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田彌太郎的裝幀藝術(下):文學與美術是同根綻放的兩朵花
▍上篇:
對於跟西川滿的合作,宮田彌太郎曾經在〈詩集媽祖祭茶話〉文中給予高度讚譽。他兀自感嘆在這個世界上執筆著述的文人雅士何其多,猶如天上的浮雲一般,可是真正會從頭到尾細心關住整個過程,直到作品付梓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就這一點來看,宮田認為西川滿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簡直就是愛書者的化身,愛書的程度已非筆墨所能形容。包括從頁面上的活字粗細、排列方式到標點符號的標注,鉅細靡遺,不會放過任何細節。且對於紙質的挑選和裝幀時的各個層面極為慎重,屢屢繃緊微妙的神經,從沒有過例外」。1
相對在西川滿的回憶中,宮田彌太郎更是有如「異體同心」的親密摯友,以及最忠誠的追隨者,西川滿甚至以「文學與美術是同根綻放的兩朵花」2來比喻畫家與作家在創作上的性靈互通。
自幼喜好文藝的宮田彌太郎,常喜好以文學題材作畫,且畫中人物多以女性為主角。譬如1935年入選台展的《女誡扇綺譚》,即是取材自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同名小說。宮田彌太郎透過浪漫唯美的筆觸,描繪一名因家道中落而遭未婚夫遺棄的纖弱女子斜倚在海邊廢棄豪宅的陽台欄杆上,手持著一把「女誡扇」(意即上面題有漢代〈女誡〉文章的摺扇),眼神哀怨、若有所思地望向遠方朦朧的海岸,似乎盼著愛人歸來,整個畫面有如幻境般勾勒出小說中淒美、神秘的意境。
影響所及,身為文學作家的西川滿亦曾以《女誡扇綺譚》為典範,包括其豐郁濃烈的異國情調、荒廢傾頹的古蹟舊宅、破敗衰亡的家族傳說、神秘夢幻的南方想像,陸續寫出了《赤嵌記》、《楚楚公主》等小說作品。
而擅長東洋「美人繪」的宮田彌太郎,不僅在台府展上多次發表以原住民女子為主題的膠彩畫作,同時也繪製了不少女性相關題材如《媽祖》、《台灣藝術》等刊物裝幀版畫。觀諸宮田筆下的美女總是相當飄逸、修長、甜美、優雅,就連日常勞動也都像是在林間漫舞一般,彷彿遠古神話中的女神化身。
在松浦屋的鉛字架上
1936年12月,西川滿為了慶賀長子西川潤的誕生,乃在台北媽祖書房自製出版了童話繪本《貓寺》,發行限量220部,並採用中國古籍線裝書「六眼形式」裝釘,宮田彌太郎擔綱封面版畫與內文插圖。根據西川滿在〈造書一輩子〉這篇文中記述,他起初是在松浦屋的鉛字架上,找到擊大鼓的貓和彈三弦的貓的圖案,才開始撰寫故事。頁碼則是在書頁下緣使用兩種貓的圖案數量多寡來表示數字,充滿童趣和巧思。
後來這隻貓被版畫鬼才谷中安規(1897-1946據聞他在戰敗後回到東京,不久即因生活貧困而餓死)看中,把它剪下來用在自己的版畫作品裡。此外,西川滿還特別強調,該書「定價實售80錢,但次月的古書目錄上竟標價8圓」3,顯見當時古書市場對於這類「限量版」書籍湧現一股炒作熱潮、物稀價昂。
此處提到的「松浦屋」,乃是日治時期位在台北榮町(今衡陽路)南側、從二二八公園(新公園)酸梅湯往西第三間店面的一處印刷工廠,全名「松浦屋印刷部」(地址:台北市榮町一丁目27、28番地),當年西川滿擔當編輯製作的眾多雜誌、單行本、限量本,包括中學時代出刊的《櫻草》,以及當時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專賣局發行的各種政府出版品,都是在這家松浦屋印製完成。而在轉角靠近重慶南路的另一處店鋪,還有一家專門販售文具、書籍、測量儀器的松浦屋商店。
晚年西川滿追憶舊時榮町的印象中,彼時「松浦屋」的畫面彷彿歷歷在目:「炯眼、禿頭的工場老闆,如蟋蟀般瘦小的裝訂工李有才,圓頂、園滿,一直都穿著台灣衫的大工頭久野先生等,這裡是我離開台灣之前每天都會駐留一下的工場,無論是那房舍或那些人,都令人懷念」。4翻覽現今國家圖書館收藏許多日治時期的書刊雜誌,皆可在版權頁找到松浦印刷部的相關記載。
源自民間工藝美術運動的啟蒙
由於個人志趣所在,以及受到上世紀20年代柳宗悅倡議日本民藝運動、注重民間生活美學的影響(1927年柳宗悅的經典論著《民藝之道》開始在日本連載),西川滿一生的創作題材幾乎都和台灣民間社會的風土文化、宗教信仰、庶民生活密切相關,他與好友宮田彌太郎、立石鐵臣等人的足跡遍及島內各地,並且熱愛踏查尋找在地的神話傳說、鄉土文學與美術素材。
譬如1934年創刊的《媽祖》雜誌(到1938年3月停刊,共16期),其中創刊號的麒麟木刻版畫,以及第四期封面的龍柱圖案,皆是宮田彌太郎在艋舺的媽祖廟所採集刻印,扉頁上方更是大剌剌地貼著媽祖廟裡用來祭拜神明的金紙,類此宗教信仰所帶來的南方異國情調,每每讓日本讀者不禁為之傾倒。
當時就有報紙評論者將西川滿的《媽祖》、柳宗悅的《工藝》、恩地孝四郎的《書窗》合稱為日本雜誌界的「芳草三莖」:《工藝》蘊含著日本古代之美,《書窗》則有新時代的、洋風的感覺,至於《媽祖》則融合了東洋與法蘭西的趣味。一個展現由實用而誕生的素樸之美,一個閃耀著精神性的清新光彩,而最後一個是以華麗島為名綻放絢爛色彩。5
昭和十年(1935),西川滿、立石鐵臣、宮田彌太郎、古川義光、福井敬一、大瀨紗香慧、野村田鶴子、室谷早子等人籌組「創作版畫會」,致力在台蒐集逐漸消失的民俗版畫。
昭和十一年(1936)1月,「台灣愛書會」發行、西川滿主編《愛書》雜誌第五期「圖書保存特輯號」問世,宮田彌太郎繪製封面插圖。畫面中宛如藤蔓流動捲曲的裝飾花紋,幾乎毫無違和地融入寺廟建築門窗的古典造型元素當中,搭配大膽強烈如野獸般的鮮豔用色,精準地呈現了摩登與復古兼具的非凡氣勢。
舉凡《櫻草》、《愛書》、《媽祖》、《文藝台灣》等雜誌刊物,乃至各類結合了傳統民藝與現代設計感的限定本書籍,宮田彌太郎一直都是西川滿實踐、探索文藝浪漫理想和裝幀美學的親密夥伴。
及至戰後兩人被遣返回日本,命運又使他們在東京阿佐谷的「引揚寮」(當時遣返者回到日本居住的臨時收容所)相遇。當時宮田彌太郎親眼目睹窮得沒錢出書的西川滿正在屋內摺疊紙張,便不顧自己的生活困頓,特別刻了三張版畫和一幅題字贈給對方。刀筆間描繪著那年冬天蕭瑟的雪景,以及返日後對前途頓覺茫然失措的心境寫照,兩人從此再也沒有見過面,這些版畫後來收入西川滿的詩集《柿の歌.栗の歌》,也成了宮田的最後遺作。
俗話說:酒為知己而醉,人為摯友等待。就在宮田彌太郎辭世的30年後(1997年),高齡90的西川滿為了緬懷當年這位幾乎追隨了他大半輩子的老搭檔,因而出版了《華麗島慕情:宮田彌太郎版畫集》一書,同時也藉此悼念他倆雖同為日人在台第二代,骨子裡卻早已把台灣這處南方異國的他鄉,當成了內心真正的故鄉。
- 參考宮田彌太郎,1935年9月,〈詩集媽祖祭茶話〉,《愛書》第4輯,頁46。
- 參考西川滿,1986年,〈彌太郎登場 追憶のアルバム〉,《わたしの造った限定本 天の巻》,頁34-35。
- 參考西川滿著、張良澤譯,2011年,〈造書一輩子〉,收錄於張良澤、高坂嘉玲編《圖錄:西川滿先生年譜以及手稿.藏書票.文物.書簡拾遺集.紀念文集》(原發表於1987年11月15日《日本古書通信》第52卷第11號),台南市:秀山閣私家藏版,頁5-8。
- 參考西川滿著、洪金珠譯,1994年5月24日,〈記憶中的衡陽路(榮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參考原登美夫,1937年3月25日,〈雜誌界の芳草三莖〉,《台灣日日新報》第6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