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扭轉大眾對軍校生的刻板印象,中正預校演辯社就不該廢社
今年,中正預校演辯社再度面臨倒社危機,不僅僅是演辯社,由於升學制度的改變,近年來中正預校的社團活動大幅萎縮,學校對於社團經營也轉趨消極保守。
在民國103年以前,中正預校學生的升學管道與一般高中生無異,無論是報考三軍官校、國防醫學院或國防大學,都必須經過「學校推薦」及「個人申請」兩種管道。主要差異是「學校推薦」有詳細的書面審查,包括在學成績、推薦函、社團參與與競賽成果等,而「個人申請」主要就是以學測成績定勝負,兩者各有限額,亦可同時參加。所以,為了追求報名成功機率的最大化,學生們除了研讀學科之外,都會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學校為了升學需要,也很支持校內社團的發展。
但是,在民國103年,我國軍事校院正期班的入學方式改變了,增加了專為中正預校學生量身打造的「登記入學」,與「個人申請」一樣,也是靠學測定勝負。中正預校畢業生不得選擇「學校推薦」,僅能選擇「登記入學」或「個人申請」,也就是說,自此就讀中正預校若想要繼續升學軍事校院,擁有優秀的學科成績是唯一機會。因此,103年以後,中正預校校方對待學生社團活動的態度轉為消極保守,其來有自。
到這裡,我想要先問一個問題,我們對於我國軍事校院學生的印象是甚麼呢?
在我讀高中大學的時候,唸軍校總是最最不得已的選擇,通常是家境清寒或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會考慮去唸軍校,也常見到父母用「你再不好好唸書就送你去唸軍校」作為恫嚇子女的手段。這一方面是因為台灣從二戰結束後,軍人在社會中的形象與地位日益衰落,成為職場上乏人問津的職業選擇;二方面,一般民眾對軍校生活太不了解,無論是來自義務役的經驗,或是電視、電影的描寫(如《報告班長》系列),甚至是國軍自己歷年來發布的招生影片,內容大多著重在戰技裝備的展示與基層軍旅生活,人們便很自然地以為在軍校裡的生活也只是不斷的體能與軍事訓練而已。
有了這樣的刻板印象,一般大專院校學生便瞧不起軍事院校學生,認為他們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考不到大學才唸軍校,軍校學歷在民間企業也不被認可,軍人退伍後因此找不到好工作,年輕人就更不願意唸軍校,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也導致無論志願役薪水加多少,募兵制也永遠募不滿的現狀。
但是事實上,軍校生活並不是永無止境的體能與軍事訓練,以一般高中畢業生可報考的國防大學基礎學院中,政治作戰學院應用藝術學系的課表為例,一整週課程中除了週五的四小時「軍人特質」與「軍人術科」之外,其他課程都與一般藝術相關科系相類。即使是性質更指向軍職的陸軍官校,以物理學系課表為例,也不過就是一週有四天,每天各兩小時的體能訓練與基本教練。
尤其是本文所指的中正預校,整週課表除了五十分鐘的「戰爭與危機的啟示」之外,完全看不出與一般普通高中有甚麼差別。
因此,從本質上來看,軍校生與一般大專或高中生在教育方向上不應有差別待遇,同樣應該鼓勵多元性的思考與完整人格養成。畢竟學校是以學習為目的,與真正進入軍旅生活,以軍人做為職業有明顯差別,甚至,即使以軍人做為職業,也不是所有的軍職都必須如基層單位般強調服從與紀律。
但是幾十年來,軍事校院對於社團活動卻常常有著非軍校生不會面臨到的限制。
我在辯論選手時期,大約是1996年前後,當時有相當多軍事校院參與辯論比賽,政治作戰學校、國防管理學院、陸軍官校、空軍官校,以及中正預校都是國內高中與大專辯論賽的常客,雖然不能說是常勝軍,但得獎凱歸的次數也不算少。陸軍官校在第一屆全國大專盃辯論比賽就得到季軍與兩個大會最佳辯士;中正預校光是在2006-2010的五年間就拿下了12個大小不等的獎盃。軍事校院在辯論比賽上的表現不但令所有參與辯論的選手與評審們驚艷,也大大的破除了軍校生體能發達、不擅思考的刻板印象。
但在此過程中,卻發生不只一次由於軍校生抽到的辯題持方與政府政策立場相左,而必須棄賽的狀況。我曾經親眼見到政治作戰學校(現今的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的辯士,由於尋求不到願意跟他們換持方的隊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來到會本部哭著道歉,說他們被規定必須要棄賽時的景象。
辯論活動作為思維訓練的一種,正是培養軍事院校學生擺脫重體能、輕思考負面形象的利器。陸軍官校截至今年為止,十一名錄取美國西點軍校的學生中,就有三人在中正預校求學時期為演辯社成員。已經舉辦十數屆的中正盃辯論比賽,也正是讓非軍校高中生了解軍校生活的良好場合,筆者就是藉由擔任中正盃辯論比賽評審的機會,才對中正預校的授課內容有了初步的正確認識。
如果我們期待扭轉大眾對軍校生的刻板印象,就更應該養成軍校生獨立、多元思考的人格,在募兵制遲遲無法順利推行的當下,中正預校演辯社瀕臨廢社,誠是令人擔憂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