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台灣第一神醫李有志嗎?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你認識台灣第一神醫李有志嗎?

民視本土劇《春花望露》。 圖/取自民視戲劇頻道
民視本土劇《春花望露》。 圖/取自民視戲劇頻道

基於某些研究的需要及個人癖好,鄉土劇一直是我必須關注的課題。日前有一則新聞是,民視《春花望露》裡面的名醫李有志,竟然展現出了一個神技,就是可以從病人的「腹部斷層掃描圖」診斷出病人的「顱內出血」,此舉也轟動了醫界,幾位醫生前後轉載了這一則新聞,網友也狂轟台灣的本土劇果然無極限。

如果有追劇的人就知道,這位李有志醫師在劇中原本就醫術高強,仔細觀察他一路以來的行醫過程,就會發現這樣的編劇是有所本,並不是單純弄錯道具。因為李有志醫師在《春花望露》中所動過的手術洋洋灑灑,包括陳俊男院長的中風手術、腦腫瘤手術,無名議長的心臟繞道手術,女友萱萱腳部手術及後續復健、車禍腎臟破裂手術,黑道文哥腰部穿刺傷手術,黑道兄弟被捅的各種外傷手術,前妻陳麗芬的心臟繞道手術及心臟移植手術,兒子耀宗的急性黃疸診斷與膽囊手術(他後來還捐肝給自己的兒子)。最厲害的是其中一集,李醫師被壞人刺傷肚子,他露了一手「自己打麻藥,然後自己縫肚子」的驚人絕技(不過在醫療史上確實有過醫生自行麻醉割盲腸的案例)。

如果細數李醫師的醫術,他的專長從頭到腳,橫跨了腦神經外科、心臟外科、血液腫瘤科、整形科、移植外科、肝膽胃腸科、小兒科、復健科,甚至麻醉科。這樣神通廣大的醫生,如果能從腹部斷層掃描來看出顱內出血,應該算是剛好而已吧?

台劇《麻醉風暴》電影劇照。 圖/公視提供
台劇《麻醉風暴》電影劇照。 圖/公視提供

過去台灣醫療相關戲劇的製作十分稀少,直到前年的《麻醉風暴》才又讓久違的醫療劇重回台灣電視螢光幕,也不知是不是因為麻劇的叫好叫座,讓鄉土劇也難得地以醫療場景作為部分主軸。鄉土劇因為貼近庶民生活,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有次聽聞一位健康傳播研究者的經驗分享,他就提到自己的媽媽每次都是看完鄉土劇裡面的提醒後才去施打流感疫苗的,宣傳效果比衛福部的各種宣導短片都要厲害很多。可見即使是鄉土劇,它都有一定程度的啟蒙及教育效果(或者是反啟蒙及反教育的效果),所以拍得好或壞,對於社會都有間接性的影響。

以2014年美國《尼克醫院》(The Knick)這部影集為例,它重現了20世紀初當時各種醫療措施的場景。在第一季第一集的開始,短短五分鐘關於「前置胎盤」孕婦的剖腹生產過程描述,透過麻醉、抽血、輸血、剖腹、接生等各種逼真與考究的影像展現,除了足以震撼人心之外,更可以讓觀眾瞭解在一百年前左右的醫療場面竟是如此光景,進而體會醫學的演進過程及有限性。同樣與婦產科有關,2016年的日劇《產科醫鴻鳥》也做了很好的示範,在精簡的十集裡面,以醫院婦產科作為戲劇場景來回應日本高齡化社會下的種種衝擊,透過例如未婚媽媽生產、高齡懷孕、不孕症、胎兒缺陷、急救倫理等案例,反思包括照護支持系統、醫療人力分配、鼓勵生育措施等議題。而且重點是,在觀看的過程中並不會覺得是在「學習」這些嚴肅的問題,因為在引人入勝的劇情鋪陳之下,觀眾是不知不覺地瞭解了這些事,就像我們從生活經驗中習得道理一樣。

▲《尼克醫院》透過麻醉、抽血、輸血、剖腹、接生等各種逼真與考究的影像展現,讓觀眾瞭解在一百年前左右的醫療場面。

相對而言,台灣戲劇中對於醫療從業人員形象的描繪,多數是蒼白且過度簡化的,例如最常出現的場景就是醫生從手術房走出來,然後對著病患家屬宣告手術成功或失敗,接著就是家屬欣喜若狂或是哭成一團。這些描述的方式充滿了各種刻板印象,既不能回應真實的世界,也無助於社會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想像。

不諱言,我覺得台灣的鄉土劇好療癒,因為裡面的人好壞都寫在臉上,只要是「壞人」戰鬥力都超高,百毒不侵,只要是「好人」都迂腐到不行,然後弱到像缺乏基本常識,這種邏輯簡單的安排很容易在觀看的過程中得到解放的快感。就好像即便你很注重健康,天天五蔬果,偶而也會想要放縱自己吃一下垃圾食物。這樣的感覺其實很符合目前社會中普遍瀰漫著「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天天來點負能量」的這種論調,因為生活真的太密集、太苦悶。

只是這種逃避思考也能苟延殘喘的好事,往往在我們親臨第一線的醫療現場或是面對真實人生場景時就會自然破功,因為真實世界裡面很難簡單,而真實的醫院裡面也沒有神醫李有志。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