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報紙鋅版廣告的沉積記憶(四):窺見台語片繽紛年代的興衰起落
▍上篇:
在《聯合報》創刊至今70年的歲月裡,尤其是1954年開始、方塊鋅版電影廣告大行其道的16年間,在這許許多多的電影廣告裡,最重要的就是台語片的廣告。
縱觀當年全台各大報紙,台語片的廣告刊登以《聯合報》為最大宗、最完整,也最能反映當時台北文化圈對於台語片的態度,還有台語影壇對於宣傳的掌握程度。其他像是《民聲日報》以台中地區為主,《中央日報》的方塊鋅版廣告雖然更美、更氣派,但甚少出現台語片訊息,《徵信新聞報》在早期甚至連方塊鋅版廣告也無,只有以小啟方式、排列簡單上映訊息如此而已。
加上資深影劇記者黃仁先生早年在《聯合報》主持「新藝」版面時對於台語片的關注,相關影劇新聞也有較全面的報導,使得《聯合報》穩坐台語片圖文新聞資料的大寶庫。
台語片繽紛年代
台語片的市場以台灣本島為主,旁及澎湖等離島,並與菲律賓僑界(以福建移民為主)、香港的廈語片攝製影圈,還有星馬的華人生活圈,形成超越政體界限的閩南語(福建話)電影文化圈,在全盛時期往來相當頻繁,攝製的機動性也高,在發展之初,大約1950年代中期、後期時,亦不乏有志之士投入資產,建設廠房設施等,期望能以更高水準的作品吸引觀眾進場。
在1949、1950年,台灣即可觀賞到由香港引進的廈語片,透過報版廣告,我們得知這些作品在台上映時都被冠上「台語片」的宣傳頭銜,就算片中使用的閩南語的發音不盡相同,片商仍然如此操作。
來到1955年,本地開始有團隊投入嘗試,有的借重劇團力量,有的則仰賴僑商投資,經過幾次失敗的嘗試,終於在技術改革後大獲成功。除了自立拍攝,也有片商承租官營片廠的設備,並由官營片廠的人才參與攝製工作,於是在廣告上就出現一行「中央電影公司台中廠代攝」,或者是「台灣電影製片廠代攝」的小字。這一類「代攝」的作品,在攝影、布景、打光等基本視覺效果的成績,往往較優,台語片在1956、1957、1958 連續三年的風光期之中,也培養出大量的幕前幕後電影工作者,在日後「國片起飛」的年代,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台語片在1959年進入第一個低潮,1962年回春,來到1960年代中期,年產量高達百部,然而市場狀況紊亂,不只台灣,而是整個東南亞「閩南語(福建話)」電影文化圈的局面都出現重大的波動。香港廈語片圈至此已經完全萎縮,菲僑和星馬的資金更感興趣的可能是彩色闊銀幕的國語片,反正此際已經進入全面配音的年代,就算是針對原本目標客群設計的故事情節,只要以彩色闊銀幕包裝,仍然能創下極好的票房成績,甚至揚威整個東南亞地區。
台語片在1960年代後期產量漸次下降,終至產業轉型,部份能量整併進入影壇既有之製片活動,另一部份則轉入電視圈,無論是幕前或幕後工作,繼續發光發熱。
關於台語片的定位與定義,過去三、四十年的研究歷程大概有過三個階段的轉變。
首先是「悲情台語片」的階段。包括《聯合報》的資深前輩黃仁等等,親身經歷過台語片的全盛時期,眼見它暴起暴落,不由得發出喟嘆,尤其哀憐影片流離失所全難再尋。
其次是「KUSO台語片」的階段,擦乾眼淚,奮起直追,想辦法從現存影片中找出像是《大俠梅花鹿》、《泰山寶藏》,還有《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作品,以獵奇、幽默的態度洗去它的悲情色彩,讓「本土」的「土」味,能薰陶出新鮮且詼諧的創意。
從1980年台語片由當時電影市場的邊緣身份,進入金馬獎國際電影觀摩展的特別單元(也是金馬第一次正式有『國際影展』的節目安排)起,經過了悲情和歡笑的洗禮,如今大家已更冷靜踏實的態度,把台語片研究工作帶入另外一個高峰。在2016年的台語電影60週年紀念盛典,「繽紛台語片」成為新世代的定調,今人透過影片、圖文、手稿、唱片等全方位的資料,交織出整幅繽紛多彩的影史圖像。於是台語片不僅只有悲情,也不僅只有阿里巴巴和梅花鹿,它擁有更為清晰的電影類型(genre)脈絡,它也擁有能與其他語種電影(尤其是廈語片、潮語片等等),以及國語片、日本片等市場競爭者共同對話的空間。
繽紛多姿的電影類型裡,除了傳統婆媽啼哭文藝片之外,新奇搞怪、台語武俠、都會生活、007時期大行其道的女間諜系列、古裝歌唱戲曲等等,都囊括其中;更有台語影圈十分流行的「瞳鈴眼」、「蜘蛛網」一系之社會奇案,將恐怖、奇情、浪漫、倫理等元素共治一爐,無論是《台南霧夜大奇案》、《萬華白骨事件》、《基隆七號房慘案》,或是《火葬場奇案》,還有聲名遠播的《瘋女十八年》。果然燦爛繽紛,令人目不暇給。
「第一部」的頭銜認定
令電影史家最傷腦筋的問題,很多時候落在所謂「第一部」的頭銜認定。《聯合報》的方塊電影廣告,連同相關新聞報導,在協助釐清「影史第一部『台語片』」的頭銜,助益甚大。
1955年6月,《聯合報》上出現一則重要的報導,文中寫到全新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在頗富盛名的都馬劇團四處巡演時,以16糎的電影膠卷一併拍攝,並嘗試攝製彩色夢境段落。全片已經拍畢正將上映,完成時間較菲律賓華僑嘗試在台投資開拍、前期籌備過程頗具聲勢的《呂蒙正繡球奇緣》更早。
《呂》片據說後來胎死腹中,但1956年12月11日卻又有一部《呂蒙正》電影悄悄在台北永樂戲院上映兩日,悄悄下片,既無宣傳,亦無演員資訊,來無影去無蹤,十分神秘。
《六才子西廂記》在1955年6月23日(端午節前一日),於台北萬華龍山寺前的大觀戲院隆重獻映,上映前《聯合報》刊出方塊廣告,上映後亦刊出橫幅大篇廣告,並於6月21日刊出一則完整報導。只不過《六才子西廂記》只映三日便下檔;據前輩影人口述,肇因於當年16糎拍攝技術太差,放映效果不佳,觀眾失去欣賞的耐心。
另,關於都馬劇團所採用的語言及唱腔,與台灣本省流行之歌仔戲唱腔、發音等均有落差,《聯合報》的鋅版方塊廣告裡載有極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包括全片主打「紹興調」、歌曲多少多少支,以及知名伶人隨片登台等宣傳噱頭,極具歷史價值。
也因此,《六才子西廂記》既非以電影業界標準35糎膠卷攝製,亦非台灣本省慣用之閩南語腔調和歌仔唱腔,稱之為福建戲電影恰如其份,稱之為台語片,則有待斟酌。其於影史上的「第一部」意義,便是在這麼多「但書」的前提之下建立起來的。
更因如此,它的多重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令《六才子西廂記》蒙上一曾非常神秘的面紗,尤其它失傳六十餘年,至今仍未曾聽聞這套影片的真正下落。要想接近《六才子西廂記》,至今留傳最重要的資料仍然是《聯合報》的那一篇報導,以及它上映前、上映時所刊出的三張電影廣告。
也談《雨夜花》
目前影史認定「第一部台語片」是何基明導演所攝《薛平貴與王寶釧》。它並不是香港拍攝的「廈語片」,它也不是採用「紹興調」、「都馬劇團」演出的16糎戲曲片,它是以35糎膠卷、黑白拍攝、認真製作的古裝歌唱電影,有實景,有搭景,從薛平貴以乞丐姿態亮相,演到王寶釧拋繡球彩樓配,再演到平貴從軍,與寶釧哭別。是為完整故事當中的「上集」。
何基明導演先後拍了《薛平貴與王寶釧》的上中下三集,先後推出,又拍了《范蠡與西施》,反應都非常好。《薛》片三集失傳半世紀餘,現已發現客語配音版本,由台南藝術大學典藏。
除此之外,還有影史第一部的「時裝文藝」台語片——《雨夜花》。
這部《雨夜花》乃是由鐘聲話劇團根據鄧雨賢、周添旺的同名金曲改編。邵羅輝導演,辛金傳(即辛奇)編劇,一說華興片廠拍攝,一說中國製片廠(隸屬國防部,位於北投復興崗)代攝,這也是現存文獻紀錄中,是第一部上映的台語時裝文藝片。
據台北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在1957年1月公布的票房紀錄來看,1956年全年度,在台北市上映的國台語影片加總統計,《雨夜花》高踞第二名,票房為新台幣 45 萬。台北之外的全省數字粗估為135萬(日片、台語片的計算方式是台北票房乘以三,國語片計算方法是台北票房乘以三)。
《周成過台灣》排行第四名,台北票房為36萬。《林投姐》佔第七名,台北票房 31 萬。第九名是《薛平貴與王寶釧》上集,台北票房為30萬。
外一章:艷色電影,紙上迷情
在協助整理《聯合報》方塊電影廣告時,年輕一輩團隊成員的目光每每都被諸多方格中特定某幾部片子給吸引走。這些以艷情、異色為宣傳號召的電影作品,本身可能無比健康,也無比正派,但片商秉持著「Sex does sell.」的宣傳宗旨,大加渲染,力道之足,在六十多年後的今日,依然緊緊抓住我們的注意。
說起台北市的異色電影院——大概在1970年代中後期開始,市區陸續出現幾間以比較成人口味電影為號召的戲院,其中最有名的包括老字號的二輪西片戲院:愛國,包括新揭幕的樂樂、快樂,以及白雪;台北圓環商圈附近也出現白宮、圓環等。
然而,早在這些戲院出現之前,在那個我們印象中相形較為保守、含蓄、謹守禮義廉恥社會規範的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也就是《聯合報》方塊電影廣告所涵蓋的那十多年的歲月裡,仍然有些作品在行銷、上映,有的是正正經經的「健康教育」片,但因為時代背景,無巧不巧就成為社會的集體慾望出口,比如《聯合報》還沒開辦之前、1950年就在台灣上映的衛教名片《衛生寶鑑》(Because of Eve),當年尚未有分級制度,但本片卻設有年齡警語,限制16歲以上才能入場,而且男女分場,並因觀眾反應熱烈,特別增開戲院專映男場,另外一院則每日三男場兩女場。
此外,也有的作品被包裝成為乳波臀浪、酒池肉林,看似集錦獵奇片,殊不知實際上是當年全球知名大城市諸多現場表演(如夜總會、歌廳、鋼琴酒吧等等)的精采紀錄,比如曾經在國防部所屬的國光戲院上映、因為偷接裸露片段而引起軒然大波的《世界女人夜生活》(America di notte)。
華語影壇的巨擘——香港邵氏公司也赴日本拍攝了幾部類似形式的夜總會電影,翡翠七彩,噱頭十足。由蔣光超主演,劇情是小人物混進東京聲色場所大鬧一番的《萬紫千紅》,1958年3月7日在台北上映,賣座情況還不惡!
至於那些真正艷星主演的名作,比方像「BB小姐」碧姬芭杜(Brigette Bardot)的系列名作,不僅是方塊廣告春色撩人,在戲院外牆的巨幅電影看板亦曾引來莫大糾紛,還出動警方規勸、取締,最後才由院方為BB小姐穿上比較保守的衣服遮掩。
這些紙上迷情,當然逃不過衛道人士的法眼。讀者投書一封接著一封,雖然不敢說是1970年方塊電影廣告全面遭取消的直接原因,難免落人話柄,成為「取消了也好」、「耳目清淨許多」等等說法的直接證據。
此為後話,下回再表。
▍下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