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聽雨/管教孩子,父母何以難為?從看見、理解自我的限制與困境開始
(※ 文:蘇聽雨,社工督導、溫叨家庭教育協會顧問。)
近日長青部落客、網紅酪梨壽司於臉書發文引發喧然。起因她責打小孩,因而遭學校老師通報,讓社會局找上門。網路出現一番討論,排除支持打罵教育的聲音外,有人認為酪梨壽司在臉書上發洩,不如尋求專業幫助;也有人認為,無論遭遇任何狀況,就是「打小孩零容忍」。無論如何,都顯示了現代家長在教育現場遭遇許多困境。
近年來,時不時常聽到父母因為責打孩子被通報,進而致使政府社工上門關切。許多為人父母者,知曉此事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現在父母越來越難為了」。身為一個家庭和親職教育輔導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我經常在晤談室聽到來談父母抱怨表示:「管教小孩要被通報社會局、不管教又會被老師寫聯絡簿、甚至打電話關切,那到底是要我怎麼樣?」這句話完全顯示了當代父母的難為。
新時代的父母,往往在還來不及享受當孩子而被好好疼愛的歷程就已經長大,結婚生子後,卻也無法再披上過去父母威權的袈裟,反而被期待將自己改造成具備「高度情緒調節能力」、「時刻敏覺孩子需求」、「溫柔而堅定」的新好父母。
父母努力接住孩子,卻反而接不住自己
新好父母的樣子,不光是一種人設,更是一種修煉,因此往往知易行難。事實上,面對這樣可能導致過度責打的情境,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說「也不是我要當一個暴走媽媽(爸爸)啊!當我耳提面命一百次,孩子都還是把我的話當耳邊風時,我理智線都要斷掉了,還能怎麼辦?」、「一定要用引導、引起動機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嗎?有些生活常規就是需要他自己做到啊!為什麼什麼都要我引導陪伴?」、「每天生活都讓人這麼爆炸,我都氣到想要離家出走了」、「對媽媽(爸爸)要求這麽高,那誰來照顧我的心理健康?」
根據我自己多年和父母工作的臨床實務經驗,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父母本身已經過得太擠壓、太苦了,苦到沒有力氣和能力看見自己、照顧自己,所以也無法、無暇看見他人(包含孩子)的狀態、需求、感受和苦楚。
這也是為什麼社會局的通報有時反而讓家長認為是雪上加霜:「我都這麼努力、這麼拚命在照顧孩子、照顧這個家了,怎麼還會被社會局找上?甚至還可能被認為是『失職』、『有問題』的父母而需要面臨司法刑責?」很多父母也很常跟我說:「我這麼愛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會兒虐、家暴他們?」
的確,目前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若是疑似觸犯同法第56條第1項第1款:「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責任通報者應於24小時內通報。
至於何謂「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現在政府多採用「兒少保護安全評估結構化決策模式(Structured Decision-Making Model,以下簡稱SDM)」一概念,主要評估兒少之安全程度以決定是否進行家外安置。其判斷標準就是「危險因子在家戶內存在與否」,諸如:是否有造成兒少無法自我保護的脆弱因子、家戶內有嚴重暴力、兒少基本需求未被滿足、疑似性侵害、物質濫用等。肢體暴力/管教過當之責打,在實務鑑定標準上也會明確敘明兒少之脆弱因子,包含:
- 七歲以下。
- 身上多處有輕傷(兩處以上)。
- 傷勢面積大(受傷部位超過頭部、身體或四肢的二分之一),須立即送醫或住院診療。
- 事件發生後兒少對行為人產生負向情感,如恐懼、排斥等,或認知、情緒、發展有受到危害或危害之虞(如行為退化、自傷自殺、憂鬱、焦慮等)。
即便規範堪稱明確,然而在實務判定上,卻往往因為有模糊地帶或是擔心輕判,反而造就現今「看見黑影就開槍」的兒少保護通報文化。兒少保護通報體系固然並非盡善盡美,但其實通報系統的設計,是希望可以讓更多遇到教養挑戰的家庭獲得支持,讓照顧者和兒少都可以獲得個別化且適切的教養資源和心理支持,其系統設計之主要用意並非在處罰照顧者。
即便多數人能理解通報文化中「寧可錯殺一百、也不願放過拯救一個被虐孩子的機會」的概念,然而當自己成為那個被通報的父母/教養者時,心中的憤恨、無奈、或是罪咎感,往往讓其難以釋懷,進而在未來和孩子的互動時,影響親子關係中互信和安全感的建立。
照顧者須先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
有些父母會告訴我說:「既然打孩子會被通報,那以後我就不管了,通通隨便他吧!」有些人則是很難為而怨懟的說:「現在我不管(打)孩子,未來孩子出事變成社會敗類了,難道才是政府要的嗎?」從這些話語,不難看到父母的為難、無力和不知所措,這不光是心理層面的無能為力,更是在教養行為知能上的窒礙難行。
當我和家長/照顧者晤談時,往往秉持著一個信念:「當我先把來到我面前的父母/照顧者照顧好時,他才有力氣和能量去照顧他的孩子。」父母不是萬能的,正因為我們每個人,即使身為父母了,也時刻在面對自己人生的挑戰,因此更要為自己找資源,讓自己能做好生命中的許多人生角色,包含父母的角色、讓自己「關關難過關關過」。因此,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鼓勵千千萬萬的爸爸媽媽/照顧者:「看見自己的難和苦,理解自己的限制」。
唯有看見自己的難和苦,你懂了自己、花時間看見和理解自己的不容易和限制,才會有空間看見孩子發生什麼事,看見孩子的不容易和限制,看見自己什麼狀態下會爆炸、什麼情境下孩子說什麼或做什麼會讓自己受不了,也才能去看見孩子為什麼暴走、為什麼怎麼講都講不聽。然後,我們才會知道,該怎麼針對自己的不容易和限制,尋求來自家人、朋友或是專業人員的協助,來幫助自己和孩子,慢慢建立一段「可以享受彼此存在」的關係和時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