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被看作《怪物》的人們,是否就得先成為怪物?

聯合新聞網 彭紹宇
《怪物》劇照。 圖/車庫娛樂提供

(※ 本文有雷,斟酌閱讀。)

有時看電影除了看作品本身,創作者的歷程也是值得觀察的有趣角度。在眾多亞洲導演裡,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絕對是近年最受坎城青睞的創作者。執導生涯中共九次入選坎城影展,其中七次為主競賽單元,最終也在2018年以《小偷家族》榮膺最高榮譽金棕櫚獎。

然而,攀上高峰後,是枝裕和的創作似乎遇上挑戰,可能來自挑戰自我的動力,他亟欲跨出日本,2019年拍了法國電影《真實》(The Truth),2022年則前往韓國完成《嬰兒轉運站》(Broker)。這些跨界挑戰是雙面刃,成品雖不至於「水土不服」,但相較過去作品確實有些相形失色,甚至迎來觀眾認為他自我重複的評論。

當是枝裕和拿下最高榮譽後,他必定想問自己,還有什麼可以讓他持續拍下去?有什麼能再突破?最初,他的解法可能是跨國拍攝,但在《怪物》中,他找到新的答案,那便是劇本的跨界。

除了1995年的首部長片《幻之光》之外,是枝裕和的每部作品皆是自編自導,直到此次《怪物》才將劇本交由別人書寫。誰能令是枝裕和信任?他的腦海浮現出知名編劇坂元裕二。

兩人關注議題相似,風格相輔相成,因此在《怪物》中,同樣看得見是枝裕和探討家人的常見母題,更是他擅長拍的小孩主角,但說故事的方式因坂元裕二的加入而創造新意。睽違五年後再推出日本電影,《怪物》之於導演絕對也是挑戰,對於觀眾而言,它或許不是「那麼是枝裕和」,但也讓我們看見是枝裕和作品更寬廣的可能性。

《怪物》劇照。 圖/車庫娛樂提供

一步步靠近真實的三段敘事法

《怪物》分為明顯的三幕形式,並分別由三線敘事構成,分別從母親、老師和男孩視角,陳述兩個男孩湊與依里在學校中發生的事。三幕時間線彼此並不完全相同,但都讓觀眾逐漸接近真實。如此作法提升懸疑性,許多埋在前二段的細節與伏筆,到了最後一段將一一揭露。每段切面皆有其「怪物」,卻又隨下一段而被推翻,直至最末推升至劇情高點,讓觀眾恍然大悟,原來事物的全貌竟是如此。

起源於母親視角,由安藤櫻飾演的單親母親,平時和兒子湊感情親密,卻發現兒子性情有些變化。此時,她看見兒子身上的傷與瘀青,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學校老師所為,於是憤而前往學校找校長理論。當面質問後,卻換來校長跳針式的回應,一眾高層老師們無作為的生硬道歉更令她怒火中燒——此時觀眾們認為的怪物,是老師,是學校。

第二段由老師瑛太作為故事主角。當我們帶著批判眼光看這位老師,眼前卻是一個關懷學生、開明熱情的老師樣貌。隨著劇情發展,我們才知道他之所以成為第一段的罪人,是因他在學生們一次次的謊言之下,被迫背上這個十字架,成為被犧牲的那個人——此時的怪物,則是那些撒謊的學生。

最末段是孩子視角,同時也是本片揭曉全貌的一段。我們看見湊與依里兩人若有似無的情愫,但由於依里身形弱小又心思細膩,常被同學嘲笑為「外星人」,儘管湊想與依里做朋友,但那個年紀的孩子怎有勇氣獨排眾議?在同儕壓力下,不得不加入霸凌依里的陣營。只有在離開學校,離開外人注目後,才是他們得以交談交心的時刻。

《怪物》劇照。 圖/車庫娛樂提供

他們深入山林中,在屬於兩人的秘密基地無話不談,那裡是兩人逃離世俗,彼此得以安身之處——此時的怪物又是什麼?是這個推崇陽剛氣質的社會,是禁不起推敲的傳統,是早已過時的價值觀,也是所有旁觀、默不作聲的人。

不再有的合作:是枝裕和、坂元裕二、坂本龍一

描寫少年之間的含蓄情欲,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前一年同樣入選坎城主競賽的比利時電影《親密》(Close),特別是片末男孩主角們奔跑的場景更為神似。同樣藉孩童純淨的眼反射偏見,也碰觸心照不宣的同性情誼,《怪物》與《親密》在議題上確實類似。但坂元裕二的劇本更具備野心,宛如塑造一樁羅生門,交錯視角,轉換主導,像拼圖逐一拼湊這些被困在刻板的大人、小孩樣貌,每個人都是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拼出那難以察覺的龐然怪物。

話雖如此,但《怪物》欲探討的不僅是酷兒議題,抑或誰喜歡誰的家家酒,它試圖描摹出那種群眾面對異類時,下意識產生的排斥。我們成長過程中可能都有這樣的人,因為與眾人不同而被排擠被嘲諷,縱使他並沒有做錯什麼事,卻依然成為眾矢之的,無論自己、老師或外在體制,無一幫得上忙。那些看似無關乎惡意的惡行,仍是切切實實的惡行,而這或許就是潛藏人心中的「怪物」。

除了劇本精巧之外,音樂也為其昇華至另一層面。《怪物》是音樂家坂本龍一的遺作,片末音樂出自他的舊作"Aqua",緩緩隨銀幕流淌,單純的琴聲呼應著片中角色的純淨,旋律間似帶著一些悲傷,但更多的是靜謐與解脫,使電影力量悠久流長,直到畫面暗下之後仍沉浸於故事中。

《怪物》劇照。 圖/車庫娛樂提供

誰才是「怪物」?

《怪物》可貴之處,並不在它如何控訴或歸咎,反而藉由那些生活中發生的微小事件,體現情感的純粹和可貴。

兩個小男孩相互喜歡,是友情,或是友情之上?那都是真實無對錯的情感。但孩子太早被大人們貼上各種標籤,標籤來自批判,也將導致各種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因此電影中許多發生的問題,其實早脫離問題根本,過多的爭執始終也將人往善的另一極推得更遠,於是大人們端出假裝真誠的虛假,孩子們壓抑自然流露的真摯,只有在無人知曉之處,他們得以心之所向,得以拋開彆扭。編劇之筆殘酷而犀利,抓住黑暗社會中,僅存尚未熄滅的人性之光。

他們轉生了嗎?暴風過後,他們是否有走出隧道?

《怪物》的結局是好是壞,攸關觀眾對世界的希望殘值,但怪物仍將一直存在,直到我們不再需要那麼一個烏托邦,直到躲進烏托邦裡的人們不再企盼轉生。

《怪物》劇照。 圖/車庫娛樂提供

彭紹宇

1997年生於台中,政治大學外交系、國貿系雙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電影 霸凌 音樂 日本 影評 彭紹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