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紓困遺漏的人:疫情重創經濟,「國民年金」投保人怎麼辦?
今年從升級三級警戒以來,基層民生產業,尤其是以「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的產業,如餐廳、健身房、零售市場受傷最嚴重。
COVID-19帶來的經濟金融海嘯恐勝於醫療公衛海嘯
筆者在去年三月時,即曾依外國疫情的經驗,撰寫一篇短文〈疫情海嘯來襲,社會安全政策也需「超前部署」〉,提醒由疫情所引起對社會的衝擊,將會分成兩波:第一波病毒帶來的醫療公衛海嘯,第一波的衝擊過後(但未必結束),將有第二波的經濟金融海嘯來襲。
第一波的病毒公衛海嘯雖然新聞震撼效果很強,如:何處再爆確診、重症病患收治人數等訊息。但持平來說,第一波的病毒公衛海嘯畢竟「襲擊範圍」相對明確,只要有人確診染疫即送交醫療體系救治,雖然對醫療體系造成龐大的系統性壓力,但是政府或民間輸血救急的對象卻也相對明確。不論是政府或民間友人,透過直接(公共預算、私人捐款捐物資)、間接(減少「逛醫院」、不重複看病)挹注健保及醫療體系來維持我們對抗公衛海嘯的「抗戰」。
但經濟金融海嘯就棘手很多。因為人們受影響的深度各自不同,每人面對困境的對策(存款、親友支持)也不同,不論是政府或民間想要挹注的施力點也很分散。那些無法遠距工作的產業、那些「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的產業,如餐廳、健身房,一旦老闆被迫停業的天數超過現金流所能支持時,就不得不熄燈關門。
而工作族群不能出門工作、或是失去工作需要有替代所得;家長們因為學校關門無法上學,得請假在家照顧小孩,如果是無法不停止工作的族群,就又得找尋替代人手充當保姆。但首先想到的爺爺奶奶又個個是高年齡高風險染疫族群,還是不要增加接觸為妙。一來一回,無怪家長們個個蠟燭多頭燒。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去年四、五月歐美各國開始發錢紓困時,台灣後來姍姍來遲(還有漂亮封套)的「三倍券」正在「未上演先轟動」,到底紓困金要怎麼發?當時立法院還在吵。筆者該時即另文建議〈紓困之亂何解?以國民年金保險及報稅資料找出「對的人」〉,從該文建議的方向再來看不久前勞動部推出一般以「勞工紓困」稱之的「部分工時受僱勞工生活補貼」,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勞動部今年的勞工紓困,是以參加勞工保險人群中最弱勢的一群勞工——部分工時受僱勞工——作為紓困的對象。其次,發放的紓困金與實際投保薪資沒有設定比例關係,投保薪資兩萬或一萬的勞工都領一樣的紓困金,都是一萬元新台幣。
所以,「參加部分工時勞工保險」只是找出紓困對象的方法,申請的人不需要提出疫情期間工時或收入減少的其他證明,就都能領到這份一次性的補助。
概念上,這種一次性的紓困金,既稱之為「紓困」,其主要目的在於「救急」,因此審核手續要盡量簡單、補助金額清楚、款項快速入帳,才能達到「救急」的目的。至於平常「救窮」時在乎的財力條件,如被補助人名下是否有車有房,暫且不問。
連勞動部都已經想到要照顧弱勢的勞工族群時,筆者忍不住想問,每天追蹤疫情走勢、對疫情衝擊感受應最深刻的衛生福利部,何時要關心自己主管的社會保險:國民年金保險的人們呢?
衛福部主管的「國民年金」投保人,被忘記了嗎?
何謂國民年金保險?國民年金是只要年齡介於25和65歲、在國內設有戶籍、且沒有參加任何其他社會保險(即勞保、農保、公教保、軍保)國民,都是國民年金的納保對象。
依法,國民年金的主管機關是衛生福利部。
衛生醫療(健保)服務與福利服務,本就有彼此的連動關係,這也是為何2013年組織改造時,將福利相關業務從內政部移轉到衛生署,並一起升格為衛生福利部。
想像上一般人只要有工作,就能加入既有的軍、公、教、勞、農保險,這些有納保的人們日常生活中都有相對明確的職業依賴關係,從而可以訂出比較明確的收支狀況。一旦遇到「金融海嘯」時,至少還有原本的工作這條「船」可以攀著逃生。當「船」破時,既有的逃生機制(如:失業救濟)就會啟動作為備用救援計畫。而如果「船」雖沒有沈,但這條「船」很小,無法提供足夠的「浮力」時——如本次勞動部紓困的「部分工時」勞工們——勞動部就有介入提供紓困的必要。
既然如此,那些連船都沒有的國民年金保險投保對象呢?
道理上,國民年金保險的納保對象,是「未加入軍、公、教、勞、農保」的人們,究其立法目的,也就是要「撈起」那些沒有加入各主要職業保險的民眾、是要保護在不同的保險保護傘「傘縫」之間的人們。
為何會有人不加入各職業保險?理由不一而足。還在學的碩博士研究生、在家照顧長者小孩的家庭主婦、打零工薪水少到連繳工會勞保都覺得有壓力的水泥工匠們、居家接案工作項目不固定的SOHO族等等。這些25到65歲的人們,無法加入各職業保險的理由各異,但結論都是一樣,就是沒有固定工作依存關係,來換取職業保險的老年、生育、殘障給付,所以政府才介入建立國民年金保險「撈起」這些人。
過去因為國民年金保險的給付效果不立即直接,如年輕男性一定用不到「生育給付」、身故以後家人領取的「遺屬年金」(與投保人本人這輩子無關)、「老年年金」要等到65歲才領到,每月繳仟元保費卻要2、30年後才能領錢,這麼遙遠的事,對年輕人來說,不如把錢拿去看場電影或上館子犒賞自己,甚至有律師Youtuber因此做影片指出,國民年金保險對年輕人誘因太低。
如前段所強調的,這一波由疫情衍生的金融海嘯,對這種沒有既有職業依存關係的國保納保人,受衝擊的程度不亞於「參加部分工時勞工」,甚至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勞動部以「參加部分工時勞工保險」作為紓困條件,只是找出「救急」紓困對象的方法,並不是從現有的勞工保險基金中提撥款項支應(按:因為勞工保險給付要以法律明定者為限),此方法堪稱正確。
所以我們不妨想想,當「參加部分工時」勞工保險的勞工都開始啟動紓困補助時,那些沒有收入、或是收入甚低、更不穩定的國民年金投保人,為何卻被對疫情衝擊體會最深刻的衛生福利部給遺漏了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