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過度保護而更加脆弱的台灣 | 李柏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因過度保護而更加脆弱的台灣

圖/中新社
圖/中新社

有人說台灣是個寶島,我說台灣是個媽寶島,處處都希望有政府的保護。的確,政府在特定的情況下,需要以公權力施行保護,需要以行政預算提供社會福利。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政府該做的不是保護或補助,而是在市場失能後,透過制度想辦法恢復市場的順利運作。

▎越保護資方,產業就越退化

勞工的基本工資一直無法調整到突破22K,這導致了大多數的基層員工,薪資都只能拿到22K左右,原本金融海嘯一個搶救經濟的補助政策,卻意外的造成了往後多年台灣薪資的錨定效應。

事實上,勞工團體根據全國最低生活支出、就業撫養比等原本保障基本薪資的立法精神,假設依照數據計算出來的基本工資,早就應該調整到26K左右了。但是為什麼一直無法如勞工團體的訴求,調整到這個數字?其實是因為政府總是保護資方,任由資方以活不下去、要出走的說詞壓低基本工資。

而到頭來,結果就是一堆應該關門歇業的公司苟延殘喘,他們真的付不起更高的薪水,但是他們卻也一直讓台灣的薪資無法成長。台灣的政府保護了承擔不起合理薪資的企業,受害的是勞工只能拿著連最低生活支出都不到的收入過生活,而無法忍受低薪的勞工最終只能選擇出走,尤其是那些能力好的。

所以調高基本工資真的就能淘汰那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嗎?或許只能淘汰一部分,但基本工資的保障永遠都只是最差的作法。其實如果能給勞方與資方對等的薪資談判條件,那麼基本工資的保障也就可有可無了。但是,如果所有上台的政客都偏向財團,不肯透過法制給勞資雙方對等的地位,那麼要薪資上漲無異是緣木求魚。

我從頭到尾沒有要政府保護勞工,因為那只是反過來讓企業被勞工壓迫,同時也因為過度保護而造成勞工的不思上進而已。政府應該做的,從來不應該是保護其中一方,而是應該在雙方出現不對等的時候,透過制度維持雙方的均衡,然後市場機制自然就會運作良好。換句話說,現在台灣的薪資並不是市場機制所產生的結果,政府的角色是在市場失能的情況下幫市場恢復運作,而不是反而讓市場變得更偏斜、更畸形,到最後這個市場就死了,不是企業出走,就是勞工出走。

▎產業老是想用全民資產貶值提昇自己的營收

有一個相當傳統的說法:台灣以外銷產業為主,匯率的貶值有利於出口業者的競爭力。短期來說的確是如此,長期來說這反而是錯的。當出口業者只靠匯率的貶值才能有競爭力,代表的是這些業者本身已經沒有其他的競爭力了。而更長遠來說,當這些業者在國際上有不相上下的競爭者,那麼就代表這個產業的獲利相當有限,既不是少數壟斷的局面,也沒有任何定價權。以這樣的產業為主,其實護城河相當窄,只要對方的規模更大、對方擁有政策補貼或對方技術大躍進,馬上就被消滅了。

在一個理想的情況下,一個市場隨著產業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進來,這些投資會造成該市場的貨幣供不應求而升值,但是貨幣的升值會造成這個市場的出口產業優勢逐漸下滑,這是一個警訊也是一個機會,讓產業能走向另一個階段。

但是如果這個市場被過度干預,本該升值的貨幣卻因為優勢的下滑而被政策性強迫貶值,外來投資會停滯或消失,因為投入的資金價值面臨損失,而該市場的產業也沒有機會透過危機所帶來的重整機會而順利升級與轉型。愛之反而害之,許多財團口口聲聲說自由市場,但是卻只願意享受自由市場所帶來的機會與利益,當必須面對自由市場的挑戰與挫折的時候,卻又呼天搶地希望政府多給點補貼、希望央行讓貨幣貶值。

貨幣的貶值,是對出口產業的不公平,是對外來投資的強力嚇阻,更是用全民資產的減損來成就某些早已失去競爭力的企業與財團那短期稍微好轉的營收表現。甚至,央行的貨幣穩定政策,其實也讓台灣的企業失去做匯率避險的自覺,即使台灣大多數企業都做國際貿易,但是台灣卻沒有扶植出相同比例的國際金融人才,甚至連銀行都能拿TRF來做不當銷售,先不談銀行本身的行為,企業買TRF卻不知道其風險,不就顯示了他們金融專業的不足嗎?而這恰好就是過度保護的印證。

▎股市一堆保護措施,結果成了扶不起的市場

最後,回到股市。最近股市大跌,各種舉世罕見的救市奇招又出現了。國安基金,不是維持國家的安定,而是擾亂市場的秩序。禁止放空,不是防止有人惡意加劇市場下跌,而是讓有避險需求的投資人失去工具,而市場沒有因此停止下跌,反而讓沒有辦法避險的投資人只好賣掉持股。

最近,金管會更是動作頻頻,法人只要賣超,就打電話關切,成了市場上最主要的秩序破壞者,市場情況不好,投資人贖回基金,投信怎麼可能不賣超?而不能賣又怎麼有成交呢?到頭來造成台股市場流動性出問題、交易量大減的始作俑者,難道不是主管機關的各種護盤作為嗎?

當然,主管機關這些作為必然有相當的民意支持,雖然說不是大多數民意,畢竟不會有人希望自己的退休金被拿來當護盤武器,但股民支持甚至透過媒體要求政府的護盤其實是存在的。不過,這種有求必應,其實只是造成越來越誇張的舉動,從指數跌破八千點就喊著要護盤就可以發現,股民的風險承受力越來越低,而主管機關被要求護盤的頻率卻越來越高。

倘若發生什麼嚴重的市場失序,維持市場運作的作為是必須的,但是現在的護盤卻是來自於差勁的投資人不願承擔損失,畢竟在股價高的時候還買股票,算什麼好投資人呢?而護盤的結果就是讓原本該回歸合理價格的股票跌不下去,那些真正懂得判斷價值的投資人卻也因此沒有機會進場。

當台灣成了一個破壞市場秩序最努力的其實是政府本身,劣幣逐良幣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留下來的投資人都是那些追高殺低,跌個幾個百分點就想跳樓草莓投資人,跌個一成就要政府砸全民退休金護盤。老實說,越護這個市場,就越不能待了,因為你看到的不是市場應有的價格,而是某些人幻想出來的價格。

▎不媽寶,從自己做起

會有這樣的媽寶島,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每一個島上的人民。如果勞工勇於透過選票表達自己想要與資方平起平坐的想法,如果人民真的有去瞭解政策性的匯率操控可能帶給自己什麼後果,如果投資人真的理解投資有賺有賠,市場轉壞不見得只是損失也可能是機會,能夠讓政府扮演一個市場失能時才介入恢復秩序的角色,而不是成為加劇市場失能的加害者,那麼我們才有機會比以前更進步一點。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