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補助競相加碼的公民與道德爭議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直播節目說台北市生一胎補助2萬元政策是「騙選票的啦」,後來他坦言自己「失言」,他認為提高補助無法解決少子化問題,後續養育、教育、幼稚園及托嬰才是較大問題。
憑良心講,柯文哲的說法並不算失言,一味提高生育補助,就期待年輕人生小孩,完全忽略未來的養兒教育成本,這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態度。但是少子化困境已病入膏肓,對於已經在加護病房的病人來說,反正死馬當活馬醫,政府若願意提高育兒津貼,個人是樂觀其成。
福利落差,遷籍仲介因應而生
儘管如此,根據媒體報導,由於各縣市福利措施不同,這中間竟然形成一種新的「遷籍仲介」掮客產業。簡單來說就是幫新生兒家長「安排」適當戶籍,當然是選擇可以領最多補助的縣市,然後從中向家長抽取必要的「服務費」。以台中市來說,周邊縣市每年遷入約兩萬人,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較好的「托育一條龍」,零到六歲幼童每月托育補助三千元。這就像代排隊概念一樣,仲介者提供勞務與時間成本,需求者用協議好的金錢購買服務,在自由市場經濟下,供需達成均衡,說實在也沒我置喙餘地。
我關注的是中央放任各縣市政府各行其政的問題。同一個國家的國民,只因為所在戶籍不同,就享有不同待遇,這實在是很荒謬的一件事。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各地方政府財政情況優劣有別,所以生育補助金額當然有多有少。儘管憲法保障人民有居住遷徙自由,然而實際上,這便會產生「因社會福利不同」而遷徙戶籍的情況,甚至間接催生掮客產業。
明明沒有住在當地,只是透過掮客代遷戶籍,新生兒家長為了更高的補助從中取巧,這當然是一種投機行為。由於沒有居住事實,有些法界人士甚至認為這中間可能有詐欺取財之嫌。但退一步思考,不同縣市國民繳的稅都一樣,那為什麼還要用這種方式去獲取原本就該屬於國民的權益?我要說,這些家長是無辜的,錯的是這個帶頭陷害人民進行投機的政府。
如果再不制止地方縣市政府的各行其是,以2018年剛好是地方選舉年而言,我相信各縣市長候選人更會在選前加碼大放送。至於財政赤字是啥,反正先選上再說,未來再透過編列行銷預算向媒體買些業配廣告,營造城市光榮的虛擬印象,選民們不會去管縣市負債多少錢,只會在意縣市「補助多不多」,「辦活動有沒有送贈品」,這不就是台灣地方政治的日常嗎?
從社會福利看見不平等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16年底各級政府債務(包括《公債法》規範債務、短期債務及非營業基金舉債等)約7.17兆元,若加計潛藏債務17.85兆元,各級政府總負債已達25兆元,換算平均每位國民背債約106萬元。即便依財政部公布的國債鐘,因未計入非營業基金舉債、地方政府債務及潛藏負債等,平均每人國債負擔也已達23.4萬元。
正直的政府,必須負有教育選民的責任。這些屬於國民應享有的社會福利,諸如生育補助、育兒津貼、老人津貼等等,本來就應該由中央政府統籌給付,一方面實現不分城鄉南北地域的國民平等,一方面避免因選民短視近利,進而刺激政客加碼造成的地方財政浪費。
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身上就至少背著20幾萬的債務,試問這樣的國家還能給人民多少期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