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逐底社會?渴望「閃婚」的30歲世代日本女性
目前的30歲世代,有一種特質,那就是傾向保守。
女性都想當家庭主婦是其中一種象徵,另外從求職活動也可以看出些許端倪。像還沒畢業就開始投履歷,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對於30歲世代以後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在學生時期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大學簡直就像辦公場所,每個人從大三開始,就忙著參加各種求職活動。如今,求職活動已是大學生必經的歷程之一。學生對於求職的認知,再也不像從前一般,由你玩四年1之後才開始找工作。
換句話說,因為上一代的人求職不易,所以30歲世代的人十分清楚,現在的就業市場十分嚴峻,就連普通的正職工作也是一職難求。為了確保自己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避免淪為非正職員工,他們就像是參加大學聯考一樣,必須拚盡全力、為求職奔波。所以他們也可以說是,第一批為求職耗盡心力的世代。
當然,現在的學生所面臨的環境也沒有比較好。每當我問學生:「大家畢業後有什麼打算?」時,不少人都回答:「找一份正職工作。」此外,30歲世代對於結婚的態度也趨於保守。以近年來媒體流行的「閃婚」一詞來說,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大家追求的是一個安穩的生活,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寧可跳過戀愛的階段,直接進入婚姻。
換言之,就是放棄不一定會有結果的戀愛,直接找一個有希望修成正果的對象結婚,免得自己老了還是孤家寡人。我想,這也是受到「婚活」普及的影響吧。這幾年來,有不少人20幾歲就開始參加婚友社,尋找結婚對象。從這項數據來看,便不難窺見年輕人對結婚態度趨於保守,甚至已經滲入30歲以下的世代。
人生有一種選項,叫「放棄」
對於30歲世代而言,因經常接收到「如果沒有正職工作,就會如何吃苦」或者「如果沒有結婚對象,就會怎麼悲慘」等訊息,讓他們一直背負強烈的壓力,因此從年輕時,便積極找工作或尋找適婚對象。
然而,即使這些族群的認知不同於上一代,但現實卻沒有改變。正職員工的聘僱率沒有提高,結婚率也是持續低迷。而且,社會也不可能再像從前一樣:大家都有一份正職工作,或每個人都能嫁給收入穩定的好老公。於是,30歲世代面臨到同樣的慘狀。整個世代一分為二,一邊是工作穩定,或者配偶有一份正職工作:另一邊正好相反。這個階級差距的結構完全沒有變動。
當然,他們對於這般嚴峻的狀況心知肚明。甚至,目前正產生一種新的變化。那就是有人開始選擇放棄。例如,不再對結婚存有美好幻想。因為不想努力,所以就為自己找藉口,像是「我對結婚不感興趣」或是「我這種人應該與結婚無緣」等。同時,放棄找正職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
不過,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不想談戀愛」,而且這個現象在年輕族群最為顯著。除了有些人不想浪費時間在交男女朋友,虛擬戀愛也開始流行。在這些放棄結婚的人當中,更有人沉浸於虛擬世界裡。例如:矽膠娃娃(Muppet)、坐檯小姐、偶像明星,或者藉由色情刊物、性交易等滿足其性慾的需求。甚至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戀愛或結婚。
那麼,這些人要如何建構自己的未來?從30歲世代、賴家單身族的訪談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根本沒有想過這類問題。與其說他們在家裡享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日子,倒不如說這些人幾乎是停止思考。
十年後的「如果」「只要」,都只是馬後砲
如同前文所述,非正職聘僱與單身比例居高不下,目前30歲世代所面臨的現實,和40歲世代如出一轍。30歲世代的人,其父母大都出生於1950年至1959年。他們理所當然的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自己的住宅,也就是最後無須擔心未來的一代。因此,大部分的30歲世代才能吃家裡、住家裡。
也就是說,十年之後,這些族群極有可能會和40歲世代一樣,淪為「中年賴家單身族」。不管他們對於環境的認知有何不同,目前的30歲世代仍無法改變未來的命運。當今的40歲世代中,不少結不了婚或非正職聘僱的人都不明白:「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反之,當30歲世代步入40歲時,應該會每天捶胸頓足的想:「早知道我那時候要是這樣就好了」「如果我平常多用功的話」「要是我過去努力找工作或認識新對象就好了」或「若我當時不那麼固執的話」等。他們只有在面對嚴峻現實時,才會後悔,然後責備自己當初不夠積極、努力。
就這個意義而言,與無法適應社會變化的40歲世代相比,目前的30歲世代也因為已經知道十年後的光景,所以才會更加艱辛。
一切努力為了脫離逐底競爭
在多樣化、風險化或階級差距持續擴大的情況下,對於30歲世代而言,除了放棄以外,難道沒有人為了將來採取任何行動?不,這當中一定有人努力想辦法替自己改變現狀,甚至未來。
我在《家庭難民》一書中提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創業,自己開一家公司,或者以自由業的身分成立個人工作室等。除此之外,也有人決定到國外發展;或是透過二手拍賣網站「Jimoty」2,尋求在地生活的可能性。
像這樣,為脫離日本社會既定軌道的年輕人,透過各種形式開拓自己的工作機會,也被媒體爭相報導。在結婚方面,也是如此。那些抱定獨身主義的人,開始踏出新的一步,例如透過合租的方式,或是尋找相同嗜好的朋友共組「家庭」。話雖如此,創業的風險之高,並不是人人都能成功。
就如前文所提到的,日本是只提供單一軌道的社會,社會福利制度更是如此。所以,一旦脫離正軌,挑戰其他生活方式卻又失敗的話,便很難東山再起。因此,才會有很多人在創業失敗以後,面臨三餐不繼的困境。
但相對來說,如果我們不去創造其他生活方式,或是改善社會福利制度,那目前的30歲世代,將如同40歲世代一樣,遇上多樣化與高風險的生活型態。換言之,他們十年後所處的社會環境依然嚴峻,正職與非正職,或者階級差距依然壁壘分明,這些人只能在殘酷的社會底層相互競爭。
該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簡單的說,不管從制度或心理層面而言,日本社會從單軌(模範家庭的生活型態)轉變為多軌是必然的。如此一來,便能大幅緩和逐底社會所帶來的困境。
※ 本文摘編自《失控的逐底社會:單身很自由,自己賺自己花;但與父母同住的賴家單身族,恐將淪為社會最底層》,原標題為「第五章:三十歲世代,不做正職、寧可單身…或全力拚搏?」。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失控的逐底社會:單身很自由,自己賺自己花》作者:山田昌弘譯者:黃雅慧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18/10/30
- 取自於大學英文University諧音。
- 日本當地的小型商戶提供本地分類廣告和論壇,包括求職和二手物品交易的平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