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地區捷運站更名建議(下):以新站名乘載地方歷史記憶
▍上篇:
捷運站名應優先採用歷史地名:1920年代開始使用的街庄名、大字名、小字名及町名
針對台北捷運與桃園捷運、新北捷運的車站命名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四項檢討原則:
- 與城際交通樞紐如機場、高鐵站或火車站共構的捷運站,應一律採用前者現行名稱。
- 除城際交通樞紐外,其餘捷運站之命名應優先採用具歷史意義的地名或顯著地標名,前者宜採用1920年街庄名、1920年大字名、1920年小字名、1922年町名,後者可包含古城門、名勝、宗教信仰中心、埤圳、舊火車站。
- 捷運站之命名應避免引發與族群偏見等因素有關的負面觀感。
- 在無具歷史意義的地名或顯著地標名可用以命名捷運站的情況下,則從以下選項中採用替代名稱:單一道路、大學、公園、運動場館、產業園區、娛樂場所、社區或商圈、會展中心(參見下表)。
上述四項原則之中,第二項原則最需詳細闡述:為何這些地名或地標名具有歷史意義且值得保存?欲回答此一問題,我們先必須系統性地檢視台北都會區的歷史地名體系。從東寧時期到日治時期初期,約兩百五十年之間,台灣西部一直採用的最基層行政區劃制度為自然村等級的「街」、「庄」、「社」。
由於街庄社的數量繁多,由清治進入日治以後,台灣總督府在1905年結束西台灣的土地調查並實行全台灣的街庄社整併。到了1920年,台灣實施「州制」、「市郡制」和「街庄制」,此時的新街庄,係又由舊街庄社合併而來,各個新街庄下設有「大字」,大字的名稱與範圍通常直接從日治初期整併而成的舊街庄繼承而來,而在大字之下還有「小字」,小字的名稱通常也就源自清治時期的自然村。而1922年台北實施「町名改正」而有一部分的大字被重劃為範圍更細小、名稱也更符合日本習慣的「町」後,市區的64個町名尚有三分之一完全或部份源自固有地名、街道名或地標名,其餘雖皆為日本式町名,但也多有考量當地環境特徵後而制定者。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字名稱制定時,出現了少數轉字使用的情形,例如「陂」、「仔」被轉為日文也有的漢字「坡」、「子」,但這樣的轉字只重視字形的相似,在字音(需從台語的角度來思考)或字義上則與原字相差甚遠,這樣的訛字應被修正。
往昔許多政策使台灣許多歷史地名加速流失。台北原本許多在日治時期透過町名與大字名而成功保存下來的固有地名,卻在戰後或以碎裂的形式留存、或完全消失於法定的行政區劃之中。
因此,我們可將日治時期「1920年以後開始使用的街庄名、大字名及小字名」及「1922年以後開始使用且源自固有地名、街道名或地標名或符合當地環境特徵的町名」這兩者視為台北都會區具歷史意義而值得保存的地名。我們還可進一步決定保存的優先順序:「1920年街庄名、1920年大字名、1920年小字名、1922年町名」。其中,街庄是日治時期最基層的設官治理行政單位,但占地甚廣,故原則上由官署「役場」的位置判斷該街庄的核心位置所在並以街庄名作為當地捷運站的站名即可,但需注意與今日同名行政區位置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則不採用。這些地名既符合台灣社會舊慣,也經過系統性的行政整理,並具有圖像資料可供查閱正確位置。
我們如何能看到關於這些地名與當代地理位置的對應關係?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架設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上面有豐富的圖像資料,我們可參閱品質較高或範圍較大的幾張地圖,包括繪於1921年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同樣繪於1921年的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繪於1922年的改正町名台北市街圖,以及繪於1942年的台北州管內圖。
至於具歷史意義的顯著地標,可包含「古城門、名勝、宗教信仰中心、埤圳、舊火車站」。關於古城門,清治時期台灣的都市規劃僅重視城池的營造,雖稱不上是現代的都市規劃制度,但城門仍是承載城市共同記憶的重要地標,無論留存至今與否也大多成為附近地區及公共設施的名稱。
關於民間留存的名勝或宗教信仰中心,若在當地的開發史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林家花園之於板橋),則亦是地方認同的重要對象。
關於埤圳,在清治時期台灣的移墾社會中,灌溉系統決定一地的興衰,因此埤塘或圳道是重要的城市共同記憶,若干埤塘的名稱也在日治時期成為了大字(例如大安、上埤頭、下埤頭、中坡)、小字(例如龍安坡、坡心)或火車站的名稱由來(例如舊淡水線的雙連站),但台北的主要圳道則只有大坪林圳成為大字名及舊新店線的火車站名。
關於舊車站,建設於日治時期的縱貫線鐵路、淡水線鐵路與新店線鐵路是台北都會區最早的軌道運輸,後兩者更是目前台北捷運部分路線的前身,在城市交通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市民記憶載體。
層級 | 命名來源 | 原因 |
---|---|---|
高 | 機場、高鐵站、火車站。 | 城際交通樞紐,捷運站通常與之共構。 | 中 | 1920年街庄名、1920年大字名、1920年小字名、1922年町名、古城門、名勝、宗教信仰中心、埤圳、舊火車站。 | 符合台灣社會舊慣,經過系統性的行政整理,具有圖像資料可供查閱正確位置。 |
低 | 單一道路、大學、公園、運動場館、產業園區、娛樂場所、社區或商圈、會展中心 | 東亞主要城市地鐵站命名的共通慣例。 |
台北都會區各捷運路線車站的更名建議
根據以上的站名檢討原則、命名適合來源及優先順序層級,現在我們可以為台北捷運、桃園捷運與新北捷運的各路線車站來提出建議站名了。筆者在國立台灣圖書館《在地》本土教育半年刊第2期第80-89頁,針對台北捷運營運中、興建中與規劃中的路線,以及桃園捷運及新北捷運目前營運中的路線,全面提出了車站更名建議(參見首圖)。
以下茲舉台北捷運的淡水信義線(代號R,代表色為紅色)與板南線(代號BL,代表色為藍色)為例。部分建議站名與其來源的大字或小字在歷史上的範圍或核心聚落位置稍有偏差,但站名挑選的基本原則在於盡可能採用多一些的大字及小字名並正確呈現其相對位置而非絕對位置。
首先是台北捷運的淡水信義線。廣慈/奉天宮站依大字名改為「中陂站」。象山站依名勝名維持原名。台北101/世貿站依大字名改為「三張犁站」。信義安和站依小字名並更正訛字改為「陂心站」。大安站依大字名維持原名。大安森林公園站依小字名改為「十二甲站」。東門站依町名及古城門名維持原名。中正紀念堂站依古城門名改為「南門站」。台大醫院站依大字名簡化去除台北兩字改為「城內站」。
台北車站依高鐵站及火車站名維持原名並簡化為「台北站」。中山站依町名改為「建成站」。雙連站的町名為宮前町,但因非源自固有地名、街道名或地標名或符合當地現有環境特徵,故依源自該地埤塘名的舊火車站名維持原名。民權西路站依附近符合台灣意象的町名改為「蓬萊站」。圓山站的大字名為山仔腳,但該名稱可辨識度遠低於後來之町名及舊火車站名,故依後者維持原名。劍潭站依小字名改為「後港墘站」。
士林站依士林街役場原址所在地與舊火車站名維持原名。芝山站依小字名並雅化轉字為「蘭雅站」。明德站的小字名亦為湳仔,但由來與鄰站相同,故依名勝名改為「磺溪站」。石牌站依大字名與舊火車站名維持原名。唭哩岸站依大字名及固有用字維持原名。奇岩站依小字名改為「土地公埔站」。北投站依北投街役場原址所在地與舊火車站名維持原名。新北投站的小字名為磺田仔,但該名稱可辨識度遠低於後來之舊火車站名,故依後者維持原名。
復興崗站依大字名改為「嗄嘮別站」。忠義站的小字名為頂茄苳腳,但該名稱可辨識度低於後來源自該地宗教信仰中心(北投忠義廟)的舊火車站名,故依後者維持原名。關渡站依小字名與舊火車站名維持原名。竹圍站的小字名為八里坌,但因恐與新北市八里區及將來的新北捷運八里輕軌發生站名混淆,故依舊火車站名維持原名。紅樹林站的小字名為竿蓁林,但因與現行的新北捷運淡海輕軌站名重複,故依名勝名維持原名。淡水站依淡水街役場原址所在地與舊火車站名維持原名。
再來是台北捷運的板南線。頂埔站依大字名維持原名。永寧站依大字名改為「大安寮站」。土城站依土城庄役場原址維持原名。海山站依大字名並更正訛字改為「柑林陂站」。亞東醫院站依大字名並更正訛字改為「湳仔站」。府中站雖為板橋街役場原址所在地,但若使用該名則與鄰站重複,故依名勝改為「林家花園站」。
板橋站依高鐵站與火車站名而維持原名。新埔站依大字名維持原名。江子翠站依大字名及固有用字維持原名。龍山寺站依大字名改為「艋舺站」。西門站依古城門名維持原名。台北車站依前述維持原名並簡化。善導寺站依大字名改為「三板橋站」。忠孝新生站依小字名改為「埤仔腳站」。忠孝復興站依大字名改為「上埤頭站」。忠孝敦化站無小字名,依主幹線依流經此的台北主要圳道名改為「瑠公站」。
國父紀念館站依小字名及固有用字改為「車罾站」。市政府站依大字名改為「興雅站」。永春站依大字名改為「五分埔站」。後山埤站依大字名並更正訛字改為「後山陂站」。昆陽站依大字名改為「東新庄仔站」。南港站依高鐵站與火車站名而維持原名。南港展覽館站的大字名為南港三重埔,但因易與新北市三重區混淆,又無小字名,故依產業園區名及會展中心名維持原名。
結論:足夠強大的民意或能為捷運站更名規則創造例外
這些更名建議能否真正實現?不但能,而且無論是政府或民間都能推動更名。我們以台北捷運為例,來看看《臺北市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捷運車站命名更名或車站站名加註名稱作業要點》關於更名的規定。政府可辦理捷運站重新命名,條件則是原站名地標或建物不存在或依法令需變更名稱。
民間亦可提議捷運站更名,年滿18歲、戶籍位於捷運車站站體所在地之行政里及其相鄰行政里且在該里繼續居住四個月以上的市民,得為捷運車站更名領銜提案人,藉由發動書面連署方式,向主辦機關提出更名申請,但是,該要點只規定了針對興建中車站的民間提案更名程序,至於距核定完工日兩年半以內的車站、或是依網路投票完成命名或更名的車站、或是營運中之車站,則以不更名為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不更名為原則」這七個字透露出的模糊性:若是要求更名的民意足夠強大,且有民意代表加入支持,或能創造例外。而且,法令也不是不能修改,以上述要點為例,自2007年訂頒以來便經歷了五次修正。
歷史地名是一座城市的無形文化資產,但並未得到足夠的保存努力,越來越多乘載著社會集體記憶與市民文化認同的歷史地名因此為人淡忘,而往昔各種政策更使台灣許多尊重原住民族文化、反映地形景觀特徵或富有移墾社會色彩的歷史地名加速流失。如果台灣各主要城市的行政區域劃分與名稱不做大幅度修改的話,那麼,捷運站的站名檢討,就是歷史地名接連消失於都市集體記憶之前的最後一次保存機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