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城市或金權城市?——不願被遺忘的社子島
橫越洲美快速道路,來到延平北路七段,狹小彎曲的道路會讓你產生錯覺,霎那以為置身某個鄉間小路,然而門牌卻又提示你,這裡確確實實是台北,一個被時間塵封在半個世紀前的台北。
嚴格來說社子島不是島,是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沖積形成的半島。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社子島被忽視於台北的都會空間想像裡,近來被媒體關注,也多是因為社子島開發案引發的爭議。
每每踏上社子島,內心總是感到滿滿的複雜情緒。如果站在社子大橋這樣的高處上望去,可以看到城市發展的過程,正在逐步吞食河流跟山川。山坡上布滿密密麻麻的豪宅,在淡水北投交界的小坪頂還矗立著數棟高層建築,扎入大屯山山系的天際線,毫不掩飾地展現它的粗暴與傲慢。
回看河岸土地,堤防築得越高,房屋建得越高,推土機逐步輾平台北殘餘的舊聚落。關渡平原則是每次台北市選戰的政治人物空喊發展口號的祭品,基隆河對岸的洲美已經被「士北科學園區」夷為平地人去樓空,徒剩斷垣殘瓦,而社子島人的未來命運未卜。
田園城市或是金權城市
過去為了台北市的防洪計畫,社子島作為這兩條大河匯集的低地長年限建,造成生活環境、都市景觀與交通上的機能不彰。有人說社子島是「台北的鄉下」;有人說社子島由於長年限建,充斥著違規工廠、違規排污,形成烏煙瘴氣的惡劣環境;也有人說社子島發展落後、是弱勢地區,是台北市最不堪的角落。
自從2005年基隆河上游員山子分洪道完工啟用後,社子島基隆河一側減輕防洪壓力,歷任市長屢屢想在社子島有所作為,最後也都礙於議題複雜難解,而選擇靜悄悄地結束任期。唯獨柯文哲市長在第一屆任期最後兩年,以網路投票決定了一萬一千餘口社子島人的命運。然而柯市長提出的「生態社子島」計畫,最後是採取「全區區段徵收」的方式來改寫社子島,因而引發巨大爭議。
過去社子島在威權時期是「被犧牲的少數」,因限建導致生活機能不足;如今市政府再度以「全區區段徵收」手段徹底改造,重演由上而下、完全集權式的操作,規劃主體仍舊為市政府而非社子島居民。有學者認為,「生態社子島開發案」的決策與規劃方式違背生態規劃原則。另外,針對台北僅存的田園綠地進行大規模高密度開發、加高堤防是否將引發新的洪患壓力,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也提出質疑。
空間解禁打造理想的家園是大多社子島人的期盼,創造生態與科技融合的城市新典範也是台北市政府提出的願景。然而政府透過強制徵收土地,把居住者全部搬走,大規模開發河岸,某方面是為了避開複雜難解的私有土地問題及巨大的開發案,但這是否又塑造了另一種不平等的世界?
大資本、大地主透過土地增值與土地交換過程獲得利益,而沒有土地、或是無法定補償權力的居住者(例如限建半世紀以來諸多的自行增建者),卻必須冒著流離失所的風險,被迫參與這場土地開發盛宴。
原本共同期待社子島華麗翻身的社子島居民,在不斷試算、探訪鄰近洲美的土地徵收戶後發現:沒有土地的人幾乎毫無議價籌碼,不僅失去原有的住所,且為了重新取得居住空間而背負開發後的風險;獲得補償金的居主者,則仍得負擔大筆安置住宅的貸款壓力1。因此,許多原住戶的心態開始傾向保守,甚至害怕徵收案會帶來生活上的衝擊。
發展話語權的思辯
為了開發社子島,社子島被形容為發展落後、生活環境不佳、違章建築、工廠林立的地方,徹底改造是所有人的期盼。這些被認為社子島非改造不可的理由,卻是1960年代基隆河改道、防洪計畫「棄守」社子島、實施限建的結果。換句話說,是公共政策造成今日社子島生活環境與公共服務機能不彰的處境。
社子島讓我們思考,在城市進步的大旗下,城市的發展究竟是為誰?誰擁有這塊土地的發展話語權?誰才是在這塊土地打算世代定居、生活、發展的主人?如果生活在此的居民擁有這塊土地的發展權,規劃主體又應該如何設定?在社子島開發案的討論上,關於城市的發展權及居住權,理應還有更多可以重新審視的空間。
如今,台北都會在不動產開發商翻天覆地的攪拌下,若除去這些歷史脈絡、城市規劃原則性的問題,「邁向現代化、生態科技」做為大規模開發社子島的託辭,恐怕也無法平復社子島人的憤慨與憂鬱。畢竟1960年代,社子島人已經為了台北防洪安全被犧牲過一次,為何今日城市的發展,還要讓他們犧牲第二次?
社子島的抵抗是一種文化上的抵抗
文化論述還有另一個面向:它具有分析的力量,可以超越陳腔濫調,可以戳破官方赤裸裸的謊言,可以質疑權威,可以尋找替代方案。這些全都是文化抵抗的軍火庫的一部份。——薩依德《文化與抵抗》
後殖民大家薩伊德(Edward Said)說過,「凡是政治認同受到威脅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種抵抗滅絕和被抹拭的方法。」讓受壓迫者說出不同於主流觀點的文化論述,就是一種文化認同的抵抗行動。
開發社子島的言論裡面,以一種似是而非的所謂「悲情」言論,不斷強化社子島的陳舊破敗、居住者的生活都很辛苦,卻越顯得開發者不了解這塊土地的人與生活型態。一方面稱生活環境很糟糕,要讓大家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又說要把社子島開發得光鮮亮麗,而開發手段卻是要所有人搬走。
這使我想起殖民者的一貫手法:當殖民者要建立掠奪被殖民者的正當性時,通常會先從文化上貶低被殖民者,再以開發、發展為名進行文化改造,藉由賦予改變現狀的合法性獲得,達到經濟掠奪的目標。
開發者不能了解的是,經過半世紀的隔斷與囚錮,社子島已經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在地認同,他們有自己的聚落生活與共同情感,這些記憶都使得社子島聚合成一個獨特的有機共同體,一個在台北實屬罕見的身分認同與故鄉情感。
誰才是社子島的主人?
當社子島的在地青年帶我實際走入社子島的時候,我對於這塊土地產生由衷的尊敬。由於限建政策,至今社子島的街景彷彿仍塵封在1960年代的舊台北。或許是習慣了作為台北都會的另類「庄腳所在」,不若都會便利的生活型態,也形成社子島獨特的人文精神與河口人的自我認同。
社子島早已從漢人拓墾時期發展百年以上,他們還記得自己的祖上來自周邊蘆洲、五股八里。淡水河系作為大台北的母親河,連結起所有人的共同命運,庄頭意識與土地公信仰在此落地深根,這裡保有台北少見的鄉土認同與在地知識,屬於一個被遺忘的台北。
社子島青年人也逐漸聚集採取行動,他們在市府的環評會議上無畏於開發派的威脅咆哮,勇敢站出來表達心聲。他們不會坐等社子島的未來交給他人決定,他們開始策劃一連串行動,包括帶領公眾實地感受社子島的魅力。
社子島青年開始建構對島的人文生態認識與歷史溯源,對他們來說,祖譜不只是歷史,生活在這塊島之上的人才是主人。
※ 社子島青年將於2月19日(週二)舉辦元宵「夜弄土地公」走讀活動,詳情請參FB活動頁面。
- 立法委員何志偉在市議員任期內曾試算,一戶被徵收戶若取得三百萬元補償金,按照士北科技園區洲美徵收案的安置住宅仍須負擔七百萬貸款,對高齡與弱勢住戶而言,仍是沉重負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