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苑裡「掀海風」到「掀冊店」(下):書店作為地方創生的文化基地
▍上篇:
位在苑裡夜市隔壁巷仔內的「掀冊店」,於2018年8月正式開幕營運,孰料相隔不到一個月,鄰近興建於日治時期(1909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的「苑裡公有市場」便發生大火,導致市場面積700平方公尺、84個攤位全付之一炬。
當時「掀海風」團隊不僅鼓勵受災的攤商成立自救會,也陪同攤商們將災後現場撿拾回的殘餘物件進行整理、在對街的騎樓策劃「市場人生」展覽,並將先前所蒐集的田野調查內容,搭配地方文史資料,希望藉著公民討論的過程,由公民提報苗栗縣文化觀光局,經文化資產審議會議後,文觀局劃定火災後倖存的大門、部分牆體、山牆及「据賣所」建築提報為暫定古蹟,隔年(2019)登錄為「歷史建築」。同時也在2019年與菜市場自救會合辦「菜市場仔音樂會」,透過號召受災攤商、建置展覽和重建模型的討論,嘗試帶動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模式。
其後,針對市場重建一案,由於苑裡鎮公所至今(2022)仍無法與受災的攤商們達成共識,也因此成為年底地方選戰的攻防焦點。
根據苑裡鎮公所的說法,因部分建物登錄為「歷史建築」以及清運工程造成拖延。對此,代表「毋免拜託聯盟」參選苑裡鎮長的「掀冊店」共同創辦人劉育育則提出質疑,批評苑裡鎮公所光是清運火災殘餘垃圾,整整延宕快四年,直到最近才完成。甚至為了搶在選前施工,尚未核發建築執照就上網發包,違法忽略應有行政程序。劉育育表示,現行規劃內容不但違背2019年公民審議的結果,更推翻專業意見,並且還亂改成一套造成街廓四分五裂、設計不良的方案,對於苑裡街區發展將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除此之外,作為「苗栗穀倉」的苑裡,未來能否掌握發展「永續農業」的契機?以及如何持續推展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並與在地農家合作銷售友善農產或是工藝產品等,乃至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留在苑裡,這些也都是劉育育投身苑裡鎮長選舉有史以來首度密集公開舉辦政見說明會,邀請各界學者專家來與民眾共同討論分享的其中幾項重要議題。
重新找到日常生活的意義,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改變
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的書店型態與經營模式一直不斷改變,許多大型連鎖書店和傳統書店也逐漸由盛轉衰、規模急遽萎縮。相對而言,伴隨著網路書店通路的日益蓬勃,近年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的「獨立書店」,則彷彿又再回到了台灣早期社區鄰里類似「柑仔店」的經營模式,包括:多元兼容的複合式空間、深入地方社群的人情互動、創造(小眾)特色選書的品牌效應、傳承保存早期住商兩用的傳統老屋等。
面臨苑裡地區的城鄉發展不均、人口外流等問題,劉育育強調:對於在地的青年學子而言,要想讓他們回鄉落地生根,不只是要有工作機會、合宜的居住環境,同時也要在家庭生活與工作之外、提供他們在下班之後、放假時的休憩空間,不論是看電影、聽音樂會、閱讀學習、講座活動等,都可以不用跟過去一樣只能到台中這樣的繁華城市才取得。
自從開設了「掀冊店」之後,苑裡的中學生騎腳踏車到鎮上就可以看書、溫習功課,只要點一杯飲料或一份甜點,就能在書店裡接受來自全台灣各地、甚至從國外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提供最優質的演講內容。人們不僅可以在這裡增廣見聞、購買在地小農產品,孩子們下課後也會來此溫習功課。「社區書店就像社區的一盞燈」,劉育育滿懷感激地說:「我們在這邊生活,彼此互相照顧,好比我們出門在外,鄰居老人也會幫忙簽收包裹」。
今年(2022)為慶祝苗栗海線鐵道通車百年,我因緣際會參與了苑裡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故居音樂會的相關活動,繁忙之餘也順路走進這間耳聞已久的書店。大致上,瀏覽店裡的選書主要聚焦於社會人文、台灣歷史、文學、藝術、農業、土地關懷、空間規劃等議題,而且每個月都會策劃各種不同精彩的「主題書展」輪番上陣。
整體來說,「掀冊店」雖然是以書店的型態出現,但其實更像是一間複合式的里民服務處,同時還身兼社區裡的教育基地、與青年共學的公共空間、在地友善農業的農產展銷中心。這樣獨特的風景,大概只有開在鄉間小鎮的獨立書店,才能承載如此多樣的可能性。
「開書店」與服務地方社區的政治工作其實是殊途同歸
書店與讀者之間,每每透過參與各種藝文活動的參與和消費行為,因而產生某種情感上的連結與文化認同。
在推動所謂「友善農業」的議題上,「掀冊店」希望能夠建立起一種模式,從幫助農人的勞動參與到農產品的加工,再到農產品的銷售;不僅銷售到外地,更希望做到在地購買,若撐起了一個消費的空間,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在地小農加入,讓產業鏈成形。
俗話說:「政治,即是管理眾人之事」。實際上,書店裡一直人來人往,往往並沒有想像中乏味,許多新奇的事經常發生,又可以就近觀察人性百態。
同樣地,看一本書,誠然也就是透過閱讀的方式,試圖去理解另外一個不同的世界。尤其是「理解」這件事情本身,對於民主社會來說,更是一個最基礎的開始。若是沒有「理解」、缺乏同理心,往往也就無法尊重和包容異於己見的他者(the other),甚至造成更大的歧視與誤解,以及許多社會不公義的地方。
劉育育認為,「開書店」與從事社區營造工作,或者藉由溝通、協調各種管道資源來幫助苑裡的市場攤商、青年學子和在地小農,乃至於投入地方選舉、服務鄉親,這些其實都是殊途同歸。
多年來,劉育育和掀海風團隊的夥伴們共同經歷過樂生運動及反瘋車抗爭、大埔事件之後,於2014年選擇回到故鄉苑裡,從最基層的社區營造工作開始深耕;2017年創辦首屆由民間自主發起的年度地方大型藝文活動「海風季」(Hi Home Festival),號召苑裡返鄉青年們開始從自己身邊改造故鄉生活,更讓在地人凝聚認同、帶來高強度的曝光。
2018年則設立「掀冊店」作為推廣閱讀和地方創生的文化基地(今年更獲得財團法人樹梅文化基金會《獨書獎》「特色書店獎」肯定),2019年更與在地農夫合作開辦「苑裡教芋部」帶動青年共學、鼓勵高中生以社區服務回饋鄉里,至今已超過六百位學生受惠。此舉後來也在教育部競爭型計畫中得獎,而掀海風團隊在思索後便決定利用這筆獎金,於2020年創立了「苑裡海風味」電商平台,藉此推廣更多在地的好食材。
評論一個人到底適不適合從政,光從表面印象,通常是無法一眼看出來的,而是要從日常生活細節去觀察他實際上的作為,以及過去的表現等。
「不要聽他講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留下什麼」。驀然想起,有許多親身經歷的過來人都曾經說過這樣類似的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