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功夫電影榮登紐約大銀幕:看百變導演郭南宏走過台灣電影發展

聯合新聞網 陳煒智
郭南宏導演工作照。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1年12月,大洋彼岸紐約市傳來消息,長年耕耘推廣亞洲電影的非營利機構Subway Cinema,同時也是一年一度紐約亞洲電影節(New York Asian Film Festival)的創辦單位,即將第九度舉辦功夫老電影(Old School Kung Fu Fest又作「舊式功夫電影」)專題影展,今年焦點是台灣資深電影人郭南宏的九部作品,影片多經2K數位處理,並備妥全新英譯字幕,當地時間12月6日起於紐約動態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開始放映。

這類的專題影展雖非媒體盛事,但有機會看到「十八銅人」系列電影在紐約放映,還是讓人眼睛一亮,嘴角微笑。

郭南宏導演從影六十餘年,一向固守商業、賣座電影的堡壘,即便年過八旬,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投資人和觀眾,對他而言,電影是要拍給大家看的,一部作品能不能得到群眾的接納,那是重中之重,是最根本應該要達成的必要項目。也因為這分信念,郭導演從台語片起家,一直拍到投身國語片,從黑白到彩色,從苦情、嘻鬧,拍到文藝浪漫、鄉土歌唱,再拍到功夫武打,他走過台灣電影每一個重要時期的商業類型,在他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票房大導演是如何像變色龍一樣不斷轉換領域,不停努力站在浪頭的高峰。

他快速,他多產,他雖然沒有留下什麼精緻非凡的風雨名山之作,但創意滿分、奇想紛呈的異軍突起之作,郭導演還真的拍過不少。不說別的,僅僅是《少林寺十八銅人》、《鬼見愁》、《童子功》,還有《太極元功》這些片名,喊出來,絕對就能吸引觀眾注意。

郭南宏導演作品海報。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台語片輝煌時代失落的一頁

郭南宏導演出身自台語影圈,與他年齡相仿、資歷相當的創作者,不能免俗地一定會提起林福地。比他們二位稍微年輕一點的,就是蔡揚名

郭和林在1960年代初期當上導演,開始拍攝台語片;蔡揚名則是台語片首屈一指的當紅小生「陽明」,他演而優則導,以《大地飛鷹》、邵氏的《警察》奠定他的導演地位,1979年《錯誤的第一步》開啟社會寫實的類型浪潮。林福地的台語片作品氣質清新別致,不但賣座佳,也很受文化界重視;他後來把這樣的個人風格帶進國語影壇,成功地與李翰祥導演國聯影業的製片方針結合,大量拍攝大眾通俗文學改編而成的文藝電影,成就斐然。之後,他轉進香港,再轉入電視圈,把電影宏大的氣魄和內蘊的文化厚度,轉由電視螢幕來承載,在1980年代帶領台灣電視劇打造了精采的黃金年華。

至於郭南宏,他的故鄉是台南學甲,自小生長在高雄,因為家裡開設營造廠,經濟條件不錯,加上自己又是家中獨子,親戚開設的「大舞台戲院」是他成長歲月裡時常流連忘返的去處。

接受媒體訪談的時候,郭南宏透露自己是在服兵役時,因為當時紅透半邊天的歌星文夏,因而觸發他想拍音樂片的念頭。他在軍中寫妥為文夏量身打造的電影劇本《台北之夜》,退伍之後便正式啟動自己「想拍文夏」的電影夢大計劃。在此之前,他已經有過幾部台語片的導演經驗,在1962年初,時年才將滿27歲的郭南宏籌組了「宏亞影業」,透過台南的亞洲唱片公司取得文夏的聯繫方式,電話接通後文夏推辭,自謙不會演電影,後來轉請文夏的母親出面,才成功說服老夫人讓文夏北上試鏡。

《台北之夜》成功讓歌王文夏跨足影壇,之後欲罷不能,前後共拍了11部,郭南宏與他兩度合作,除了《台北之夜》,還有就是《台北之星》。文夏一直到第十部的《再見台北》,基本上都維持著「阿文哥」帶著吉他流浪天涯的人物設定,這個設定也是從《台北之夜》開始,由郭南宏為他安排的。

郭南宏導演作品海報以及當年《台北之夜》上映後電影院的盛況。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

郭南宏由日本電影裡尋找靈感,決定讓文夏走小林旭石原裕次郎的台灣版風格,與此同時,又因為文夏歌聲裡的柔性魅力,整個「阿文哥」的電影訴求,少了幾分陽剛威猛的暴烈,多了幾分輕盈詼諧的歡樂和溫情。

他回憶當年台語片的大環境,當時一腔熱血賣掉田地,一部台語片成本大約二十萬元左右,他砸下35萬,花了一個多月的工作天才拍成《台北之夜》,全台轟動,尤其在中南部鄉鎮,整體票房結算打破紀錄,比三船敏郎主演的強檔日片表現還要出色。

郭導演自云拍過大概二十五部台語片,在1964、1965年的轉變時期,許多民營影業雖然以台語片的班底和工作模式拍攝電影,但最終成品往往會採用國台語雙聲帶配音,主要也與當時的政策有關,民營影業拍攝國語電影,得以參加影展評選,也會有相應的補助,類似這樣的作品在那兩年之中為數不少;1963、1964年,日片進口台灣的政策也產生變化,新片進不來,國語片和台語片在這個關鍵時期都有顯著的成長,國語片因為《梁山伯與祝英台》還有李翰祥抵台展開製片活動的促進與帶動,以及中影投身拍攝彩色闊銀幕電影,整體飛快成長。

台語片則因鄉鎮地區的戲院求片若渴,於是也大量開拍;1965年春天日片重新恢復進口,台語影壇來不及踩煞車,來至下半年果然災情慘重,已拍妥的影片屯積在庫房裡,戲院空出的檔期排上更新完成的電影,一部接著一部,全部堵塞。但也因為1964年開始,國台語雙聲帶電影的產製,使得國語片商和台語片商互動愈來愈密切,資深影人王引在台拍攝瓊瑤作品《煙雨濛濛》時得力於台語片商的協助,更直接促成這方面的轉進與合作。

1963年,《妻在何處》在北投山上拍外景。右二起副導演洪流、童星小娟、女主角小雪...

拍攝國語電影,來去國聯

1964年8月底,宏亞影業在北投開拍國語電影《情天玉女恨》;這就是前文提到,此時期很常見的——以台灣的民營影業勢力,台語片的攝製班底和工作模式,完成的國語電影。11月初,宏亞再把外景隊拉到台南開拍黑白闊銀幕電影《鹽女》,但因為借用鹽田外景場地不順利,製片行程延誤,郭南宏就立刻改弦易轍,轉拍笑鬧片《吹牛大王》,搶攻1965年的農曆春節檔期。

至1965年下半年,台語影壇敗相已生,賣座導演雖然新戲還是拍不完,然而,愈來愈嚴重的發行問題使得圈內同業憂心忡忡。就在這個時候,李翰祥的國聯影業正式向林福地還有郭南宏二位招手。他們兩個台語影圈賣座最高、成績最好的青年才俊,也就在這個時候與李翰祥簽下一紙合約,1966年初便在國聯開拍彩色闊銀幕的國語文藝鉅片。由於國聯廠房資源的限制,搭好的布景先給林福地使用,開拍無名氏原著《塔裡的女人》,郭南宏便帶著外景隊南下屏東,拍攝《明月幾時圓》。

《明月幾時圓》改編自瓊瑤《六個夢》裡的故事〈夢影殘痕〉(日後更名為〈形與影〉並移至別的小說集),電影由甄珍領銜主演,當時她尚未大紅,但嬌俏可人,很有觀眾緣。然而影片完成之後,不知是哪個高層不滿意,遲遲未發行;郭南宏在國聯的第二部電影這次輪到在台北的廠棚內拍攝,還是瓊瑤中篇小說改編,也選自《六個夢》,篇名叫做〈歸人記〉,電影片名則定為《深情比酒濃》,歸亞蕾主演。

郭南宏在國聯的歲月並不愉快,拍畢兩部作品,後製工作都還在香港尚未完成,他已經取得李翰祥的諒解,掛冠求去。此後,他輾轉於各家獨立製片公司,跟張英合作過,也跟周劍光合作,重啟延宕多年的《鹽女》拍攝計劃,這次將它拍成彩色闊銀幕的國語歌唱電影,總算在1968年完成上映。

郭南宏導演作品海報。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郭南宏原本預備在張英的亞洲公司籌備瓊瑤《六個夢》的另外一個故事〈流亡曲〉,正好有機會跟國聯原本的發行商——聯邦影業的沙榮峰合作,於是先為聯邦拍了同樣也是女性作家、文藝小說改編的《雲山夢回》,緊接搭著《龍門客棧》轟動各界的順風車,聯邦希望他也投身拍攝古裝武俠、刀劍動作電影,這一次,郭南宏導演還是由日本片中得到了經營畫面的靈感,完成《一代劍王》,順勢推出,風魔一時。

至此,原本擅拍文藝愛情、歌唱浪漫,動作場面調度也不俗的郭南宏,就因為《一代劍王》的成功倏地轉向,成為台灣影史上最重要的武俠、功夫片大導演之一。

當然,他也不是只拍武俠片、功夫片,偶爾他也會回到文藝片的領域裡,拍攝如《陣陣春風》、《風塵女郎》等影片,甚至在1985、1986年他還與日本的特效團隊合作,將社會新聞「教師校外教學時為保護學童,肉身任虎頭蜂攻擊」的事件拍成《陳益興老師》。

只不過,在整個1980年代,盜版錄影帶的風氣實在太盛;郭導演回憶,為了拍攝新片,投入近千萬元的鉅資搭景,電影拍成後,上片首日,東南亞片商越洋電話打到辦公室破口大罵,說是盜版影帶已經擺在他們面前,生意沒辦法繼續作下去。

就這樣,郭南宏導演慢慢由第一線的導演工作淡出,但他轉而投身培植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尤其在前幾年將生活重心由旅居多年的香港漸漸移回台灣,以高雄為據點,和新生代的電影學生、電影創作者互動交流,傳承經驗。

圖右為郭導演(後)以華江之名,客串印尼華僑華僑陳中華和女童星文鶯(前)合照。 圖...

六十年的電影路

2015年,郭南宏導演將手邊大批電影文物、史料,捐予國家電影中心(即今國家電影及視聽中心),國影中心亦為其規劃了文物特展、專題影展以及講座。筆者當時仍然服務於國影中心,還記得,郭導演的講座PowerPoint檔案,就是在我的筆記電腦上完成最後的修飾,他要開講前不久,便就著我的小電腦螢幕,對我們部門的年輕工讀生侃侃而談,把他一生的精采經驗,六十年的電影心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生代。

當時,整個活動的總標題定名為「百變導演郭南宏——六十年電影路」。「百變導演」四字,著實道盡了他由台語片至國語片、由歌唱、鬧劇、文藝至武俠、功夫、動作,這一條長達六十年而高潮迭起的電影創作之路。

他在不同的電影類型裡百變從容,轉換自如,前後拔擢許多新人成為大明星,也嘗試在電影裡結合武術、機關、太極等等元素;前文提及的《少林寺十八銅人》影片裡,有精心設計的銅人陣,有各色各樣的機關,還有銅人小模型;當時影展活動的總評贊許他「作為電影人,他的市場敏感度非常高,眼光獨到,總是能夠站上浪頭,引領類型風騷,屢創事業高峰」,所言不虛。

也誠如本文開篇時所寫到的,在那次的講座活動裡,郭南宏導演一再強調的就是投資人與觀眾。他不說藝術,不唱高調,不刻意提及身為創作者的言志意圖與理想實踐,他將經驗傳承的重心放在如何敏銳地抓住市場風向,並且提醒青年電影工作者,電影是團隊的工作,資本的可貴與重要,人才互動的團隊精神,以及如何把電影拍得讓觀眾接受、讓觀眾喜愛。

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票房名導,對於整個產業的虔誠信仰。他相信時代的品味,也願意、而且有能力與時俱進,調整自己,使自己的靈動和敏捷,成為「百變導演」的活力關鍵。

導演郭南宏(左)執導「少林寺十八銅人」時,親自為扮成銅人的演員塗上金漆。 圖/國...

郭南宏導演獲頒年度傑出電影工作者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延伸閱讀

陳煒智

Edwin W. Chen,自由撰稿人,電影史研究者,亦為編劇、作詞、...

電影史 影視產業 陳煒智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