身指導手冊,或把時下緋聞男女主角作為封面人物的相關書刊排在一起。

若是更帶些黑色幽默的擺法,亦可將黃仁宇的《大歷史不會萎縮》與焦桐的詩集《完全壯陽食譜》同歸一處,或讓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的小說作品在書架上比鄰並置,或在普魯斯特小說《追憶逝水年華》一旁陳列《百變瑪德蓮》、《新手必學的法式點心》等食譜,或以樹木希林的訪談錄《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搭配《茶道歲時記》、《日日好日:茶道教我的幸福15味》,用文字的想像勾起相關的氣味和記憶。

甚至於,你還能仿效TAAZE讀冊網路書店,於2014年首創KUSO嘲諷政治人物的企畫專題「市長,給酸嗎?呵護天龍國,保衛大台北」,針對連勝文、柯文哲、馮光遠三位台北市長候選人分別推薦《動物農莊》、《堂吉訶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作為指定書單。

及至2016年又以輔大心理系女學生遭到性侵、卻被迫向社科院院長夏林清道歉而引爆網友怒火一案為背景,讀冊不畏爭議話題,旋即設置了「夏夕夏景,站在受害者的位子上」推薦書區,分別從「受害者位子」、「校園與性別」、「補血性平意識」三大類別面向切入,精選《不再沉默》、《冷暴力》、《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熔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女漢子?女權與男子氣概》等書籍,加上既辛辣又幽默的創意文案,開創出另類的閱讀商機。

諸如此類自創「主題(趣味)書目」,顯然揭示出「選書師」某種內在特質及其想要向人們傳達的重要訊息。這裡並不依賴一般書店以作家、出版社、虛構或非虛構、語言和學科為主的傳統分類,而是藉由書名內容和特定題材的想像力所編織而成的關聯式書單,不僅讓人得以重新思考書和人的關係,亦能誘導讀者發現更多有趣的知識,以及對生活的想像。

▍下篇:

書架即宇宙——關於「選書師」這門職業及戀書癖的聯想(下)

中國揚州鐘書閣書店。 圖/新華社

李志銘

一九七六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

獨立書店 文學 李志銘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