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關上階級流動的大門 | 吳曉樂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教改,關上階級流動的大門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會考結束了,考生的折磨卻正要開始。

這些日子以來,各色喧囂紛紛浮上檯面。倘若我們承認,對於教育制度,社會上存有一百種利益光譜的座標,那麼我們也必須接受,對於教改的成敗,就有一千種、甚至一萬種詮釋的可能。不過,在我們爭辯教改的良窳時,筆者比較好奇一件事:「時至今日,我們還願意相信『教育作為一種階級流動的終南捷徑』這種說法嗎?」

全國家長聯盟團體於6月12日的記者會上呼籲:「別讓5%的菁英家長綁架所有孩子。」,就全家盟的立場認為,眼前教改的決策方向,已被基北區少數的菁英家長「牽著鼻子走」。風傳媒亦於6月16日刊出夏珍所著之《讓孩子崩潰的是分數?比序?還是媽》,文中,也點出了類似的觀察:「從教育還看得出台灣的南北差距。一場會考下來,抗議的都是北台灣的家長,中南部沒聽什麼雜音。搞半天,把作文成績拉到比序成績之前的就是北北基,不是全國會考嗎?」

遙想當年,為了減輕學生應考的負擔,免試入學的想法應運而生,關於這四個字,教育部的解釋是:「免試入學意即不必參加高中職或五專的入學考試(指特色招生)就有學校讀。學生只要登記想念的高中職或五專,報名人數少於學校招生人數,全額錄取」,看到全額錄取四個字,許多家長心頭一驚,以為好不容易,得以還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童年。

然而魔鬼往往藏在但書裡,免試入學的但書就是:「但報名人數高於學校招生人數,則須與其他競爭者進行超額比序」。這才是重點,免試二字不過是個幌子,全國15個招生區,老牌的明星學校絕對符合「報名人數高於學校招生人數」的標準,超額比序才是學子真正的戰場。

根據教育部《12年國教Q&A》,上頭載明免試超額比序參考項目,共計八大項,分別是:「學生志願序、就近入學、扶助弱勢、學生畢(結)業資格、均衡學習、適性輔導、多元學習表現、國中教育會考表現。」其中「多元學習表現」一欄,又再細分為:「日常生活表現、健康體適能、服務學習、幹部、社團、競賽成績與技職證照或資格檢定。」

以一級戰區北北基為例,十四細項中,僅採計5項。分數如下:第一比序為「多元學習表現、志願序以及會考成績加總的總分」,第一比序同分,進入第二比序的比較:「獎懲記錄、均衡學習(健體、藝文、綜合三領域五學期平均成績及格者,符合1個領域5 分,上限15 分)以及服務學習(每學期服務滿6小時有3分,上限 9 分)」,若再次同分,進入最後一個比序,即會考成績。

這些細項告訴我們什麼訊息?12年國教,你若要脫穎而出,小孩必須面面俱到,家長亦必須步步驚心、不得鬆懈,時刻關注小孩子的獎懲記錄,為了均衡學習而排入體育、美術的規劃。又,自從服務學習計入比序項目後,家長漏夜排隊為孩子爭取志工名額的新聞,亦不再罕見。

其中又有什麼訊息是我們可能忽略的?首先,家長通常存有幾種心態,一是希望子女得以進入傳統老牌明星學校,希望子女「望子成龍」的傳統心態,另一種是希望子女「舒適學習、快樂成長」的心態,當然,大部份的家長游走於兩種想法之中,既矛盾且不安。中產階級和工農階級的子女,都可能存有這些心態,問題在於,工農階級的議價能力不比中產階級。

試想,一位學生,若父母,必須忍耐很長的工時,甚至必須加班來支付生活基本開銷。他們可有這份能耐,去參加一場場的說明會?可有這份餘裕,找老師問個仔細?或給自己抽出一段空閒,甚至請個半天假,只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個志工名額?他們可有多餘的預算,去給孩子排入均衡學習的藝術、體育課程?假使,以上的條件他們均不符合,他們唯一的方案似乎僅剩下,坐在電腦桌前,把《12年國教Q&A》的43個問題給細細讀過一回,這看起來已經是成本最小的理解管道了。

日前,筆者的國中老師M在臉書上大吐苦水:「5月9日,是超額比序積分採計截止的最後一日,採計項目中有『無記過紀錄』一項,一整個禮拜,學生的銷過單如雪片般飛來,為了提高學生在超額比序制度中的競爭力,也為了滿足學生或家長的期待,『確有改善,准予銷過』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在銷過單上簽自己的名字,不斷催眠自己:『我是在幫他……』,然而,學生的行為真的改了嗎?這就是教育的本質嗎?

我們要的是如此廉價的「幡然悔悟」嗎?在家長的人情壓力下,在背負着孩子未來競爭力的輿論之下,多少老師不得不在銷過單上簽下自己的名字,縱然他們心中並不認為學生「確有改善」。我也想問一個問題,是否存在一種家長,工作得很遲,下班後,他們累得無法再動身前往學校,找老師詢問銷過的事宜,然而他們也是關心自己孩子的未來的。

天底下少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然而超額比序的計算方式,讓父母的愛建立在「餘裕」上,這份餘裕卻又來自「經濟條件穩定」的支撐上。筆者目前在補習班兼職,會考結束後,一位學生捏著成績單,囁嚅地問我:「老師,可不可以教我填志願?因為我父母都搞不懂……。」我低頭想了一下,那位學生,父母共同經營一間麵攤,十一點上工,晚上九點才打烊。週休一日。超額比序的計算,學校老師都不一定摸透了,這對父母搞不懂,實在情有可原。

我花了一個小時,向那位學生簡單介紹了一下會考的流程,她最終點了點頭,心底已經有了一些想法。我問那個孩子:「妳覺得教改制度,是把妳做賭徒嗎?你們必須猜忌別人怎麼排序、自己要怎麼排風險最小,贏面最大。」那個孩子想了一下,皺眉,苦着一張臉告訴我:「我覺得大人把我當神,我得無所不知,因為我的父母也一直在問我……。」

我冷不防想起教改的初衷:「多元適性,快樂學習」。

103年,會考的作文題目是:「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我猜,孩子們也很想問,面對教改的未來,檯面上的決策者又該具備怎樣的能力?

一個制度,縱然不能滿足所有人,至少得呼應部分人的需求。目前看來,很遺憾地,12年國教不僅澆熄了中產階級的期望,也讓勞工階級的家長無所適從,後者卻嚴重缺乏為自己發聲的資本,應該具有普遍性的義務教育,最終成了少數家長的發聲園地。

回到原本的題目。今天,我們還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終南捷徑嗎?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