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天恆/與其考國文,不如考洪蘭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賴天恆/與其考國文,不如考洪蘭

photo credit:Ginny(CC BY-SA 2.0)
photo credit:Ginny(CC BY-SA 2.0)

國文教育的擁護者洪蘭教授日前投書〈當醫學系輕忽國文〉一文,表達她對當前教育政策的擔憂。洪教授「看到明年全台十一所大學醫學系中有十所指考國文不計分」之後,「大大地吃了一驚」。她擔心重要性無可取代的溝通與思考能力,會因為醫學系停止採計國文而葬送。我相信我與洪教授的共識絕對比歧見多:洪教授重視溝通與思考的能力,我完全贊同。我們的歧見頂多是手段上的:洪教授認為國文這個學科、考科有益於提升這些能力,我則不這麼認為。

溝通與思考能力很重要,這兩項能力正好也是哲學系注重的能力。然而,身為一個哲學生,我認為,若要培養溝通與思考能力,跟現行的國文課本相比,其實洪蘭教授的這篇文章,是更好的教材。

哲學系如何訓練思辨

在哲學系,我們常要求學生對特定議題選邊站,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判斷。用前陣子某些醫學系決定停止採計指考國文的例子來說,一個可能的分析寫作題目就是「請問你是否贊成醫學系停止採計指考國文?」。若採取「反對」立場,學生就得要提出理由反駁醫學系的說法;若採取「贊成」的立場,學生就得要盡量設想持反對立場的人能有哪些最合理的說法,並逐一反駁。我曾在別的地方做過這件事情:猜測反對者會有哪些理由,再嘗試加以反駁。

當然,在這種分析寫作的訓練裡,若同時擁有正反雙方說法,那就更好了。在同樣的議題上,洪教授就明顯持有反對的立場。對此一個可能的寫作題目是「洪蘭教授反對停止採計國文的理由是什麼?你是否贊同?」

議題是什麼?洪蘭教授的主張是什麼?

針對這樣的題目,文章或許可以這樣開頭:

因應指考採計科目上限調降為五科,國內眾多醫學系停止採計指考國文。洪蘭教授極力反對這個決定,而我「贊同」/「反對」洪教授的立場。

當然要記得,洪教授絕對不會只有立場;她一定會有相當的理由支持自己的主張。一篇好的議論文章,必須要能合理地重述她的論點。至少針對洪教授的那篇文章,可以寫的東西可能有:

  • 洪教授認為溝通與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 洪教授認為讀國文有益於提升溝通與思考能力。
  • 洪教授認為不考國文,學生就不會讀國文。

要先設定好討論的對象是什麼,才能夠進行有效的討論。

你的看法是什麼?

接下來,你必須告訴讀者他為什麼應該接受你的立場。假設你反對洪教授,你做以下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

  1. 洪教授認為溝通與思考能力很重要,但我不贊同,因為……
  2. 洪教授認為讀國文有益於提升這些能力,但我不贊同,因為……
  3. 洪教授認為不考國文,學生就不讀國文,但我不贊同,因為……

我自己的直覺是第一條路比較難走,因為事實上你很可能贊成洪教授這方面的主張:溝通與思考能力真的很重要。但是要記得:即使贊同洪教授部分的主張,也不代表你贊成她所有的主張。你可以在其它的地方反駁她的論點。例如說,你可能會如此著手:

洪教授認為溝通與思考能力很重要。這部分我完全贊同。但是我並不認為接受這個理由,就得接受她「國文非採計不可」的結論,因為……

這邊你可能會思考要反駁(2)或(3),還是兩者都反對。如果你想要反駁(3),一種常見策略是舉反例:

洪教授認為不考國文,學生就不讀國文,但我不贊同:許多優秀的作品,舉例來說金庸小說、九把刀,都沒有成為國文考試的內容,但是很多人都會自己主動去念這些作品。紅樓夢雖然有考,但是許多人不只讀紅樓夢有考試的那個劉姥姥故事;許多人願意自己花時間把整本看完。就此而言,「會考」並不是「會讀」的必要條件。洪教授認為「不考就不讀」是錯誤的。

在此之外,你也可能會想要論述不但「不考就不讀」是錯誤的,「考了更不會讀」:

事實上,把文學作品當成考試內容,不但不會鼓勵學生閱讀,反而會形成閱讀上的障礙。曾有研究儒家的學者反對必修儒家經典,而他的說法正好就是「我國讓儒家經典進入義務教育唯一的成果,就是讓痛恨孔子的年齡下降到15歲」。再有道理的理論,再美的文學作品,一旦與升學考試這種跟自身利益相關的事情扯上關連,往往只會讓人想要儘速處理掉,然後徹底擺脫。

寫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3)討論得差不多了,那不然再看看(2)好了。你可能也會思考:為什麼要先討論(3)再討論(2),一個可能解釋是(3)比較容易反駁,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則是針對(2)的反駁,可以引出更重要的洞察,而有時候把重點放在後面會讓讀者更開心。

洪教授認為國文做為一個學科、考科,有益於提升溝通與思考能力。這在理想上或許是真的,但是現存的這個學科、考科,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接著你就得找一些理由來支持這個主張。舉例來說你可能會想到國文實際上的課本與上課內容是怎樣,拘泥於「句讀」的成分恐怕多過溝通與思考。你也可能會去翻翻這幾年的指考國文題目,比方說100-103年國文考科的第一題長這樣:

  • 100年

    1.下列「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甲、三審定「讞」/望之「儼」然 乙、率爾操「觚」/酒「酤」於市

    丙、羽扇「綸」巾/為國「掄」才 丁、兄弟「鬩」牆/「翕」然從風

    戊、「巽」與之言/鐘鼓「饌」玉

    (A)甲乙   (B)乙丁   (C)甲乙丁   (D)甲丙戊

  • 101年

    1. 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令人發「噱」/「遽」然而逝 (B)同心「戮」力/「蓼」菜成行

    (C)寒「蛩」鳴秋/「煢」居荒野 (D)「瓠」巴鼓瑟/簞「瓢」屢空

  • 102年

    1.下列各組「 」內的字音,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若「垤」若穴/「喋」血山河

    (B)交「戟」之衛士/王俱與「稽」首

    (C)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

    (D)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侶魚蝦而友「麋」鹿

  • 103年

    1. 同一詞語在古今不同的語境中,有時意義會改變。下列各組「」內的詞語,意義沒有改變的選項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他們母子二人,天天寡言少笑,相對「煢煢」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群小人的「卑鄙」行徑,令人不齒

    (C)古今「風流」,宋有子瞻,唐有太白,晉有東山,本無幾也/他只管「風流」快活,處處留情

    (D)(劉)松為人作碑銘,以示思道。思道讀之,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閉戶讀書/慈善團體運送救援物資到災區,讓災民「感激」萬分

  • 當然,你也可能會思考這樣會不會引用太多,不如改成

    回顧這幾年的指考國文,內容基本上就是這種東西:「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他們母子二人,天天寡言少笑,相對『煢煢』」意義是否相同(103年);「若『垤』若穴/『喋』血山河」讀音是否相同(102年);「令人發『噱』/『遽』然而逝」讀音是否相同(101年)。

    接著你就可以開始質疑這樣的考科,到底跟溝通與思考能力有什麼關係:

    細看近年的國文指考題目,極度重視冷門國學知識。這些冷門國學知識或許就其自身有研究的價值,但是一個人一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用的次數搞不好五根手指頭數得出來。我們實在是沒理由相信這種一輩子用不到幾次的東西,跟溝通能力有什麼關連。我們更沒有理由相信,一題都答不出來的人,思考上會有什麼障礙。支持國文的人常常說學生錯別字一堆很難閱讀,但一方面有錯字真的不影響閱讀,另一方面考這些「瓠瓢」到底跟大學生寫作常犯的錯誤「的得」「在再」有什麼關連?

    或許到這邊你就覺得差不多可以進入結論,但你也可能會想要多說一點,比方說如果有辦法進一步談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會很好:

    事實上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國文做為一個學科、考科,可以有怎樣的改變,讓學生真的能夠因為這個學科、考科,而具有更好的溝通與思考能力。舉例來說,如果錯別字的部分別再只針對冷門單字,把題目設計成一小段白話文,要考生檢查到底有沒有錯別字,到底有哪些錯別字等,這樣的訓練比起傳統的考試更能達到「減少錯別字」的目的。至於思考能力的話,或許可以調整作文教學的方向,不只強調抒情文,更增加論證與分析寫作式的論說文。

    而在正式進入結論之前,你可能會多加幾句話,比方說:

    假設我在追一個人,但是對方覺得我太胖沒肌肉沒吸引力。基本上我不會告訴她說「理想上我的身材很好」。這樣只會被當成白癡。如果我真的有心,我會先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才有進一步的動作。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同樣地,如今大家看不出來現存的國文做為一個學科,對基本能力的幫助在哪裡;醫學系的招生委員會看不出來以國文篩選學生,哪裡有益於篩選出適合從醫的學生。如果真的重視國文,就先去改革。別拿「理想上國文有多好」來為「現實上不怎麼好」的國文辯護。不檢討教育,只一直強調國文的價值,只會讓人反感。

    要記得寫結論

    結論不用太長,只要稍微整理一下重點就好:簡單回顧議題是什麼,你的理由是什麼,你的理由迫使你必須達到怎樣的判斷等等:

    洪教授認為醫學系不採計國文是災難。她認為溝通與思考能力很重要,但是因為學生不考就不讀,不讀國文就無法擁有良好的溝通與思考能力。溝通與思考能力的確很重要,但是一方面來說就算不考學生往往也會讀,考了卻反而不會讀。另一方面來說現存的國文學科、考科完全無益於培養溝通與思考能力。就此而言,我認為洪教授的主張是錯誤的。我進一步認為現存的國文不考也不會怎樣,而那個有價值的理想國文,等改革完畢之後再來談需不需要採計。

    另外記得結論只需要寫這樣就好,不用扯一堆反共愛國、復興中華文化、人生大道理的體悟、感嘆與感動這類的東西。至少就這篇文章來說,這些東西毫不相關。

    那如果我想要支持洪蘭教授?

    如果你的立場是支持洪教授,那記得:僅僅重述她的論點並不會讓她寫的東西更有說服力。這樣只會讓人覺得,「那我再讀一次她的文章就好,幹嘛看你的」。如果你想要為洪教授辯護,你想做的事情可能就是去設想反對她的人會提出怎樣的主張,並且逐一反駁。另一個可能的方案,則是指出:雖然洪教授自己的論點無法達到她想要的結論,但你有能力做出更好的論證。

    這樣的寫作有什麼用?

    我同意溝通與思考能力很重要,並且設法在這篇文章當中描述一種訓練這兩項能力的方式。我不認為這是唯一值得推崇的方式,也不確定這是每個科系都需要的訓練。但是如果掌握這種訓練方式和寫作策略,或許對於部分的科系會很有幫助。如果報告可以不只是堆砌優美的辭藻,可以不只是個人情緒的抒發,不只是對於不可言說的意境做出抽象、模糊的描述,而是讓理由針鋒相對,用道理說服別人,同時願意被別人用道理說服,或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至於這些跟醫學系有什麼關係?洪教授強調溝通與思考的重要性。但是現行的國文考試教育過份強調冷門國學知識,這些知識連日常生活中都幾乎用不到,更不用說門診、手術房裡了。相對地,雖然用道理說服別人不是溝通的全部,但是如果醫生更精確地掌握了用道理說服別人、傾聽別人所闡述的道理這類的能力,必能大幅提昇醫病之間的溝通。

    NOTES

    • 感謝洪蘭教授讓這篇文章有理由存在。感謝朱家安,與他的對話讓這篇文章更為豐富。
    •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同時為哲學家闖蕩天涯編輯群成員。
    • 更多公民學院:WebF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