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學者專家也突棰:二戰美軍空襲澎湖史的八個烏龍(上)

聯合新聞網 廖英雁
1943/12/20,美軍陸軍航空軍第14航空隊派機偵照澎湖,帶回了可靠的影像。...

就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這年的某個星期日,是2020年5月31日,太平洋戰爭期間「臺北大空襲」的七十五週年。回顧1945年的當天,美國陸軍航空軍第5航空隊(the 5th Air Force)出動四個大隊、共計112架B-24轟炸機,以三機一組的編組空襲臺北。自當日上午10點到下午1點之間,舊臺北城區內、外各地軍事單位與許多政府機構都受炸,造成臺灣總督府、臺北帝大附屬病院等建築半毀,臺灣銀行本店、鐵路倉庫等建築全毀的慘劇。

儘管「臺北大空襲」的實際被害狀況,迄今意見尚未統一,但依據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防空課《臺灣空襲狀況集計(五月中)》記錄,臺北州至少在整個5月間死傷1,491人,另有建築3,153棟毀損。這起轟炸,從此成為臺澎被捲入二戰美日戰場的傷痛象徵。

近年隨著社會氛圍改變,二戰美軍空襲臺澎的苦痛逐漸受到討論與緬懷。不過,也許早年史料取得不易,或因考證不夠紮實,造成不少迷思於坊間一傳十、十傳百,甚至出現於專家學者研究、公部門出版品裡,流傳至今,形成「那些年,我們一起抄的奇談」,或助長了某些偏激的立場,實在相當可惜。

適逢「臺北大空襲」屆滿七十五週年,本文試將視角轉向離島,以孤懸臺灣海峽中央的澎湖群島(日治末年五州三廳的「澎湖廳」)為例,針對美軍空襲澎湖史的學界研究、官方史料、口述歷史或文學作品,集結八個具有代表性的「烏龍」案例,於查核實情後略作說明,盼能促成研究的進步。

烏龍一: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澎湖群島各地廣建機場,而且數量至少高達四座?

【查核】

經查證,二戰期間日本海軍在澎湖只有兩座飛行場可考。「四座機場」是個烏龍。

【背景】

「四座機場」之說,出自杜正宇、謝濟全(2012)〈盟軍記載的二戰臺灣飛行場〉一文。作者稱:

澎湖島上……過去已查出的四座機場:位於今澎湖縣立棒球場與中山國小一帶的舊機場(Old Airport)、今湖西鄉龍門漁港東方的裡正角機場(Risei Kuko)、馬公市今山水沙灘西方的豬母水(30基地),以及約今石泉國小至203縣道間的Keimo-U機場。

不過,小小的澎湖,當時並無這麼多飛行場。當地最早設立的飛行場,是日本海軍1920年代所設立,位於馬公街前寮庄的空地,即現今三總澎湖醫院、中山國小校地、縣立棒球場一帶,可容納鳳翔號航空母艦的20架艦載機暫駐島上;操作的單位為大村航空隊,負責當時第3海軍區的海軍航空聯絡、運補需求(鍾堅,2020)。

到了1936年(昭和11年),舊的飛行場不敷使用,日本海軍又在馬公街雞母塢大字(今五德里)、猪母水大字(今山水里)交界處徵購土地,新建一座南北走向、長3,600呎、寬1,500呎的砂質地面降落場,並於隔年(1937年)竣工啟用,由第三○航空基地隊駐紮,此即猪母水飛行場(三○基地/三零基地),二戰後由國軍接收,輾轉成為澎防部五德營區,使用至今。

那麼,飛行場怎會「兩座變四座」呢?原來杜、謝兩人所言「約今石泉國小至203縣道間的Keimo-U機場」,忽略了Keimo-U即閩南語「雞母塢」的音譯,把石泉國小到203縣道間的區域當作雞母塢大字,以為這裡還有另一個機場而重複計算。至於「湖西鄉龍門漁港東方的裡正角機場(Risei Kuko)」,本文作者2017年訪談當地人士(年紀30到80歲之間)也從未聽說,想來純屬誤會。

【觀念澄清】

這個烏龍的成因,可能來自美國陸軍航空軍1943年2月15日出版的《空中打擊目標檔案集第91.7號:日本太平洋群島——澎湖群島》(Air Objective Folder No. 91.7, Pescadores Islands Area, Japanese Pacific Islands)。

在1943年2月間,美軍尚未派機對澎湖進行偵照,導致當時所掌握的情報資料仍有許多疏漏。例如這份檔案的目標圖中,把位於前寮庄的舊飛行場稱為「雞母塢飛行場」(Keimo-U Aerodome),又把龍門裡正角附近的空地以方框標註起來,卻未留意到1937年即已啟用的猪母水飛行場。這個問題直到同年12月20日,美軍陸軍航空軍第14航空隊(the 14th Air Force)派機偵照澎湖,帶回可靠的影像後,才獲得解決。

由此可見:探討二戰的臺澎歷史、援引史料時,即使是美軍早期的情報也有不少疏漏。研究者若對資料的時空背景與限制不察,又未能實地田調,就很容易「中招」。

美軍1943/2/15出版的情報,還未能精確掌握當時澎湖群島的飛行場數量。 ...

烏龍二:日治時期的澎湖群島,有絕密的海中潛艇特攻隊,成為空襲重點?

【查核】

經查證,此為地方媒體把自殺特攻小艇「第24震洋特攻隊」誤以為潛艇,並以為基地遭到劇烈轟炸。但此說不符史實。

【背景】

此說出自《澎湖日報》2015年10月17日〈空襲下的馬公港照片解密後首度公開曝光〉報導,該文誤稱:

澎湖在日治時期,更是全台重要的海軍南進基地,甚至訓練了所謂的"海中潛艇特攻隊",也成為空襲的重點地區。

實際上,澎湖於日治時期從未建立海軍特攻潛艇基地,只有沿岸用的自殺快艇——震洋特攻艇。這是日本二戰末期防範美軍登陸戰所開發的自殺武器,艇身以三夾板製成、搭載豐田汽車引擎、裝有250公斤高爆炸藥,以人力操作撞向敵軍船艦。

震洋特攻艇的一型艇。 圖/取自維基共享

此型兵器於1944年進行開發,之後陸續招募隊員、於日本本土與海外殖民地各處設立特攻部隊,其中「第24震洋特攻隊」即於1945年先後駐紮於澎湖的西嶼、八罩島(今望安島)鴛鴦窟,隊長為若松祿郎。

但命運總是難料,二戰末期美軍最後繞過了臺澎,並未在此發動登陸戰,之後又於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逼降了日本。這些震洋特攻隊員還來不及成仁報國,戰爭就結束了。

「第24震洋特攻隊」隊員之一的波佐義明曾於1989年出版回憶錄《冬の殘紅:特別攻擊隊第二四震洋隊搭乘員回想記》,以虛實交錯的文筆記述這段往事。2011年,導演萬蓓琪接受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管理處委託,製作《島嶼烽煙》紀錄片敘述此事。《冬》一書也在2015年由林有忠完成中譯。

【觀念澄清】

澎湖群島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確實遭受美軍相當程度的轟炸,帶來難以磨滅的記憶傷痕,但考證美軍出擊紀錄(張維斌,2015)與耆老訪談(曾文明,2011),望安島鴛鴦窟的震洋特攻隊基地並未於1945年遭逢密集打擊,反而海上的機帆船才是美機武裝偵巡任務的目標。

至於「澎湖群島是空襲重點地區」一說,對照美國陸軍航空軍第5航空隊1945年對臺澎各地投彈紀錄(鍾堅,2020),就會發現當時美軍並未「獨厚」空襲澎湖,而馬公支廳每平方公里累積落彈量在全臺排行裡也不高。

綜合前言,「海中特潛艇基地」為誤,而「空襲重點地區」必須通盤考量行政區域面積、人口密度、落彈量、單位時間內的投彈強度等資訊,才能得到比較客觀的論述。

美國陸軍航空軍第5航空隊在1945年對臺澎主要州廳的區域轟炸密度比較表。 圖/作...

烏龍三:澎湖第一次被空襲,是某天下午英美聯軍轟炸機飛來馬公,對岸邊漁船丟燃燒彈。當地居民直到投彈前還以為是日軍演習?

【查核】

經查證,澎湖本島在二戰期間首次被空襲,是1944年10月12日清晨,攻擊對象也是馬公測天島的海軍基地(馬公特別根據地隊)。前述說法與史實有所出入。

【背景】

前述說法為鄭同僚教授訪談其尊翁的空襲回憶,發表於〈曾經空襲在馬公〉一文(2011)。但這段口述歷史與史實出入頗多,可能與時間遙遠、記憶錯置有關。

有一天下午,天上由遠而近傳來一群飛機轟隆轟隆的聲音,伴隨著飛機引擎聲,還有刺耳的警報聲。在此之前,馬公從來沒有被空襲過,人們不知道那些滿天轟隆的引擎聲代表什麼意思,大家都在觀望,紛紛在猜測……儘管警報大響飛機滿天,我的阿公安然坐在客廳,右腳橫翹在左大腿上,右手叼著煙,慢慢吐出一口煙後,輕鬆安慰惶惑不已的家人說:『放心,這是我國在演習啦』。

沒想到,阿公的尾音才落,天上已然掉下來好幾個擲向岸邊漁船的燃燒彈,砲彈落在不遠的海邊,立即大火遍地漫天。人們奔走驚慌,這才知道,是敵人攻擊,不是本國演習。

事實上,二戰期間澎湖首次受到美軍空襲,乃是1944年10月12日到14日的「臺灣沖航空戰」。早在10月12日當天清晨,美軍第38.3特遣支隊(Task Force 38.3)即從列克星頓號航艦(USS Lexington, CV-16)第19艦載機大隊、艾賽克斯號航艦(USS Essex, CV-9)第15艦載機大隊起飛各式戰機出擊,而非〈曾〉一文所言的下午。此事也見於澎湖文人顏其碩著作《陋巷雜草》(1969)的記載:

有史以來澎湖之受空襲,蓋以民國卅三年十月十二日為嚆矢。當盟軍機動部隊作大規模空襲全台澎之當日,三時三十四分突接空襲警報。至十七時五十五分警報解除之間,前後四回有グラマン戰爆連合延四○機來襲,悠悠飛翔於馬公上空,對碇泊中之日本船團全部投彈及魚雷攻擊,使之沉沒或擱淺。

顏其碩日記裡的「グラマン戦爆」,指的是美軍艦載機中,由Grumman公司開發的F6F戰鬥機和TBM轟炸機(按:TBM雖由通用汽車代工生產,但仍屬於Grumman的作品)。此役期間,美國海軍艦載機對臺澎各地的軍港、飛行場等地進行掃蕩轟炸,並與日機激烈空戰,日軍空中兵力蒙受重大損失,最後只能以神風特攻方式衝撞美軍艦隊做垂死反擊。由此可知〈曾〉一文中「攻擊岸邊漁船」未必準確,反而顏其碩日記所言「十月十二日:太平洋戰爭發生以來,本日馬公初受空襲……爆彈多落在海軍及軍用船」較貼近史實。

當然,有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問:1944年6月28日、8月14日,美軍第308轟炸大隊的B-24機群,在任務歸詢報告裡都曾提及出擊澎湖,為何不列為「空襲首日」呢?原因在於6月28日的B-24機群是執行夜間任務,在澎湖西南方「海域」攻擊日本船隻,可能擊沉了日軍徵用的大阪商船「烏蘇里丸」(排水量6,386噸),但前述機群並未空襲澎湖群島「陸地目標」,故不予列入計算。

而在8月14日方面,當天傍晚第308轟炸大隊從中國柳州派出8架B-24執行夜間任務,原定攻擊中國沿海與臺灣海峽船隻,卻一無所獲,其中一架遂轉往預備目標馬公投彈。然而這筆出擊紀錄「戰果不明」,且迄今可考的耆老訪談或文獻中,當地人似乎不記得8月14、15日有單架飛機夜間來襲,表示該機投彈可能並未造成明顯損害,或根本沒炸中澎湖群島。考量過後,本文仍將1944年10月12日美國海軍第38.3特遣支隊(Task Force 38.3)的拂曉出擊列為「澎湖空襲首日」。

【觀念澄清】

在歷史研究的方法學中,口述歷史一直備受爭議。它能讓歷史當事人直接敘述記憶、見解乃至感情愛恨,提供親臨現場的生活感與真實感,彌補傳統檔案文獻裡平鋪直敘、缺乏細節、立場常傾向強者而非弱者的弊病。

然而,報導人的回憶常因記憶疊壓、錯置,或個人立場限制,產生偏見與錯誤,而讓某些歷史學者(如Patrick O'Farrell,1933-2003)質疑其可信度。

因此,同一篇口述歷史中,愈貼近報導人生活經驗、愈無立場爭議的內容,通常愈具真實性。以〈曾〉一文為例,美軍轟炸的日期與經過固然有誤,但當時民眾自力挖掘防空壕的景況卻值得參考:

防空壕,其實很淺又簡陋,就是在地面挖一條溝,上頭橫著樑木,兩邊有出口,中間則剛好可以把全家人的身體藏在裡面……爸爸無奈地說,說是防空壕,其實大家都知道沒有抵擋炸彈的作用……就是戰爭中的平民百姓為自己萬一被炸時準備的墳墓。」(鄭同僚,2011)

當然,主訪人對於口述歷史議題應先充分掌握,也須配合檔案文獻,並多方比對各種資料的正誤,才能產生良好的互動,並提出較有參考價值的論述。如今的歷史研究者在採集史料時,也可以把握這個原則。

1944/10/12,美軍艦載機掃蕩澎湖馬公特別根據地隊(位於測天島)。

烏龍四:1944年10月8日,澎湖廳開始疏散馬公街居民與學童至鄉村,也在同一天凌晨3點30分發出第一次空襲警報。這是美軍第一次空襲,B24轟炸機分四次以炸彈和魚雷攻擊馬公港內的船艦?

【查核】

經查證,前文說法為誤。美軍首次空襲澎湖是1944年10月12日,並非10月8日。來襲機種也不是B-24轟炸機,而是F6F、SB2C、TBM等等海軍艦載機。僅有10月8日提前疏散的紀錄為真。

【背景】

這個烏龍出自澎湖縣的歷代官方史料。從蔡平立《馬公市志》(1984),至許雪姬等《澎湖縣志˙卷十五˙大事記》(1991),再到澎湖縣文化局《2010年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每一版公部門出版品都摻入了誤解,從而代代相傳形成了傳說。

馬公市志(1984)、澎湖縣志卷十五(1991)、2010年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先看蔡平立《馬公市志》(1984)第155頁的記載:

十月八日全澎學童積極疏散,本市(馬公街)學童亦多疏散至鄉村,日人眷屬及公務員眷屬亦疏散至苗栗縣之三義、銅羅等地……十月十二日盟機初臨馬公空襲,亦是澎湖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受空襲。當日凌晨三時三十四分突然發出空襲警報。直到下午五時十五分解除。美軍B24轟炸機前後四次盤旋馬公上空,對停泊在馬公港之船團,全部投彈及魚雷攻擊,使之沉沒或擱淺。

蔡平立記錄了當時預先疏散的措施,空襲紀載則與顏其碩(1969)大同小異,但屏除了顏其碩「前後四回有グラマン戰爆連合延四○機來襲」的紀錄,多出自行解釋的「B24轟炸機」,從此來襲機種由海軍艦載機「變成」陸基轟炸機。到了許雪姬等《澎湖縣志˙卷十五˙大事記》(1991)第130頁,雖未採納蔡平立「B24轟炸機」的見解,卻把10月12日的空襲紀錄誤植到10月8日,變成:

十月八日:(一)全澎學童積極疏散,馬公學童亦多疏散至鄉村,日人眷屬及公務員眷屬亦疏散至苗栗縣之三義、銅鑼等地。(二)盟機(美機)初臨馬公空襲,亦是澎湖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受空襲。

比較麻煩的是,十九年後的《2010年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第128頁裡,「全盤保留」了先前的訛誤,並刪除學童與日人眷屬疏散的內容,又把空襲警報時間抄漏了:

昭和19年(1944)10月8日開始疏散馬公街居民至鄉村,10月8日凌晨3點30分發出第一次空襲警報。美軍B24轟炸機分四次以炸彈和魚雷攻擊馬公港內之船艦。

這些史料依序檢視之後,真相大白。早在1944年10月8日,馬公居民便已提前疏散部分學童及日人眷屬,以防範可能的空襲;四天之後的12日凌晨,美軍方才前來轟炸澎湖,空襲警報時間於3點34分發出。而官方史料言之鑿鑿的「B-24轟炸機」,其實最早是顏其碩記載的「グラマン戰爆」,經蔡平立(1984)誤解後,《2010年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又予以引用,但該機種並未於1944年10月12日參與空襲。

【觀念澄清】

如同本文前述,1944年10月12日到14日「臺灣沖航空戰」期間,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首度大舉掃蕩臺澎各地。10月12日當天對澎湖的打擊,是由第38.3特遣支隊列克星頓號航艦、艾賽克斯號航艦起飛的戰機所負責,包含F6F地獄貓式(Hellcat)戰鬥機、SB2C地獄俯衝者二式(Helldiver)轟炸機、TBM復仇者式(Avenger)魚雷轟炸機,分別以機槍、無導引火箭、炸彈、空投魚雷等武器,攻擊澎湖測天島海軍基地、猪母水飛行場及周邊設施。從清晨到黃昏,攻勢共有四波。

既然出擊者是美軍艦載機,就不會有以陸地機場起降的B-24解放者式(Liberator)轟炸機。即使昔日無法取得美軍解密檔案,研究者面對「B-24以魚雷攻擊船艦」的說法時,若能徵引軍事資料,留意到美軍二戰Mk13空投魚雷主供海軍TBD、TBM/TBF魚雷轟炸機低空慢速投擲、並非B-24的武器,或許當年就能避免爭議性的錯誤。

事實上,1944年10月臺灣沖航空戰、1945年1月菲律賓仁牙因灣之役的外圍掃蕩期間,都是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負責對臺澎作戰。直到1945年3月後,美國陸軍航空軍第5航空隊接手轟炸臺澎,出擊的機種才變成各式陸基轟炸機、戰鬥機、攻擊機(如B-24、B-25、P-38、P-51、A-12)。這個烏龍的「突棰者」都是專家學者或澎湖當地鴻儒,可見史研、軍研兩大領域過去隔行如隔山,戰史研究者仍應盡量閱讀第一手資料,謹慎交叉比對,才能奏功。

1944/10/12,美軍艦載機空襲澎湖。本圖左方中景為風櫃半島,前方近景為測天...

▍下篇

那些年,學者專家也突棰:二戰美軍空襲澎湖史的八個烏龍(下)

廖英雁

廖英雁作人間語,亢顏敢為天下先。平凡受薪族,喜愛踏實的日子,現居香格里...

軍事評論 廖英雁 日本 澎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