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下一個十年——大隱於市的赤峰街「胡思書店」
連日來的大雨,沖刷了巷弄裡那些五金加工廠店家堆放著汽車引擎零件所散發的厚重機油味。舉目可見爬滿九重葛的矮牆,加上街頭巷尾不經意的塗鴉、飽歷風霜的民居古宅,整排二三層老式街屋陽台的裝飾欄杆夾雜著摩登招牌設計,復古風格的文創小店及食肆咖啡館,還有不時嘰嘰作響的磨具聲。隨之偶然雨過天晴,便將浮在街道積水上面的黑油,映射出一灘灘美麗的彩虹。
今秋(2019)九月底伴隨著米塔颱風環流逼近,雨下不停幾乎讓整座城市快要發了霉。台北市區略具規模特色的「地標型書店」(landmark bookstore)又再新添一家,隱身在南京西路與中山北路的繁華商圈當中,自七月初宣告暫停營業、從台大公館店面喬遷至此,座落於赤峰街41巷的老字號「胡思(二手)書店」南西店正式開幕。
走進被包夾在捷運雙連站和中山站之間、鄰近區域至少有超過20條小巷子的赤峰街,宛如墜入台北的時空隧道,很多零碎的記憶一片片開始慢慢拼湊起來。
據悉,這條以中國熱河省赤峰市命名的老街,原屬台北大稻埕邊陲地帶。早年因從淡水河入港的大船修繕、撿拾廢鐵與拆船產業而興起(在基隆港修築啟用之前,大稻埕一直是北台灣各地商船運送貨物唯一的對外港口),其後隨著基隆港的開通,原本販售船隻零件的店家紛紛轉型,成為二手汽車材料和五金商鋪的聚集地。
當時工廠機器需要零件,都會來這裡尋找,造就了此區的興盛。後來透過政府改造舊街區的計畫,慢慢形成現今適合散步的街道。由於這附近的開發較其它地區緩慢,不少居民代代相傳住了好幾十年,直到現在仍保有老台北的生活氣味,近年則有許多藝文空間與特色店鋪紛紛進駐,一旁更有熱鬧的寧夏夜市,吃貨必訪!
此處雖沒有東區不夜城的精緻時尚與都會名牌的潮爆繁盛,也沒有南區大學城的書香氛圍與其周邊教育資源豐富的文化底氣,卻獨有一股鬧中取靜、土洋雜匯、半文半商、新舊交融的生命力,且透著鮮明的「古著」優雅氣息,以及族繁不及備載、只有「老屁股」才熟悉的人情味店鋪。
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景:從溫羅汀到赤峰街
相較於過去在台大校門口對面羅斯福路上,經營已近十年歷史的胡思「公館店」(2010至2019,其前身乃是更早之前就在2002年開設的天母本店,於2010年搬遷到了公館),按胡思店員的說法和觀察,由於該店面位居二樓、且必須繞至後方巷弄內才能夠走進書店的種種空間限制,致使許多初來乍到的過路客,每每發生「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
同時也考量到近幾年公館地區「溫羅汀」1一帶的書店數量與閱讀買書人口已漸趨飽和,短期內大概很難再有明顯成長的態勢,遂令他們毅然決定告別公館,另覓新址。
兩相對照之下,現今搬遷後的赤峰街新店面坪數不僅更大(公館店約70坪,南西店約150坪),一整幢透天厝三層樓(若加上閣樓就是總共四層),規劃作為書店的集體空間感也更完整了。
目前店內安排一樓陳列書區主要包括翻譯小說、現代詩集、華文創作、古典文學、日文書等普羅類型,並在中間書架上安裝了活動式輪子,是個隨時可作為講座配合展覽的多功能空間;而在一樓靠近後門的地方乃是珍本VIP書區,未來可能考慮以地板高低差設計成一處和室,需要脫鞋子才能進入。
二樓為中外文藝術圖書、大開本畫冊、台灣研究、社會科學、哲學思想類等專業書區;三樓為獨立吧台和咖啡區,可供客人看書、聊天,同時也兼作演講活動空間;第四層閣樓則有專業投影設備的活動平台、可對外出租場地。
諸如此例,每個樓層區域之間彼此串接,卻又各具特色、層次豐富,令整個室內空間一氣呵成,形成視覺上的流通性,感覺更為開闊。店主阿寶甚至認為,開書店若能擁有一樓店面,更可帶來明顯的地理優勢。
據聞,該店面一樓先前原為「蓋亞文化」出版社辦公室,而且屋主本身也是個愛書人,從小就在這棟屋齡近70年的老房子長大,因她認為這附近同性質的咖啡館、文創商店數量已經太多,所以想要優先承租給文化相關圖書業者,無意間遂讓「胡思」書店成為進駐此地的有緣人。
開書店就像種樹
坦白說,開書店並不難,真正之難在於經營。而更難上加難的,則是能否經營長久。關鍵是你必須要懂得沉潛、長期累積、持續醞釀。轉眼17年的歲月,胡思書店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對於一家幾乎不靠公家單位補助、不拿政府標案的個體書店來說,「胡思」一路走來委實當之不易。
就我個人觀察,台灣書店業大約每隔十餘年,便會出現新一波重大的變遷潮。比如最近這兩三年內,便有高雄「誠品夢時代店」(2017)、台北淡水「有河book」(2017)、台北重慶南路「金石堂城中店」(2018)、台南「城南舊肆」(2018)、台中豐原「三民書局」(2019)等知名書店相繼告別。而距離上一波帶來影響的書店變革時期,則是在2002、2003年間,主要包括天母起家的胡思、台師大的茉莉、龍泉街的舊香居,差不多都是在那段時期陸續創立。
至今為止,其中的胡思書店仍是我幾乎每個禮拜都會固定前去晃遊訪書的少數幾家書店之一。除了他們選書內容好、新舊書籍汰換的流動率高之外,還有另一重要因素:「胡思」是一家能夠記住老客人的書店。
要做到這一點,關鍵不僅在於店員本身的專業素質,以及基本的待客之道。更重要的是,書店經營者能否提供一個安穩而愉悅的工作環境,能夠讓店員做得長久、做得尊嚴,甚至可以做到把書店當成一處「安身立命」的地方。
在我看來,比起那些經由媒體過度包裝的話題噱頭、奇觀式(spectacle)浮誇的華麗空間,往往更令我珍惜和重視的,反倒是像「胡思」這類能夠留得住「老員工」的書店,帶有某種內斂而沉靜的動人品質,由此維繫著背後一群熟客平日的消費支持。這才是真正撐起一家書店的營生基礎、所謂「文化底蘊」的根基所在。
開書店就像種樹,唯有經年累月不斷澆灌、栽培,方能巨木成蔭。書店經營初期至少需要沉潛個三五年,切忌急功近利、炒短線以求速成。
在這快速變革、人心浮躁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你能夠掌握越多的資源(包括媒體和金錢),同時也就意味著對社會大眾更有影響力。然而,過於依賴媒體行銷的公關操作固然很容易快速複製,卻也像是美麗的泡沫,遲早破滅。須知,再怎樣漂亮的老房子、何等奇幻炫麗的硬體空間,不過只是一個軀殼罷了。一家書店最珍貴的資產(和靈魂),其實是人。
倘若把書店視為「不可或缺的城市風景」,那麼繼號稱文青勝地的「浮光」(2017)、怪奇十八禁的「荒花」(2016)、香港女詩人親手打造的「詩生活」(2017),以及挾著連鎖商場品牌的「誠品中山地下街」(2017)與「誠品南西店」(2018)等各類型書店相繼落腳於捷運中山站附近之後,再加上今年秋初來到赤峰街與「浮光」隔條巷弄比鄰而居的「胡思」(2019),其周遭儼然形成了一處新興的台北書店聚落。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一家書店究竟能走多遠?能否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就讓我們這些讀者拭目以待吧!
- 意指由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交織而成的街區,在台大與師大周邊範圍內,匯聚了數十家不同主題的個性書店、人文咖啡店與地下音樂場所,在城市巷弄裡形成一道可觀的文化風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