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境書寫台日友好以外的歷史──讀《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
二二八事件75週年即將到來。每年到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候,台灣島上總會有兩種現象——一是各個政治人物或公民團體或疾聲呼籲不要挑起對立、走向和解,或訴求持續推動轉型正義、公開歷史真相;另一個現象則是一個又一個上班族或學生期待連假,渴望與親友、愛人團聚、出門放鬆旅遊或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度過難得的假期。
如果你還不確定連假的安排,也不想一直瀏覽千篇一律、嚴肅生硬的新聞報導,我想推薦你閱讀2019年由游擊文化出版的《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可以輕輕、緩緩地認識一小部分二戰後的台灣與日本,了解一群失去故鄉,卻又在時代變遷中堅毅生存的台灣人,更精確地說,是曾活在日本與台灣,或遊走於日本、台灣、中國的台灣人。
不只有歷史!作者親身造訪書中主角的家鄉,挖掘更多動人故事
本書的作者野島剛先生畢業於上智大學新聞系,曾到香港中文大學留學,畢業後任職於朝日新聞,在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地都有編輯、採訪與國際報導經驗,且著有許多與台日歷史、台中日政治觀察相關的著作,相當熟悉台灣的政治、外交與文化議題。
為了撰寫書中11位主角,或部分可稱「在日台灣人」的生命故事,作者實地踏尋日本與台灣各地並訪問許多主角的親友、遺族。為了瞭解大阪肉包名店「551蓬萊」創辦者羅邦強的創業故事,來到羅邦強的出生地嘉義市,意外發現這個日本名店招牌商標和台灣家鄉之間的強烈關聯。為了書寫知名演員余貴美子的家族故事,走訪桃園市余姓宗親會,讓更多讀者了解勤勉、硬頸的客家精神與余貴美子繼承客家血脈的喜悅。而書中「推動政治的異邦人」章節,為了建構日本參議院議員蓮舫更完整的家庭背景,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敘述蓮舫奶奶陳杏村女士的一生,也特別來台拜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許雪姬研究員,以求證、辨明許多雜談瑣聞的真實性。
我是台灣人?還是日本人?書寫事業有成主角背後矛盾的認同
書中的主角們出身多元,有好幾位實在很難被歸類為是隸屬哪一個群體。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有一定程度的事業成就,包括演藝人員、飲食創業家、經濟學家、政壇人物,也有「出生於台灣,以日文書寫」的現役作家。
本書作者除了書寫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與溫又柔兩位作家的成長歷程,本身也讀過兩位作家好幾部得獎著作,並且在這些作品中找尋他們對台灣、日本在國家認同上無法言喻卻又努力共處的矛盾感,從而解析兩位作家的在兩個國家的生活經驗、語言經驗如何影響他們筆下小說的角色形塑與劇情發展。
令人佩服的是,野島剛先生也透過多次親自採訪東山彰良與溫又柔兩位作家,透過互相對話的方式,試圖探尋兩位作家的自我認同、政治傾向與創作動力之間的關聯性,讓這一個章節除了有一部分的傳記性質,更含有文學評論的內容。
從邱永漢、陳舜臣,認識鮮為年輕世代所知的二二八文學作品
最後一個章節,以「背負帝國,活在戰後」為名,寫出兩位經歷二戰時期、已故作家邱永漢、陳舜臣的生涯發展。以我個人的主觀觀察,以前的歷史課本和近幾年的網路文章、人物介紹書籍,提到這兩位深受二二八事件影響的人物次數很少、篇幅不大。
兩位作家甚至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主題寫作而活躍於日本文壇,發揮極大的影響力,這也是我在二二八前夕推薦大家閱讀《漂流日本》此書最大的原因,我十分感謝這本書帶我認識這兩位我從未接觸過的作家。從兩位作家的家族故事、國籍轉換的因果以及逃亡生活的足跡,也可一窺複雜多變的台、日、中近代史。
允晨文化出版社在邱永漢的書籍簡介欄位中敘述:邱永漢1955年榮獲直木賞的小說《香港》,描述在二二八事件中,在台灣爭取自由而逃亡到香港,五個青年的遭遇;而收錄在《香港》一書中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檢察官〉,其主角是一位擔任檢察官的台灣人,因為揭發貪官汙吏,在二二八事件後慘遭毒手。
野島剛先生在《漂流日本》中寫道:陳舜臣《青玉獅子香爐》這本小說直接描寫了國民黨的腐敗,1968年榮獲直木賞後被蔣介石政權注意到,而將他列入黑名單。我讀完《漂流日本》後,心裡不禁期待,等到疫情消退、旅遊禁令解除之後,一定要找機會前往野島剛先生曾經到訪的「陳舜臣亞洲文藝館」以及「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參觀,了解更多我不曾接觸過的台日歷史。
越境書寫「親日台灣論述」以外的真實歷史、人物傳記
東海大學日語系副教授笹沼俊曉在《流轉的亞洲細語》一書中寫到,他在日本許多書店的閱讀體驗和觀察,他發現有許多以「親日台灣」為賣點的書籍,無論作者是台灣人或日本人,許多出版社、作家藉由台灣人親日的情緒、台灣人感謝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建設的心情為創作題材,藉此美化過去的殖民歷史,來提升日本人的文化優越感,這種現象在1990年代後十分流行。
不過我認為,《漂流日本》一書已經盡量避免這種危險的親日台灣論述。作者深深理解日本和台灣之間複雜的歷史關係,無論是殖民統治時期,或二戰後至今的台日政經交流。野島剛先生特別在台灣版序中寫道:「大部分的故事內容別說在日本,就連臺灣至今都沒有談得如此詳盡。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臺灣版本的出版,或許還能讓臺灣讀者讀到連臺灣人都不知道的臺灣人故事,在這一點的意義上,甚至超越了日語版。」作者也表示,希望讀者可以在閱讀後擴大理解在日本的台灣人。
再提一個本書特色,作者撰寫每一個人物的最後,都會再特別開闢一個與人物時代背景或爭議有關的專欄主題,補足了日本人(甚至是台灣人)比較不清楚的議題、事件脈絡。最後還是想強調,作者為書中每一個主角,到台灣和日本許多地區、鄉鎮市,實地採訪與主角相關的重要人物、用心講求事實的精神,也是最讓我覺得讀這本書最吸引人、最有趣的地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