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一偉/《透明社會》:離開地面一寸,重啟面對他者的力量
(※文: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記得是2014年碰到一位德國來的教授,當時他送我的禮物,就是英文本的《倦怠社會》,還強調:「這本書影響非常大,在德國的戲劇顧問界,很多人都在討論這本書。」《倦怠社會》實際上是2010年出版的暢銷書,之後被譯成16種語言,包含2015年由大塊出版的中譯本。
《透明社會》德文原著則出版於2012年,中間還隔了一本《暴力拓譜學》(Topologie der Gewalt, 2011)。如果讀者直接閱讀《透明社會》也沒有甚麼大問題,因為韓炳哲對於新自由主義結合當代數位科技的批判,在《透明社會》中,其寫作風格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也就是環環相扣的整體架構,與一針見血的分析批評。
先從結構來看,《透明社會》分成9個章節,分別是肯定社會、展示社會、明證社會、色情社會、加速社會、親密社會、資訊社會、揭露社會與監控社會。每一章的內容都相當簡短簡潔,但皆頗具說服力。有時甚至感覺要花一本書來寫的主題,比如當紅德國社會學家哈爾特慕特.羅莎(Hartmut Rosa)的《加速:現代社會中時間結構的改變》原著有近500頁,韓炳哲只花了7頁,就把主要論證說明完。
當行動與影像變得透明
「透明社會首先是一種肯定社會。」韓炳哲在第一頁如此說道。關於肯定社會,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已進行深入分析,但主要是從精神病理學的角度,來說明這種缺乏他者,一切只有肯定的社會,對當代人所造成的損害。
儘管21世紀的辯證法依然跟隨辯證法的法則,但不是否定性的辯證,而是肯定的辯證:它們是『過度肯定性』下的病理表現。
──《倦怠社會》,頁14
韓炳哲的哲學書寫(思考)有一個特色,或許是受到海德格影響,讓他偏愛去挖掘字詞的意涵,以及將對這些意涵的推衍,轉化成一種論述過程。這樣的做法是否嚴格有效,自然是見仁見智,但是卻相當有啟發性,這是在啟發性這個點上,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分析,以及對哲學經典的通透解讀,給予讀者一種閱讀的快感。
在強調「透明社會首先是一種肯定社會」後的下一段,韓炳哲隨即向讀者宣告:
當事情去除掉任何一種否定性,被整平、撫平,或是毫不受阻就被嵌入資本、溝通與資訊的順暢流動中,就會變得透明。當行動變得可運作,受制於可計算可引導可監控的過程,就會變得透明……當影像擺脫各種編劇法、編劇與舞台美學擺脫任何的詮釋深度,甚至擺脫意義,變得色情淫穢時,就會變得透明。
而以上這段文字,幾乎可以當作全書要旨來閱讀。
讓我們慢下來,來細讀這段文字。首先,如果沒有否定性,自然就是只有肯定,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當然就不會有阻礙發生,於是就是整平或撫平的狀態。我想任何有一般常識經驗的讀者,對於這樣的推論,都可以接受。但是韓炳哲不會這麼囉嗦,他將論證的步驟縮減,卻依舊保持直覺的合理性,讓讀者的大腦略為運作,於下意識層面主動參與,反而更覺得這些分析十分有力。
身處大數據的當代社會
除了行文的簡潔明快,韓炳哲的另一個特色,是對當代哲學大師的精闢解讀。我覺得這個部分,的確顯示了他在哲學閱讀上的功力,而非只有聰明而已。不論是阿岡本、班雅明、羅蘭巴特或海德格等艱澀文本,韓炳哲總能用簡單一、兩段就解釋清楚,讓讀者豁然開朗,並將其與要討論的議題結合在一起。
〈色情社會〉是本書最長的一章,但也不過才14頁,韓炳哲在前半段處理了阿岡本,後半段則討論羅蘭巴特。他利用羅蘭巴特在《論攝影》中提到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的差異,來談論當代社會如何成為一種色情化的進程。
知面提供訊息,刺點則具有無法定義的東西,
巴特認為色情照片是千篇一律的照片,它們是光滑透明的,沒有斷裂,也並不模稜兩可……媒體照片想要取悅大眾。所以沒有任何刺點,不具符號學強度。他們沒有什麼能夠抓住傷害的,頂多產生出按讚的對象。(頁58)
於是,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當代社會,因為缺乏否定性所產生的平滑,藉由羅蘭巴特的分析,就跟大眾媒體結合在一起,只能在社群媒體上按讚,而最後一點是肯定社會(也就是透明社會)在我們日常生活運作的起點。這就是韓炳哲作品的魅力,讓讀者可以往後退一步,發現自己為何過動的起因。
日本禪宗大師鈴木大拙到美國多年後,有弟子問他悟道時,到底有甚麼變化,大師回答:「那時候你會稍微往上飄,開地面一寸。」讀《透明社會》就給人這樣的感覺,這種距離讓我們產生一種否定的力量,脫離平面。即使只是離開螢幕一寸,這個中斷的瞬間,開啟了再度面對他者的力量,而不是被大數據所創造只迎合我們的同溫層所圍繞。
《透明社會》作者:韓炳哲(Byung-chul Han)譯者:管中琪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1/2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