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少女的《青春養成記》,看華裔導演如何描繪新移民矛盾成長史
2019年加拿大華裔導演石之予(Domee Shi)以其作品——《包子》(Bao),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該短片探討了華裔移民家庭間的親子關係,在劇情中,華裔母親親手做的小包子竟然活了過來,媽媽充滿欣喜地迎接著這個小生命,一步步陪伴著它成長。
然而,每位母親必須接受的是,捧在手心裡的孩子,不可能永遠都這麼嬌小可愛。「包子」不僅是作為華人文化的一種隱喻,更以諧音「寶」,代表母親萬般疼惜又難以割捨的愛。
在《包子》推出的三年後,石之予帶著小熊貓少女重回大眾視野。在她的新作《青春養成記》(Turning Red)中,同樣聚焦於移民子女與父母間的親密關係,描述下一代的華人子女如何在東方/西方文化中成長,渡過難捱的青春期。
成為小熊貓:移民子女的成長史
《青春養成記》以加拿大華裔少女李美玲為主角;某天,她驚奇地發現自己竟會在情緒激動時,變成一隻全身通紅的小熊貓。小熊貓作為青春期的隱喻,代表著青春期身體產生的不同變化——某些部位開始長出毛髮、體味變重,有時甚至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就像是一隻難以控制的猛獸即將衝出柵欄。為了控制住內心的小熊貓,美玲並需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開始學會與內在的自己共處。
小熊貓除了隱喻青春期外,也帶有文化意象:小熊貓原產自中國,其通紅的毛色既有著中國古典色調的韻味,也象徵著加拿大國旗上的那抹紅。美玲的故事,也是導演石之予及美術設計劉碧青的自我投射,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時時刻刻保持優秀,不辜負父母的犧牲,來到新的國家生活。
然而,移民子女的矛盾性在於,原生家庭要求她們要銘記傳統東方文化,然而在外部世界中,她們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當其夾雜於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時,與父母間也開始產生衝突和隔閡。
成長的陣痛:父母和子女的拉鋸戰
在石之予執導的短片《包子》中,無法接受小包子離家出走的媽媽,悲傷地吞下了一手拉拔長大的孩子——她無法接受小孩的成長。這種無法接受子女長大自立的母親,正是亞洲「直升機父母」的典型。《青春養成記》中,美玲的母親也是如此:習慣性的控制女兒的日常生活、跑到學校監視自己的小孩、固執的認為女兒交到一群壞朋友。
石之予在談到童年與母親的回憶時說到,小時候母親常常會帶著她搭著中國遊覽車到處玩,他們會到亞特蘭大、哈利法克斯、愛德華王子島觀光,一起度過溫馨有趣的親子時光,「一開始很棒,但人都會長大,人都會變。你開始會想要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生活。本片說的就是,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
在榮格心理學中提到在個體成長的歷程裡,孩子必須要完成精神上的「弒親」才能夠真正的長大成人,也就是必須經歷「母子相連」到「母子分離」過程。到了青春期的美玲,開始有了不想告訴父母的小秘密,他會躲在床底下繪製一幅幅火熱的性感畫作,也會偷偷藏起得考爛的考卷。在和父母聊天時會隱瞞自己粉圈女孩的身分,也會將朋友看得比父母還重要。
擁抱女性力量:電影敘事視角及女性製作團隊的構成
有別於傳統成長敘事中,以男性作為主角的設定。在《青春養成記》中,不僅以華裔女孩為主角,她身上所背負的歷史,更是淵遠流長的母系親族史。在美玲家裡供奉的是女性祖親,家族擁戴她能夠奮起抵禦土匪、保護家鄉的奇幻傳說,從而展現原始的母性之力。
美玲家一代傳一代的小熊貓體質也是只傳女不傳男,這種神話思維的構建,將過往消失在歷史中的女性親族們,全都重新召喚回來。女性歷史不是只隱蔽父系族譜之下,而是有其脈絡的。
除了電影中的女性敘事外,在電影之外《青春養成記》製作團隊的主要領導人物也都是女性。石之予表示,過去身處於男性主宰的動畫世界裡,她的身份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自在,而在皮克斯「女性分鏡師小組」中,給予了她們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其也在那裡獲得了許多滋養的力量。視覺特效總監丹尼爾(Danielle Feinberg)說到,從出道以來,自己一直都是團隊裡的少數女性,而在《青春養成記》裡與清一色女性夥伴一同工作,「那種感覺真是太棒了」。
結語
《青春養成記》宛如一本充滿魔法的成長指南,帶著我們穿過大銀幕、穿過了處在青春期孤獨又混亂的靈魂,向觀眾展示了——在長大的過程裡,擁有這些複雜的感受是正常的。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在長大的過程裡,學會和內心的小熊貓共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