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圖」才是真理?大選資訊戰中,難以跨越的世代隔閡

聯合新聞網 吳忻穎
不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不同的思辨方式,形成世代溝通的屏障,難以跨越。 圖/歐新社

幾個月來,我在不同的長輩群組裡看到非常荒唐、可笑、顯然不可信的假消息,例如某政治人物墮胎、某行政機關前面架起機槍等毫無證據、超越常理之事,且此等訊息也經媒體報導論證為假消息。

此外,不少長輩成長於欠缺性別教育的年代,對如今的性別教育一無所知,也沒有看過現在的國高中課本,卻跟著別有目的的政客起鬨,反對性別教育、恐懼同婚,甚至轉傳「執政黨通過同婚會讓後代絕子絕孫」等不可思議的謠言。他們未必了解外國制度,卻不斷轉貼子虛烏有的外國政策,他們所認識的世界,與現在人在國外的我,彷彿是平行宇宙。

不忍長輩們繼續昏昏然、茫茫然而陷於錯誤,於是我不斷在不同群組裡回覆相關澄清報導以及學者評論,希望他們認清「2020選舉在即,資訊作為新型態戰爭的媒介」的事實,並且提醒他們:不要再上當受騙,轉發這類假消息了!

詎料,長輩們寧可相信這些長期洗腦他們的群組轉傳假消息,淪為政客利用的資訊戰工具,也不願意相信學者的論述,以及晚輩在學校所學的專業、在國外遊學或留學期間親眼見聞的知識。

過去經歷白色恐怖、戒嚴、動員戡亂期間的他們,甚至曲解法律觀念,把晚輩基於法律專業意見的提醒與建議,曲解為「箝制言論自由」。令人不禁失笑:平時做著「大中國夢」,高喊「臺灣就是太自由」的長輩們,什麼時候這麼在乎民主自由了?

在選舉這段期間,與很多朋友討論這件事時,我們都不約而同發現,這種難以與長輩溝通的無力感,普遍存在於解嚴後出生的青壯年世代。

在長輩世代,流行的是字數很少、流於口號的「長輩圖」。 圖/路透社

被「長輩圖」隔離的不同世界

我觀察到不同世代之間的格格不入。

在年輕世代,雖然也有不少流於激進與理盲的口號與假訊息,但這類資訊很容易受到挑戰,因為年輕族群接觸訊息的方式大多透過搜尋引擎。如果是轉發資訊,大多會附上可供驗證的新聞訊息,且流行討論與辯論,追求的不見得是「和諧」的附和式意見表達。

但在長輩世代,流行的是字數很少、流於口號的「長輩圖」,或是不知出處或斷章取義的10幾秒短片。或許是退休、獨居導致生活失去重心,於是在寂寞中透過大量轉傳帶有行銷或政治洗腦意涵的網路笑話、假消息尋求慰藉。他們珍惜朋友,總是在「和諧」的附和中互相取暖。

不少長輩有透過通訊軟體上網傳消息的能力,卻少有查證能力。我過去擔任檢察官的生涯裡,在幾次法治教育的工作中,向年長鄉親宣導法治觀念,閒談之間,發現不少年長鄉親不知道要怎麼透過google等搜尋引擎查資料。

甚至,在討論旅遊行程時,我發現很多長輩連上網查旅遊資訊、深入了解外國景點與歷史資訊、比較不同旅行社行程優劣的能力都沒有,只能跟著一大群商業促銷性質的旅行團,聽著某些素質低落的嚮導胡說八道。

日前,我就曾在一座老城街頭聽到華語導遊帶著一群阿公阿嬤,講著一些低俗的笑話,曲解歐洲歷史脈絡。縱然行萬里路,他們也不能理解外國的狀況,回國後,自然也無法判別政治人物在政見發表會上,對於國外政策的錯誤消息。

更可悲的是,縱然我將外國權威媒體、公共電視台的新聞翻譯成中文,附上相片佐證,被澈底洗腦的長輩們還是不相信。

「被知識詛咒」的無力感

面對被長輩圖嚴重洗腦、動輒以「倫理觀念」訓斥後生的長輩,我們該如何讓他們擺脫錯誤的資訊,看清楚當今的現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固執於錯誤消息而決定的未來,要由年輕世代來承擔。

這讓我想到,不少長輩還存有「文憑至上」的觀念,不少人的成長經歷中,都受過長輩耳提面命:要認真讀書,以後才能考上公立大學。我依稀記得高中畢業前,面對選校與選系的抉擇時,家族長輩輪番打電話給我:「一定要選法律,當律師多威風,要是能成為法官、檢察官,光耀門楣!再不然選台大,什麼系都可以!」

我身邊的不少好友都有類此經驗,也在長輩的要求下經歷過一段痛苦的升學歲月。這種「望子女成龍鳳」的思維,仍普遍存在於長輩心中,多數人仍然渴望子女成為高知識分子;但在選舉期間,長輩們似乎瞬間人格分裂,被「意識形態」綁架,反過來歧視知識。

每當提及法治觀念時,我最常聽到的斥責便是:「妳唸的是台獨大學」、「書讀得多有什麼用,連基本的倫理觀念都沒有」。好像思辨問題,只能看年齡、看輩分,完全不必講道理。因此某位總統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時「戰學歷」,攻擊「台大法律系」,其實某種程度也是迎合了其支持群眾的喜好,也沒有什麼好意外的。

又例如日前我發表的文章〈從總統政見會,看庶民對司法濫權的「期待」〉探討總統候選人的主張曲解法律理論、檢察官的職權與使命、詐騙集團橫行背後意味人民對於司法濫權的錯誤期待。然而,不少讀者彷彿沒有看到法律理論,只知道自己信仰的候選人容不得批判,紛紛「出征」,發表一些與不知所云的謾罵言論,或是繼續執著於與文旨無關的「論文不存在之訴」。

一位律師朋友在臉書上感慨:「明明法律、人權是我們的專業,但長輩寧可相信長輩圖,也不願意相信我們的專業。」其他法律圈的朋友也紛紛留言抱怨類似的經驗。

這就是「被知識詛咒」的感覺。2019年4月「韓粉嗆『永不錄用』這些學校畢業生」的新聞即為顯例,我在那則新聞中看到的重點,不是「抵制特定大學」的言論,而是鮮明的世代隔閡,彷彿唸了大學後,就與長輩「分道揚鑣」。

不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不同的思辨方式,形成世代溝通的屏障,難以跨越。

思辨問題不能只看年齡、看輩分,完全不必講道理。 圖/路透社

親愛的長輩,我們該如何讓你們認識真相?

學者認為:「透過資訊落差,釋放虛假資訊欺騙敵方,一直是戰爭的藝術,而資訊戰就是這種戰爭藝術的複合體。」資訊戰之所以可怕的原因之一正在於,在民主自由國家裡,習慣於言論自由的人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敵人有可能利用民主的開放性來毀壞民主國家,這是民主國家的先天弱點。

慶幸的是,越來越多有遠見、重視公益的媒體與民間組織注意到這件事情,開始朝「事實查核」的方向努力。有論者認為:「有候選人毫不在意事實為何,並且經常信口開河,但仍有媒體與參與查核的公民努力就候選人發言加以查證,讓事實與真相讓更多人得知,也在一次次的反覆操作下,讓查證文化得以建立且進一步深化。」

然而,具有查詢並閱讀這些事實查核報導的讀者有多少,這些資訊是否有普及到所有族群?有多少人能夠放棄對於特定候選人的「信仰」,理性閱讀這些報導並深度思辨?這些事實查核的報導,例如「公視2020總統候選人事實查核」、「讀+ Readr事實查核」,文字量與資訊量都不算少,縱然報導深度,但是否真能打入長輩群體?

事實上,這幾年來,不少政府機關都有訊息澄清中心,然而,長輩圖依舊橫行,各種誇張的罐頭文字消息(甚至含有簡體字)依舊瘋傳。理性分析坊間流傳的假訊息,有些是如此荒唐可笑,但何以不少人堅信不疑,甚至不斷轉傳?

學者沈伯洋提供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

認知心理學中最厲害的洗腦,就是讓你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人家告訴你結論。長期洗腦的結果,等到你自己已經接受了某種意識形態,不用假新聞,你的理解就跟別人不同。

在民主、自由、法治國家,當然人人享有思想與言論自由,但是我們該如何告訴人們,這份自由,是多少先人流血爭取而來?自由不應該被不當箝制,但是守護這份自由,只能依靠公民責任,而查核真相的思辨能力,是實現公民責任最基本的要件。

查核真相的思辨能力,是實現公民責任最基本的要件。 圖/歐新社

吳忻穎

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

2020大選 假新聞 吳忻穎 言論自由 時事觀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