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五十:台灣體育的時空膠囊何時解封?

聯合新聞網 陳子軒
1968年墨西哥奧運凱旋歸國選手紀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68年伊始,越共的新春攻勢突襲美軍,成為越戰的轉捩點;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參議員羅伯甘迺迪(Robert Kennedy)先後遇刺。不僅僅美國不平靜,布拉格之春巴黎五月學潮的民主化運動與左派訴求,在為世界點燃民主與平等微弱希望火花的同時,卻也再添動盪。

同年10月份,墨西哥市奧運同樣不平靜,開幕前10日在三文化廣場(Plaza de las Tres Culturas)上的學生抗議運動,引發墨國政府血腥鎮壓,造成數十人死亡,上千人被捕入獄,史稱「特拉特洛爾科事件」(Tlatelolco massacre);運動場上,約翰.卡洛斯(John Carlos)與湯米.史密斯(Tommie Smith)在兩百公尺項目的頒獎儀式上高舉拳頭,以黑權致敬的方式,向全世界傳達對於美國種族主義的抗議,成為奧運與民權歷史上永難磨滅的一頁。而台灣的運動史,我們記述了第二屆亞洲杯女籃的主辦、那片永恆飄揚在棒球場上的紅葉,以及馳騁在墨西哥市,在八十公尺跨欄為我國奪下銅牌的飛躍羚羊紀政。

68年的台灣體育簡史

1968年的台灣,儘管如李志銘所言,台灣的流行文化與反對運動受到五月學潮反叛精神的感召,而有台灣搖滾樂團與流行時尚元年之稱。但在另一方面,黨國體制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恰於此年展開,運動場域被全面吸納,也奠定至今台灣運動「體育化」、「國族化」、「學校化」的序曲。

6月份,傳出韓國有意延攬1960年羅馬奧運十項鐵人銀牌楊傳廣擔任教練的消息,一時楚材晉用、忘恩負義的批評聲浪四起,在時任全國體協副總幹事周中勛居中斡旋下,楊傳廣終於在七月下旬抵台,並答應為即將到來的墨西哥市奧運擔任田徑教練,方才消弭了一場國族大義的危機。

然而,選手時期受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栽培的楊傳廣在回國後,看到台灣寒酸的運動設施之後,發起「一人一元興建體育館」的活動,儘管依舊以運動國族主義為最終訴求、反應也未如預期,但卻也是民間力量開始在運動發展上的渺小火苗。

圖為「一人一元蓋場館」活動期間,楊傳廣拜會臺北市政府,由當時的高玉樹市長親自接待...

6月8日,政府下令,各公營事業機構,以及熱心體育的民營機構,按其所選,負擔一支國家代表隊,當天公賣局立刻就認養籃球,此政令一出,也奠定了日後銀行、國營企業成為培養台灣運動員溫床的常態迄今,日後三家電視台更在黨國的指示下,分別承攬橄欖球、網球、足球的轉播與推廣任務。6月14日,全國體協鑑於大部份體育成績特優學生,因為學業成績不能達到保送升學的標準,向教育部建議放寬此項標準,由政府背書應許下,運動員雖能得到教育體制的庇蔭,卻反而與學業漸行漸遠。

7月下旬,第二屆亞洲杯女籃賽在台北舉行,中華女籃在季軍戰擊敗泰國,雖然依舊不敵宿敵韓日,最終以第三名坐收,但已成功引爆籃球熱潮,甚至還免費加演一場與越南的友誼賽,超過17,000名球迷湧入中華體育館,連兩端的球架上還有球迷坐在上面,這樣的瘋狂場景,可謂空前絕後。

8月下旬,紅葉少棒以7:0擊敗來訪的的日本和歌山隊,陰錯陽差、巧或不巧、幸與不幸,掀開了台灣少棒風潮以及國球的開端。

墨西哥市奧運開幕前夕,也就是1968年10月10日,國際奧委會通過我國將可自11月1日起恢復中華民國的名稱(China,ROC)、國旗、國歌等,被視為漢賊不兩立下正名運動的最終勝利(但該屆墨西哥市奧運(10月12日至27日)依舊是以台灣為名),無奈之後也僅有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得以全套中華民國名稱、旗歌出賽。

1968年第二屆亞洲杯女籃,中華女籃以31分之差敗北韓國隊。該屆賽事以第三名坐收...

50年如一日的運動發展

在一連串運動盛事的的推波助瀾下,運動電視轉播也逐漸佔據台灣人的客廳,根據台灣省新聞處的資料,台灣自1962年進入電視年代之後,1968年的電視機成長數量實為驚人(參見下表),亞洲杯女籃、紅葉少棒、紀政奪牌等運動大事,與此趨勢直接或間接都有關係。《聯合報》當時的著名專欄作家何凡,也在當年體育節的評論中寫道:

這次女籃與童棒轉播的電視機前,卻出現了從來不看任何體育影片或體育表演的人。他們不但看,而且入迷,把從前視為瞎胡鬧或年輕人的事情的運動,也列入自己的生活要項。許多公私機構在辦公時間內打開電視機,准許同仁收看,像體育發達國家那樣。許多不懂棒球為何物的人,幾場比賽看下來,已經大致明白了球規;而由於了解更增加了興趣。這件事每天報紙的宣傳固然功不可沒,但是電視力量之強大實應居首功。這一股國民的運動熱,正可趁機利用,善加導引。

或許,這50年來,台灣運動唯一變的就是運動媒體的生態,台視為首的無線老三台,早已退出了運動轉播的版圖,有線電視依舊為王(但還能有幾年光景?),新媒體則磨刀霍霍。

奧運正名、體改、台灣之光、體保生升學、國營企業支持體育,這些1968年台灣運動發展的關鍵字,50年後看來依舊熟悉,除了正名所要正的名,反過來從中華民國變成了台灣之外,其他的場館問題、運動國族主義、依附於國家機器與教育體制下的運動發展,依舊像是被封存著的時空膠囊一般。何時能逃脫這些力量的掣肘,或許正是台灣運動得以開啟新頁的一天。

1968年8月,紅葉少棒擊敗來訪的日本關西球隊,掀起紅葉神話。 圖/聯合報系資料...

附表 台灣早期電視機數量

年度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2
數量3,33416,27936,02662,434108,415163,918343,735438,816510,228672,721835,279
成長率388%121%73.3%73.6%51.2%109%27.7%16.3%31.8%24.2%

陳子軒

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國立體大教授,研究專長運動、流行文化與...

陳子軒 運動評論 國族主義 奧運 棒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