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桃園的價值:出版人眼中的地方文化政策
日前,我與友人藍士博一起用餐,討論所謂「桃園學」要如何落成、實行,我們都深深認為,在內容決定價值的這個年代,更應該把文化產業放在更好的位階,是城市推廣的戰略角色。
每一次選舉,我最常看見的都是高科技產業或是各種工業區的布局,而文化論述往往以各種節慶活動作為骨幹,不見出版或內容產業被放在規劃之中。我理解若單論產值,出版產業絕對無法與高科技產業比拚,但在文化輸出幾乎成為各國兵家策略要素的現在,為什麼文化政策在地方選舉當中始終缺席?
以下,是我作為一個出版人,對於桃園文化的未來願景。
一、市府文化機關必須加強與地方書店的聯繫
曾聽聞獨立書店的朋友抱怨,他們無法直接收到桃園文化局的出版品書訊,想推廣地方出版品,也會有無法收集全套或無法販售的苦惱。我心裡想,不就是一份統一的媒體/書店清單就可以解決了嗎?但我自己也曾經遇到外縣市同一單位無法正確聯繫到我的狀況。心想,這應該是資訊整合的重點。
桃園獨立書店數量曾經是全台最多,再加上雙北人口外溢產生的文化效應,桃園應該要接住、整合、擴大。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市府應該繼續盤點、連結桃園獨立書店,讓文化局、教育局等相關單位能夠與地方書店直接連結。除了有機會成為真正的「文化樁腳」,也要鼓勵地方書店成為圖書館體系的「地方據點」,讓他們可以長期使用更多推廣閱讀的資源,不致孤立;同時也鼓勵店內陳列、或設立桃園出版品的專區。
二、閒置空間造村,打造獨立出版聚落
身為獨立出版聯盟的理事長,經常聽聞獨立出版人的苦惱之一,就是工作室往往必須與家庭生活空間合一。雖然也沒有不行,但若能有一個專屬出版的工作空間,無論是產能或效率一定能夠提昇。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盤點桃園現有及未來的公共閒置空間,整修後可以透過「以護代租」——由使用者負責養護這些地點,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甚至建議,就算目前多數文化活動仍在台北發生,桃園仍然應該透過這個方法,讓自己成為台灣獨立出版的聚焦點:從駐村計畫到移居、落腳,提供空間、素材與出版機會,吸引全台灣藝文工作者來桃園。
為什麼爭取藝文人才如此重要?因為能夠主動、持續對世界輸出故事的城市才有未來。當藝文人才來到桃園,有了自己的空間之後,自然也會有更多與同業或是民眾的互動產生,這也將成為隱性的文化資源。
數十年來,桃園就是一座重量級的移民城市。當年是工業區成為磁吸核心,未來則可以讓文化基地成為移居關鍵。當全台灣的藝文出版人才來到桃園,加上桃園又是國門之都,下一步,或許就是爭取全世界的藝文出版人才了。
三、讓文學館成為桃園藝文核心資料庫!
由鄭文燦市長與莊秀美文化局長一手催生的桃園文學館正在興建中,也是桃園第一次擁有文學館。我對於文學館的想像,應該不只是圖書館的分館,而是具備獨立運作的空間與資源,能與桃園文化基金會的軟體結合,為地方記憶創造產值。
如同文學所能訴說的,絕對不僅有文字之美,一座文學館所能訴說的也絕對不只是文學。透過位階的提升,具備獨立運作的空間與資源,甚至也可以與國立台灣文學館等各地不同文學藝文單位合作,引進原本就叫好或叫座的展覽,並加入更多在地的元素。
桃園文學館或許可以是桃園藝文的核心資料庫。
各種政府出版品,或是大溪大禧、土地公文化節、地景藝術節等特色活動,都已經舉辦多屆,成為桃園的新文化象徵。但現有的資料大多分散在各個局處,搜尋困難、運用不易,缺乏再次創作與應用的機會。
因此,順著桃園文學館的硬體,也可以打造桃園文化記憶資料庫,一方面統整公部門的歷史資料,同時也鼓勵創作者使用並且再製。資料庫建置完成以後,可以分批開放,再透過主題式標案、徵件、競賽等方式,讓專業人才、一般市民都可以進行創作、再製,形成從出版延伸到影音、劇場等多元的展現模式,而這些成果終究再匯流進桃園文學館的虛實館藏,成為更多創作者可以利用的資料庫。
四、讓在地生活成為驕傲的事!「桃園學」進行中!
先前我寫了一篇介紹桃園大廟的文章,結果在郵局被行員認出來,對我訴說他們的讀後感以及對於大廟的種種回憶,我也因此理解,桃園民眾其實很期待在報章媒體上看見他們的生活被展現出來。
後來,我一樣受到邀稿,這一次決定寫桃園人從小吃到大的各種潤餅,依舊得到許多回饋,甚至蒐集到更多口袋店家名單。這更讓我確信,桃園人希望看到桃園在地的文化被推廣,因為這些日常點滴的累積,就是我們對故鄉認同感與光榮感的原因。
如果說,一想到嘉義就會馬上想到雞肉飯,那麼桃園是不是也可以有潤餅節,還是更多可能呢?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庶民日常小事,那些蘊含生活點滴的文化基底,都能持續且自信地對外發聲,那麼我們是否也能重新建立起專屬桃園人的城市驕傲呢?
我記得高雄有「高雄款」,那麼,桃園的文化樣貌又要用什麼詞呢?這一場進行中的「桃園學」,指向在這一座城市生活的每一個人,吃的、喝的、用的、穿的,眼前所見或是碰觸過的生活點滴與在地文化;不能只靠文化局,更應該結合教育局、觀旅局、新聞處等,重新思考、串連,共同讓原本羞赧的桃園特色得以浮出水面,讓更多人看見。
畢竟,在地的文化資源,往往就是文化產業的最好活水,也是一座光榮城市的底蘊。身為桃園人,我期許,在桃園成為直轄市的這八年來,城市的榮光能夠更進一步,去照耀每一位市民的內心深處,讓桃園人卸下「別人的衛星城市」的羞赧與自謙,更自信地對外訴說關於這座城市的一切美好。
- 本文完成,感謝桃園區市議員參選人藍士博協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