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台藝大藝博館改建案,「新舊並存」的可能性

聯合新聞網 顏瑞霆
位在新北市板橋區浮洲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圖/作者自攝

近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的改建案議題,在校園社團討論熱絡,此改建案的籌劃早在2011年的一項捐款項目中便蓄勢進行。原先校方定案將以新舊館並存的方式進行改建,不料近幾年卻改為拆舊館並原地重建新館,也未公開政策改變原因,造成校園社團師生的議論。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於1955年建校至今,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想法草創於2004年,由時任校長黃光男博士提出,並開始籌劃「藝博館」,2006年校務會議通過《藝術博物館設置辦法》,以興建「綜合性社區博物館」為目標發展,2008年將「舊行政大樓」改為藝術博物館場址正式開館。

但舊行政大樓本就以行政辦公為興建目的,不符合博物館所需的空間規劃。在學校奔走募款下,2011年得到廖黃香女士的一億元捐款,指定新蓋博物館,且校方必須依約完成興建,否則將收回款項。至此,藝術博物館改建案逐漸浮上檯面,「藝術博物館」轉變為「有章藝術博物館」。

藝博館的身分定位

在2016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工程規劃構想書》的會議紀錄中,2013年原預定藝博館新址在今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的北側網球場,但此地現在已是停車場;2014年重新規劃新址在校門正門口右側的籃球場,此地現在也變成單純的綠地公園,籃球場則遷至它地;2015年三度改新址位置至現今藝博館東側,並且完全無提及「拆除舊館」的提案。這項貌似「新舊並存」的決案,直到2016年結束時,已是經多項決策確認的定案。

不過,在這五年間似乎出現微妙的變化,目前改建案的走向變為拆除舊館和原地建立新館。這樣的髮夾彎政策,使得許多緬懷舊館的校友及師生無法理解學校的行為而議論紛紛。校方在臉書粉絲專頁的聲明中,多以「建物結構老舊」、「硬體設備不足」等理由主張拆除改建,但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非今日才出現,尤其以硬體設備不足來說,「舊行政大樓」本就是辦公用途而非博物館用途,這是從建館之初就需改善的問題。

其次,建物結構老舊是可以補強治療的,在台灣的古蹟修復案中多有案例可參考。當然,古蹟修復案的工程往往比新建工程案要麻煩,校園腹地狹小是一大問題,師生的教育、民生環境也須考量。

在各界的討論中,認為應該更替博物館的想法是——此棟建築僅是博物館的早期階段,只是個有章藝術博物館的「籌備處」,行政大樓保留下來成為暫時的有章藝術博物館,都是為了現在的改建案,也就是說,這只是一個過渡期。雖然從台藝大歷史的角度而言,有其歷史價值,但從有章博物館的建築史來說,價值是相對薄弱的。

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是文化資產保存史當中,不得不接受的矛盾事實。筆者經常舉例,台南府城是台灣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卻在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劃中被拆毀,但日本政府也在台南重組的市街中留下台南州廳、地方法院、台南車站等,這些我們如今引以為傲的國定古蹟和諸多古蹟歷史建築,若沒有市區改正的破壞重組,現今的台南也不會有這麼多元的折衷西洋風格老街和雄偉官署古蹟。

有章藝術博物館原改建設計圖,採新舊保存。 圖/擷自2016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有...

有章藝術博物館新改建設計模型,舊館拆除和原地重建。 圖/有章藝術博物館官網

博物館的新舊更替與新舊保存

再以廟宇為例,寺廟其實也是博物館的一種,裡頭保存許多宗教文物,如宗教造像、牌匾、碑文等等。台灣許多寺廟在成為現今所看到的「大廟」型態前,皆是較為簡陋的小廟、公厝或是草寮,早期社會民生和經濟尚不發達,但宗教信仰卻是生活必須的依託,因此多以簡易材料搭建供奉神祇的場所。隨著時間推進,民生經濟逐步改善,信眾有能力更新廟宇時便會募資改建,因此廟宇的更替在早期台灣社會中是常見的。

若是某地的明清時期草寮毫無改變留存至今,我相信其文資價值不比北港朝天宮這樣相對近代卻富含精美工藝的廟宇低,也許會成為國定古蹟。或許有人會覺得草寮硬體破舊、藝術價值低落,但其歷史含意甚重。看中的是古蹟的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許多人都有他看中的價值層面,這一直是文資保存所爭論的,如今在有章藝術博物館也是如此。

藝博館今日的情景,就好像百年前的人們正在爭論是否要保留草寮或建新大廟一樣。到底是要讓信仰的「根源」永流傳,又或建立更好的環境、以諸多傳統工藝來美化門面,榮耀神明呢?不管結論為何,在後世眼裡,皆是「同一間廟/博物館」,它所象徵的價值不變,只有形式上的改變,同樣都是富含文化和歷史的。

也許,後世的人會認為百年前的古人有文資保存觀念,很有遠見;也可能認為沒有遠見,例如未能發展成具有精美工藝的雄偉建築,是可惜的選擇。或許,根本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在。

台南新營太子宮即是一個新舊廟宇/博物館保存的經典案例,新廟建於舊廟後方,這樣新舊並存的案例在台灣處處皆是,舊廟通常成為古蹟,而新廟更碩大,能設置良好空間來保存寺廟文物,環境也能因應浩大的宗教活動。新營太子宮舊廟現為台南市定古蹟,保存了泥塑、剪黏、彩繪、木雕等諸多傳統工藝,「新營太子宮太子爺生進香祭典」則登錄成為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並多在新廟場域進行。

新舊博物館皆有它的任務在,而信眾/博物館受眾通常也會依序參拜二間廟宇,並沒有所謂「多了場館就有誰會受到冷落」或是永續發展的問題。當然,每個場館背景不盡一致,但這正說明博物館受眾對於博物館價值的支持與信仰是至關重要的。

麻豆海埔池王府「仿」古草寮。 圖/麻豆海埔池王府臉書粉專

新舊廟並存的新營太子宮。 圖/作者自攝

藝博館的價值與未來願景

許多人認為藝博館富含藝術價值、文資價值,若從歷史價值來說,確實可以認可,但部分說法稱其為「台灣包浩斯建築」,筆者認為倒是言過其實,雖不排除有受到現代主義影響,但絕非包浩斯建築。

在台灣,不管何種建築通常多以「折衷主義」去擷取各式風格,並沒有「絕對性」的建築風格存在。所謂台灣老街屋是「巴洛克式建築」,或者看到這種含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就說是「台灣包浩斯」,這些應是需要預設錯誤的話術,需嚴格檢視。台藝舊行政大樓就只是台灣五、六〇年代常見的辦公建築罷了。

而這些看似否定的論述,其實並不影響藝博館的藝術和文資價值,它的折衷主義風格以及對台藝歷史的體現,是有法定文化資產價值的程度。如果舊館成為法定文化資產,在往後新建博物館或舉辦活動的過程中,能得到政府不少協助,詳細可參見《公有文化資產補助辦法》。

不只廟宇如此,近年台灣不少博物館、美術館都以新舊並存的發展去經營,例如台南市立美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等,前者原為日治時期台南警察署,後者原為日治時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博物館或美術館在硬體設備上有極大需求,正因如此,更需要新館來承接此任務,舊館則可以成為一般展場或地方史展示,建築自身也是一個藝術/文化資產。

台南市立美術館一館的新舊建物結合設計。 圖/作者自攝

小結

許多未來展望都是種理想,實際運作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不少理想者與實踐者也因此產生衝突。而每棟房子不論大小或用途,都有其背後故事或文資價值在,只是需要進行比較,台藝舊行政大樓的價值輕重,需由台藝師生和校友來決定,至於是否值得執行新舊並存、古蹟結構補強等諸多繁忙工事,筆者認為在2016年的決策中不會沒有討論到。

有章藝術博物館現屬國立大學的行政單位,雖說沒有明文規定要公開透明相關會議紀錄或組織章程,但依照《政府資訊公開法》,若人民有疑慮,也是有依法知曉政策的權利。

綜觀諸多案例,新舊館並存多是可行且成功的,在配合政府法規例如《文資法》及相關配套措施將有利多的局面,原先台藝校方所制定的改建案看似良好,目前卻不知為何撤回決案,筆者望學校三思並提出當初撤回決案之詳細原因。

另外,主持新改建案的廖偉立建築師團隊,在欣傳媒專訪報導中有詳細解說藝博館的新建案理念,不過前提還是以舊行政大樓不修復的情況下去設計的,若是能結合古蹟修復和建築師團隊的創作理念,是否會碰撞出新的火花呢?

有章藝術博物館東側。 圖/作者自攝

顏瑞霆

台南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畢業,現正修習藝術史中。熱愛家...

時事觀察 文化資產 顏瑞霆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