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阿嬤陳淑芳的藝界人生(上):台語片時代的「最佳女主角」
過去台灣演藝圈有不少明星阿嬤,你一定都不陌生:阿匹婆、文英、素珠、梅芳、陳淑芳,她們不僅活到老演到老,幾乎就像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家鄉氣味那般熟悉,又彷彿你我身邊常見的鄰居阿嬤一樣親切、慈祥。
然而,不管到了哪裡,當你一回到家打開電視,或是有空來到戲院大銀幕重溫以往的電影經典修復片時,你便會驚覺從早年到現在,台灣許多曾經在當代影劇史上發光發熱的新電影、老電影、鄉土劇、歷史劇,同時也都有著這群資深的婆婆媽媽演員們,一路跌跌撞撞共同扶持參與的點滴身影。
譬如已故的文英阿姨(1936-2009)與阿匹婆(1918-2009),她倆分別以電影《熱帶魚》獲得第32屆金馬獎(1995年)最佳女配角,以及獲頒第41屆(2004年)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巧合的是,兩人恰在同一年去世,早年也都是楊三郎創辦的「黑貓歌舞團」成員之一。當時老一輩的台灣人普遍把年輕美貌的時髦女子稱作「黑貓」,正如我們現在所說的「辣妹」是同樣意思。
來到今年(2020)更是相當特別的一年,從影超過60年、直到81歲以《親愛的房客》、《孤味》兩部電影首度入圍的陳淑芳(1939- ),史無前例地創下金馬獎首位同獲最佳女配角、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的空前紀錄。
觀諸陳淑芳在《親愛的房客》飾演痛失愛子的秀玉阿嬤,與兒子生前交往的同志男友(莫子儀飾)宛如「婆媳」之間彼此發生各種衝突嫌隙、卻又相互扶持的微妙糾葛,不禁讓人聯想起前年(2018)遠行的日本國寶級影星樹木希林,在《橫山家之味》片中(是枝裕和執導)演出一位陷於喪子之痛的老母親,看似雲淡風輕的溫和外表下,內心的不捨及恨意卻是藏而不露,她刻意邀請當年兒子下海捨身救起的倖存者每年來到家中祭拜,藉此折磨對方並令其感到內疚。
作為日本名導是枝裕和最愛合作的演員之一,素有「御用母親」美譽的樹木希林經常在眾多電影、電視劇中以媽媽、老奶奶形象深植影迷心中,且擅長將平淡的生活詮釋出幸福的滋味。而同樣從年輕時就開始演「歐巴桑」類型的陳淑芳,現實生活一如樹木希林在感情婚姻的路上歷盡坎坷,卻始終樂觀面對人生,亦是參演侯孝賢諸多電影的老班底。
無巧不成書,今年獲頒金馬「終身成就獎」的侯孝賢,正是由自云受其啟發電影之路的是枝裕和擔任引言人。頒獎時,剛得到女配角獎的陳淑芳就站在侯導身後,靜默如綠葉的姿態,儼然當天得獎宣言「我一生是演員不是明星,哪怕只有一句話我都會演」,叫人為之動容。
台語片時代的「金魚美人」
回顧早年台灣電影戲劇的發展歷程,與九份、金瓜石一帶有著相當密切的地緣關係。美麗的山城景緻不僅成為許多經典電影、廣告的拍攝場景,多位出身於九份、金瓜石地區的本土藝人——導演吳念真,影星陸小芬、張瓊姿、周雅芳、江霞、陳淑芳,台語歌手顏華,音樂製作人李壽全等——更在當今的演藝界佔有一席之地。
按李明仁撰述《金九藝人的戲夢人生》書中記載,從小在九份長大的陳淑芳,戲稱自己是道地的「礦工女兒」。小時候由於經常愛哭、祖父希望她多笑,故而取名「陳笑」,並與顏華是九份國小同班同學。自幼即對民族舞蹈藝術抱持濃厚興趣的她,從宜蘭的蘭陽女中畢業後,隨即考入當時甫創立的國立藝術學校(國立藝專、台藝大前身)就讀。
在學期間常參與校內實驗劇場表演,16歲(入學的第二年,1956)代表學校參加第一屆台北戲劇節,在張英執導的舞台劇《漢宮春秋》裡演出王莽寵妃,傑出的舞藝表現令她很快受到星探關注,在台語電影剛崛起的時期便受邀踏入了影藝圈。
根據《悲情台語片》一書所述,就讀藝專第一屆的陳淑芳,18歲那年(1957)還沒畢業就出來拍戲,而她當年出道的首部作品,即是擔綱由李泉溪執導、改編自本土文學作家邵榮福原著小說的黑白台語片《誰的罪惡》(小說原名《爸爸的罪惡》)電影女主角、超齡演出年輕母親的角色,未來的演藝之路也被從此定型。
「早期台語片演員都有個藝名,製片老闆認為『陳笑』的本名演出悲劇人物並不合適」,陳淑芳當時心念一轉:「我是瑞芳人,很賢淑,就叫做『淑芳』吧」!隨著第一部電影上映後的票房賣座,《誰的罪惡》一連拍了三集。孰料,旋即迎來的卻是父親驟逝的噩耗、家道中落,為了扛起家計,她毅然決定休學肄業,開始以大量接拍電影和舞台表演謀生。
其後,陳淑芳接連演出《結婚五年後》(1959)、《無情夜快車》(1959)、《阿丁大鬧歌舞團》(1962)、《歹命子》(1963)、《我愛我君我愛子》(1963)等數十部台語電影。當年由於長相清秀,尤其一雙眼睛又大又亮,因而被外界冠上「金魚美人」的封號。
演戲一定要放掉自己、忘了自我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自昔日踏入演藝生涯迄今超過一甲子,陳淑芳始終堅持並且熱愛演員這份工作。儘管年逾80高齡,卻仍沒打算退休。她認為「藉由拍戲,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從影一甲子的陳淑芳,受早年藝專學生時代擔任演戲指導教師、同時也是台灣廣播劇先驅崔小萍影響極深,終其一生都將她的教誨謹記於心。
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裡,崔小萍執導的廣播劇一度風靡全台。1952年,崔小萍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成立廣播劇團,一手包辦編、導、演、說,並陸續和導演李行合作多部電影,1959年更以《懸崖》一片獲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她在中廣的16餘年間(1952-1968),大約製作了700多部廣播劇,同時她也在政戰學校、藝專、世新等學校任教表演藝術科的指導課程,包括資深影星歸亞蕾、劉引商、陳淑芳、邵曉鈴(前台中市長胡志強的夫人)、作家亮軒,以及藝人庹宗康、庹宗華、李志希、李志奇、宋逸民等都曾經是她的學生。
1968年,正當崔小萍的廣播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卻無端遭到誣陷,以「匪諜」罪嫌遭警總逮捕,一審判無期徒刑,二審判14年,總共待了將近10年的冤獄(實際上被囚禁9年4個月),最後在1977年減刑出獄。直到2000年獲廣播金鐘獎特別終生成就獎,2001年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終為其平反,並出版自傳《天鵝悲歌》講述一路從廣播、電影到白色恐怖冤獄的心境。
2010年,崔小萍又出版了回憶錄《碎夢集》。在書中,她採用廣播劇形式,將自己遭受冤屈的過程編導成一部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大戲,名曰《獄火重生——崔小萍瀟灑走一回》,其中有一幕橋段自述:「在人生的黃金時代,我是個導演,也是個演員,在白色冤獄場景中,那些誣告我的人,卻成為這『戲』的編導,我認為自己演完了這部戲,而且演得很完美,我並沒有因為編導者手法惡劣而被毀滅!」1
據悉,陳淑芳無論是在金馬獎得獎致詞,或先前接受媒體訪問,都不忘提及崔小萍這位恩師的諄諄叮囑:「你要演戲,就要先看完劇本,放掉自己,融入劇中角色,進入第三個自我」。此後,崔小萍在她撰寫的《表演藝術與方法》書中把這樣的精神狀態稱作「當眾孤獨」。2
▍上篇:
國民阿嬤陳淑芳的藝界人生(下):台灣電影的「眾母親」與「老少女」
- 引自崔小萍,2010,《碎夢集:崔小萍回憶錄》,台北:秀威資訊,頁101。
- 當眾孤獨,就是演員要把第一自我(演員本身),第二自我(角色)都在「聚精會神」的表現過程中,忘「我」的表演,就是在舞台上產生出第三個「我」——這個「我」,就是表演藝術所需要的「我」。在那時,分不出「誰」是真的演員,「誰」是假角色,這個活躍在舞台上的另一個生命,就是表演藝術的作品。引自崔小萍,1994,《表演藝術與方法》,台北:書林出版社,頁4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