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林來瘋」:林書豪還是台灣之光嗎?

聯合新聞網 陳子軒
林書豪在紐約尼克隊時期正式揭開林來瘋風潮。 圖/路透社

這個夏天對於林書豪而言,是個重大的轉折,儘管隨著多倫多暴龍隊拿到了冠軍戒,但卻苦等不到30支NBA球隊的合約,黯然離開了NBA賽場,前進中國CBA北京首鋼隊。

回顧林來瘋以來這七年不算短的日子,林書豪籃球生涯在這個時間點的轉折,正是我們可以透過他獨特背景與神奇NBA之旅,映射台灣與運動國族主義的一個階段。

「林來瘋」揭開林書豪哪國人的爭論

2010年,林書豪於NBA選秀中落榜,以自由球員身分加盟金州勇士隊,只是好手如過江之鯽的NBA中不起眼的一名球員,台灣的相關報導中,未曾見過他與台灣之光一詞的連結。後來加盟紐約尼克隊,2012年2月4號出戰籃網隊時,他以替補身分攻下25分7助攻,正式為林來瘋揭開序幕。

即便如此,一開始台灣的媒體對他的報導還是相對保守的,畢竟他與王建民這「正港」土生土長的「台灣之光」可是截然不同的背景,所以僅敢以中性的「台裔」相稱,尚且不敢貿然半路認子。

但隨著林來瘋不斷加溫,「造豪神」儼然成為台灣媒體的共同運動,尤其2月15日,來自《紐約時報》的一篇〈一場阿嬷都能欣賞的奇特球賽〉(An odd game a grandmother can appreciate)報導,文中講述林書豪如何透過阿嬤朱阿麵女士的照護、台灣食物、林家父系血緣等,進而與這片土地產生了連結,成了當時台灣媒體證成林書豪為台灣之光的重要憑據。

2012年2月4號,林書豪出戰籃網隊。 圖/美聯社

之後,儘管對美國人來說,始於尼克時期的林來瘋開始退潮,但是國內轉播的緯來體育台,卻是亦步亦趨地緊隨著他的腳步,從緯來「火箭台」、「湖人台」、「黃蜂台」、「籃網台」到了「老鷹台」。林書豪每年夏天訪台,也成了例行公事,今年在新店教會的布道會上,一席「NBA好像放棄我了」,更讓太平洋兩岸體育記者、球員與球迷再掀一波論戰,有的同情、有的嘲諷。

林書豪的父母親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身為第二代的台裔美國人,在其成長經驗中,僅僅在七年級時來台,第二次就是在哈佛大學畢業後、進入NBA之前的夏天,此行還是由姚明登高一呼下才匆匆成行的。在《林來瘋》這部紀錄片中,林書豪看著彰化祖厝、也是父親成長的地方,默默地說著這裡是個「卑微的開端」(humble beginnings)。對於地方的陌生與文化的距離,顯露在他略顯尷尬的表情上。

林書豪究竟是哪國人?這個問題自始一直伴隨著他。政治的公民身分上,他無疑是個美國人,因此他此次也是以外援的身分加盟北京首鋼隊,但文化上,有多少的成分是台灣人或是華人?這就存在著每個人對他的不同想像之中了。

與紐約尼克隊結束合約後,林書豪轉戰休士頓火箭隊。 圖/美聯社

林書豪作為「台灣之光」的真正成色

事實上,早在2012年12月,林書豪接受美國《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雜誌同為華裔的記者Albert Chen專訪時,他對於各自都宣稱是他的祖國的台灣與中國,就曾做了這樣的表示:「我知道這是很複雜的問題,我了解其中的敵意是從哪來還有箇中原由。但我只想遠離那些東西。」

這樣一段談話,就是林書豪對於其身分認同的最佳體現。他繼續說道:「我對於我身上這些亞裔美國人、台裔美國人或華裔美國人這些標籤,從來都沒有感到自在過。」話雖如此,他卻也深知將其身分的模糊化正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刻意維持著這樣的模稜兩可。

於是乎,隨著不同的情境,他可以是不同的人。在美國的他,可以是虔誠基督徒、哈佛學霸、模範少數(model minority)的運動場追夢代表;訪台宣傳時,可以是愛夜市、愛釣蝦的台灣人;訪中或是未來在北京打球時,華人的身分就派上用場;訪問菲律賓時,他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亞洲人的代表。

2018年,林書豪抵台在夜市舉辦活動與球迷同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打從他的台裔身分為台灣媒體所知開始,詢問他願不願意加入中華隊的問題就如影隨形,但他與父親也從未正面回答過,多以「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回應。但透過多元資訊管道,就算主流新聞媒體依舊搖旗吶喊,籃球迷心中早就知道這可能性微乎其微,一切只不過是相關利益人士炒作的結果。林書豪做為「台灣之光」的真正成色,我們多少也都心裡有譜,但卻不願戳破台灣與NBA連結的美好想像。

從過往「台灣之光」的系譜來看,媒體所封的台灣之光,多是台灣在艱困國際外交環境下,以台灣人身分所獲榮耀的與有榮焉感,運動員,是連結個人與台灣這個意象之間最便捷的符號。

但是,林書豪的身分卻是曖昧的,原本加諸在他身上就不那麼「純」的台灣國族認同投射,隨著他前進中國,也就該隨之沉澱與濾去。

林書豪在籃網時期,因辮子頭造型遭前NBA球員馬丁(Kenyon Martin)批...

也許我們從一開始就問錯問題

運動的全球化、個人遷徙以及國族身分的多樣性,讓運動國族主義樣貌紛呈,投射於運動員或競賽上的國族情感,是動態、不穩定及經歷磨耗的。

翻開曾經的台灣之光系譜,王建民、朱木炎、陳詩欣、曾雅妮、陳偉殷、戴資穎、郭婞淳等,一棒接著一棒,儘管王建民受傷、吳珈慶轉籍、曾雅妮流星般的球后、許淑淨用禁藥、陳偉殷接連被打爆、吳寶春「一中」了,但總會有新一代的運動員或是各行各業的你我乘載著。

或許您也留意到了,我在文中很刻意避免了坊間媒體慣用的「返台」二字,因為我相信林書豪從未把台灣當成他需要「返」的家鄉。當然,他仍有著與你我相似的長相,乘載著部分台灣與華人文化,也許他的中文越來越溜,但我們已經拉著他、而他也願意被我們拉著太久了。

雖然有多倫多暴龍隊總冠軍戒的加持,但林書豪依然等不到NBA 30隻球隊中任一隊的...

隨著他遠離台灣人心中的籃球聖殿NBA,投向對岸CBA,NBA再度成為我們可望卻不可及的籃球殿堂。經過了七年NBA光環下的林來瘋,總可塵埃落定,我們該理解,除了陳信安在門前晃過一遭之外,台灣籃球員,未曾一窺NBA堂奧。

這七年來,NBA、哈佛、林書豪就像天上掉下的禮物,我們太不捨這些招牌,太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口號喊得激昂,這樣的激情讓我們抱緊林書豪這個半路突現卻失聯已久的義子,卻忘了,他早已不是、甚至未曾是我們。

林書豪還是台灣之光嗎?也許,我們現在該問的是,林書豪曾經是台灣之光嗎?

陳子軒

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國立體大教授,研究專長運動、流行文化與...

運動評論 林書豪 國族主義 陳子軒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