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識劇」不賣錢,還是我們拍不出能賣錢的「知識劇」?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是「知識劇」不賣錢,還是我們拍不出能賣錢的「知識劇」?

《麻醉風暴》劇照。 圖/公視提供
《麻醉風暴》劇照。 圖/公視提供

最近公共電視播出的《麻醉風暴》引發熱議,精緻的說故事方式喚得許多人的共鳴。有人會用「職人劇」的風潮來形容這陣子幾部與某些特定職業發生關連的電視劇,但是我不認為這是關鍵,因為這些戲劇如果成功,理應是為「知識」講了一個吸引人的故事,而不在於掛勾了什麼樣的職業。否則《娘家》裡面的豬腳師傅、《愛上兩個我》裡面的廣告設計師、《沒有名字的甜點店》裡面的甜點師傅,不也都是一種職人,但是為何沒有引發同等的好評呢?

我傾向用「知識劇」這個名稱來定位這類像《麻醉風暴》,或是國外例如《新世紀福爾摩斯》(英)、《宅男行不行》(美)、《破案天才伽利略》(日)、《急診男女》(韓)等叫好又叫座的戲劇。他們的共通點並不是僅僅在表面上選用了哪一項職業作為題材,而是除了編織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之外,更將知識巧妙地融合在許多戲劇的環節,看完之後除了感覺有被娛樂到之外,竟然還會有一種無可言喻的精神飽足感。

這樣的東西在台灣社會真的不會被觀眾買單嗎?我從一些第一線影視人員的訪談中發現,我們影劇圈一直以來總是先預設觀眾是愚蠢的、懶惰的、不思考的,只想在工作疲累之餘癱軟在沙發上按按遙控器了事。所以一般來說,傳統影視工作者不太能相信「知識可以賣錢」這檔事,所以只是盡可能地生產一些弱智化的產品來填塞大家的垃圾時間,換得自己的苟延殘喘。如果被質疑為何如此膚淺,多數歸因大環境不佳、資金不夠、餬口困難,很少檢討(或承認)是因為自己無法說出一個既充實又有賣點的故事。

在台灣日漸空虛及貧乏的社會氛圍中,「知識劇」是沒道理不賣錢的,因為「知識」可以提供一種精神上的富足感。你可以想像再絢麗的跨年晚會都掩不住離開現場後的濃濃空虛,事業上再多的進帳也餵養不起被淘空的靈魂,沒有人希望自己是行屍走肉,所以不應該小看這樣的需求,否則不會有這麼多疲憊的上班族回家後還在網路上追逐最新的英美、日韓劇。

不過前面講的都是以「知識劇拍得好」作為前提,如果大家明眼的話都可以發現,在這一波所謂「職人劇」的風潮中,並不是所有被點名的戲劇都有像《麻醉風暴》一般的好品質與好口碑。所以不要懷疑「知識劇」在台灣會不會有市場,該問的是影視工作者有沒有和《麻醉風暴》劇組有同樣挑選優質劇本的好品味?同樣地在意專業知識的每個細節?同樣地選擇用功與具備內涵的演員?

如果我們的影視工作者仍然認為,一般民眾只想看那些C咖來賓排排坐協力打嘴砲的談話性節目,或是男女主角一不小心跌坐在地上然後嘴巴就會親在一起的偶像劇,或是把參賽者當廉價勞工不斷回收再利用的歌唱選秀節目……。姑且幫觀眾問一句:總不能因為你店裡只賣大便,就斷言我們都只喜歡吃屎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