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喧囂的一九六八:台灣搖滾樂團與流行時尚元年
重尋六〇年代的台灣,是一個物質資源相對匱乏,但精神文化極其喧鬧的時代。
彼時都還年少輕狂的黃華成、莊靈,以及韓湘寧、張照堂、白景瑞、龍思良、陳耀圻,帶著青年的力量,一個拉著一個,承接了那個年代對於「顛覆」、「反叛」的召喚,相繼以《劇場》、《現代文學》、《文季》、《設計家》、《文學雜誌》等刊物作為同溫層蔓延的核心。一個個精神飽滿、目光堅定,同時卻又是激進的、荒唐的、不羈的。他們的身上充滿了時代氣息。
翻開這些老雜誌,裡頭一頁頁寫的是新興的、浪漫的、前衛的姿態。在最日常的生活場景,表達最真實的渴望和焦慮,並且從這些元素裡不斷讓人感受到一種紙本印刷歷久彌新的時代魅力。
今年恰逢「六八學運」50周年。
回顧當年(1968),因越戰導火索而在巴黎揭竿的那場學生運動,其後翻天覆地、狂飆蔓延至全世界的青春風暴,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戰後西方社會無以數計的年輕人,亦點燃了他們內心對於反體制、反權威與革命精神的浪漫嚮往,諸如美國的嬉皮風潮與反戰運動、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乃至其他更多聲言反叛、崇尚自由的民謠歌者及搖滾樂團接連興起。
在近代史上,「一九六八」儼然可謂二十世紀的「造反」之年,更是象徵著革命文化、反抗思想的巨大圖騰。
無獨有偶,該年在台灣島內同樣不太平靜。警備總部以「閱讀左翼書籍及為共產黨宣傳」為罪名逮捕陳映真和吳耀忠等36人;作家柏楊因翻譯美國漫畫《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被視為影射諷刺蔣家父子而遭判刑入獄;文星書店被迫勒令停業;呼籲知識份子自覺自省的文化思想刊物《大學雜誌》創刊等。
台灣時尚雜誌鼻祖《今天畫刊》
當時瀰漫於校園青年、知識份子、藝術家之間,更是一股暗潮洶湧、蠢蠢欲動,亦不斷透過文學、藝術、音樂等各式媒介創作的迂迴方式,來嘗試開拓出嶄新局面。
早昔堪稱是六〇年代台灣(流行)時尚雜誌鼻祖、由前輩藝術家陳來奇擔綱發行人的第13期《今天畫刊》,便在1968年10月破天荒地推出了台灣出版史上,首次深度採訪本土搖滾樂團的雜誌專題:「1956〜1968台灣熱門音樂發展史」。
負責策劃此一專題者,乃是當年台灣藝文界赫赫有名、以高舉「大台北畫派1966秋展」宣稱「藝術是疾病,不要仰望它,把它踩過去」的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實驗先鋒黃華成(1935〜1996)。
觀諸該期雜誌的卡司陣容之強大,不僅邀請了早年引介西洋流行音樂節目最富盛名的幾位廣播電台主持人,包括空軍電台的費禮(即為《皇冠雜誌》創辦人平鑫濤的筆名)、中廣的陶曉清與亞瑟等撰寫專文。
另在內頁圖文美術編排上,更動員了好幾位知名攝影家協助拍照取景、貼身採訪,如張國雄、龍思良、張照堂、凌明聲、周棟國、葉政良、莊靈。熟悉台灣早年文藝發展史的讀者應該都知道,這些人幾乎都是上世紀六〇年代《劇場》雜誌成員,以及後來七〇年代創設的「V-10視覺藝術群」原班人馬。
台灣熱門西洋音樂的發展
1956年,在青年樂手金祖齡(Johnny King)的號召下,台灣第一支演唱英文歌曲的搖滾樂團「洛克樂隊」(Rock Band)正式成軍。由於「洛克」歌聲動人,甚獲蔣夫人喜愛,特別邀請該團到各地舉行勞軍演出,深得美國大兵們的歡迎。
1957年,貓王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參演的首部搖滾樂電影《鐵血柔情》(Love Me Tender)在台上映,與電影同名的主題曲〈Love Me Tender〉風靡全島。
及至六〇年代中期(1965年),美國開始全面介入越戰,台灣成為駐越美軍的渡假中心,酒吧與色情行業大量興起,源自「美軍電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 Taiwan,簡稱AFNT)的鄉村音樂和民謠歌曲也跟著慢慢流行起來,並以美軍俱樂部及飯店西餐廳、舞廳和夜總會為據點——包括台北中山北路、台中大雅路、台南健康路、高雄鹽埕區等,帶動了西洋熱門樂團的發展,也培養了台灣本地大量的流行音樂人才。
大致上,《今天畫刊》用了整整28頁的篇幅,來介紹自戰後五〇年代中期以降,乃至1968這一年,在台灣陸續誕生的「洛克」、「巨人」、「雷蒙」、「電星」、「雷鳥」、「M.J.D.」、「石器時代」、「安琪兒」,以及來自香港的「羅文」和「圓桌武士」等12個熱門音樂合唱團。
此處「熱門音樂」一詞(Hit Song,當時還沒有「搖滾樂」的名稱)最早為費禮在電台節目中使用,主要播放美國「Billboard」暢銷排行榜之類的通俗流行歌曲,後來逐漸成為指稱西洋流行音樂的通行用語。
其中,綽號「小貓王」的徐慶復,最初乃是擔綱「電星合唱團」的第二吉他手,後來他還在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客串演出、在演唱會裡唱了〈Suede Shoes〉一曲。另外,黃鶯鶯早年亦為台灣「雷鳥合唱團」主唱,並曾與好友蘇芮、比莉一起在台中美軍俱樂部駐唱。
彼時在島內民眾普遍崇美、流行歌曲仍被視為洪水猛獸的社會氛圍下,由於能玩樂器、搞樂團的年輕人快速增加,甚至其中有不少都是隸屬家世顯赫的統治階級外省子弟第二代,比如曾在「雷蒙合唱團」擔任貝斯手的陶大偉的父親是當時的警務處長陶一珊,「巨人樂隊」主唱黃溫良的父親是退役將軍黃珍吾。
此外,「俗擱大碗」的翻版唱片蓬勃發展,不僅讓當時的年輕人有機會盡情宣洩自我,也令他們得以暫時逃避保守沉悶的現實台灣,寄託於美國搖滾樂召喚的理想烏托邦。
六〇年代台灣青年的流行意象
舉凡前衛的迷幻搖滾、蓄長髮的青年藝術家、反戰的民謠、流連於昏暗的地下空間抽菸跳舞兼嗑麻醉藥,諸如此類美國六〇年代反文化運動的要素,都在林懷民小說《蟬》筆下的西門町野人咖啡屋裡一一重現。
禁不住沉浸在六〇年代的美學癖戀,我兀自翻讀著《今天畫刊》這樣的老雜誌,總覺得每每要比當今一堆大量過度設計(Over-Designed)以致讓人看了眼花撩亂干擾閱讀、封面文案浮誇的文藝刊物來得好看(並且耐讀)多了。
話說當年《今天畫刊》策畫此一「熱門音樂」專題最為精采絕倫、堪稱史上經典之處。除了扎實可觀的採訪內容,在視覺上,從攝影照片安排、標題與內文排版設計,更是達到了整體相互呼應、一氣呵成的閱讀效果。
此處透過張照堂、凌明聲、張國雄等宛如電影蒙太奇般的拍攝手法所呈現的大量影像紀錄,不僅得以令我們具體窺見上世紀六〇年代台灣「搖滾客」(Rocker)如何引領風騷、開創早期台灣本土流行音樂的編年史。
甚至就連他們身上的服裝和穿搭風格,也取徑於西方歐普藝術風潮——運用幾何圖型和線條交錯,讓人產生迷幻的視覺效果,或是特殊的圖案印花等——表現出戰後六〇年代台灣青年的流行意象。
時尚輪迴,青春代代延續。所謂的「流行時尚」,其實不停地在時代之中輪迴。這句話應該銘刻在每本《時尚聖經》的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