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母親》中的女性困境書寫:即使奮力一搏也成為現實的徒勞無功

聯合新聞網 彭紹宇
《失速母親》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電影以女性為敘事主體,在影像中帶來更廣面向的討論。縱觀2021年歐洲三大影展,柏林影展金熊獎《倒楣性愛和瘋狂A片》(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以女教師側寫女性在社會中的性污名與歧視;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則頒給《》(Titane)這部以女性視角出發,雜揉情慾及戀物崇拜對父權展示反叛的大膽作品;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Happening)也不約而同是女性書寫,刻劃女性面對因墮胎引發的創傷,寫實殘酷地映照現實。

或許不如主競賽片受人矚目,但在當屆威尼斯影展中,有另部女性電影《失速母親》(Full Time)同樣精彩。這部法國電影名列地平線單元(Orizzonti),最終獲頒最佳導演與最佳女主角雙項殊榮。英文片名直譯為「全職」,至於是全職什麼?電影開篇就給了我們答案。

一名全職上班族的單親母親

茱莉(Julie, Laure Calamy飾)是位單親母親,育有一子一女,同時也是在一間巴黎飯店工作的全職上班族。然而因為居住郊區,每日得花費長時間通勤至巴黎工作,早出晚歸已成日常。法國勞權意識高漲,罷工是時常發生的社會風景,爭取權益的美事一樁對她而言成為重擔,通勤已經足夠麻煩,若遇上罷工則更是悲劇。

因為孩子幼小,茱莉每天清晨出門前都會將他們託付給鄰居奶奶,晚上再拖著疲憊身軀,將他們帶回家。在一間飯店作為清理員的她,始終想換更好的工作。一次機會中,她終於有望爭取一個理想工作,面試時間卻屢屢和工作撞期。禍不單行,罷工導致她上班遲到,通勤時間倍增,面試又使她心不在焉,蹺班更被主管盯上。面對現實生活宛如失速的考驗,她努力緊攫任何一根浮木,重力卻反倒使她愈加往深處沉去。

《失速母親》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通勤的疲累其實不在於時間,而在於能量消耗,更在於生活與社交圈的脫離,就像韓劇《我的出走日記》(나의해방일지)中對於通勤的「疲憊描寫」,是這個時代許多人們皆能共情的「累」,都市房屋負擔不起,蛋黃區住到蛋白區又住到蛋殼區,生命似乎也都耗在反覆移動的徒勞中了,茱莉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如此簡單的故事背景,對我們許多人而言一點也不陌生,電影從第一個鏡頭即帶給觀眾壓抑的窒息感,伴隨女主角每日早晨劃破寧靜的鬧鐘,她幾乎從早起睜眼到晚上返家,無時無刻不在奔跑著——被工作追逐,被交通追逐,被孩子追逐,也被時間追逐。電影常見的近景特寫,更是塑造沉重的壓迫,隨著角色在一個個關卡中喘不過氣。

《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圖/IMDb

弱勢的女性與缺席的男性

女性在社會結構裡常成為弱勢一方,特別是背負經濟壓力的全職母親更是承擔想像不到的壓力,疲於奔命一詞便是如此,為了生活而奔走,彷彿稍稍停下喘息便會被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於是我們看見這個角色腳踩高跟鞋,在車水馬龍的路旁狂奔,追趕工作,追趕回家,抑或抱著絕望眼神在路邊招車,渴望有哪個好心人能解救自己,苦悶生活亦然。

不僅如此,電影中的「缺席男性」同樣存在感巨大,該匯贍養費的前夫對孩子不聞不問,那一直打不通的電話儘管在最後終於得到回應,卻也只是個沒有幫助的回答。女性與女性之間的互不諒解和背叛同樣令人心寒——男性負了她,女性負了她,連這個世界,都狠狠地向她別過頭。

《失速母親》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有人說,當生活走到谷底,接下來便是往上了——但現實是,我們怎會知道哪裡是谷底,當你以為生活已經足夠使人絕望,沒想到等著人的,是再一次的重擊。

看這部電影時,我想起前幾年另部我也很喜歡的法國電影《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 2019),雖然講述不同社會議題,《失速母親》關於全職媽媽在現實與育兒之間的平衡與困境,《悲慘世界》則是關乎移民處境與高漲的排外情緒,但兩著都與法國社會息息相關,且皆以類似手法製造壓抑氛圍與無力現實,彷彿一切秩序只是未爆彈,隨時都會崩塌。

電影聚焦議題又不以議題先行,而是選擇情緒渲染,將觀眾很快地帶入環境中,得以共感主角遭遇,也從中換位思考。

《悲慘世界》劇照。 圖/IMDb

成為同理他人困境的存在

《失速母親》中的細節同樣與現實貼近,例如,當主角已走到絕境,為了去超市應徵收銀員,自己刪除簡歷上過高的學位,或是面試中急於展現自己的焦慮心態,在面試官離去後又如洩氣皮球般空洞,在在讓我們想起自己,或是周遭那個總是匆忙、見不著安穩影子的人。

人究竟是因受苦而脆弱,或因受苦而堅韌?我想很多事是一體兩面,透過主角羅蕾卡拉米(Laure Calamy)的表演,我們從她始終緊蹙的眉頭中,感受她處於崩潰邊緣的不安與疲憊,正當觀眾以為她即將撐不下去時,劇情又出現些許轉折。一收一放,猶如一齣沉浸式驚悚電影,極其仰賴她每個特寫鏡頭的放大檢視,觀眾情緒也受主角細微表情所牽動,讓人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彷彿也不知不覺成為了角色本人。

現實從不慈悲,很多人或許會問,生活已經夠苦,為何還要進戲院「看人受苦」?我沒有正確解答,電影確實提供一個假象,一個幻想,一個夢境,但每當看到這些緊貼現實、毫不刻意美化的作品,我總會在這些別人的困境中看見自己的困境,理解別人的困境,然後變得更柔軟,更溫柔,更具有同理心一些。這樣一來便覺是無比珍貴的收穫了。

《失速母親》劇照。 圖/好威映象提供

彭紹宇

1997年生於台中,政治大學外交系、國貿系雙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性別平權 女性主義 影評 彭紹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