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義:「江湖武林」職涯論
「比起死亡本身,失業更會強烈否定生命。」這是西班牙思想家加塞特(Jose Ortega Gasset)的名言。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失業的經驗,但大家都很清楚工作、職稱對自己的影響──無論是同學會見老朋友、逢年過節回家面對親戚,或是要向陌生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有個驕傲的職稱會讓人更有自信,如果連自己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遜,甚至會讓我們不想跟其他人見面。
我們對自己工作的焦慮感,就像深深刺進心裡的刀刃,一舉一動都得小心翼翼以免牽動那個傷口。
幾年前我曾有過一段「棄業」的日子,當一個什麼都不做的廢柴,那段時間只要爸媽跟我一起出門,都會對別人強調:「我兒子正在換工作,馬上就會開始上班!」深怕大家識破我是個廢柴的事實。就連我自己一個人去吃麵,被老闆問:「啊你怎麼這時間有空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出自己沒工作,而老闆總是很敏銳的察覺這是個不該問的問題,馬上打哈哈帶過。
仔細想想,人會因為名片上的稱呼就成為溫拿或魯蛇、自覺人上人或自覺不如人,實在是一件值得深入研究的事,究竟為什麼是「工作」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而不是其他事呢?
「我在做什麼?」成為我的身分
那段沒有工作的日子,讓我開始思考工作的意義。追根究柢,人在世界上最基本的任務是養活自己,而我們為了存活下去,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工作。遠古時代我們打獵、採果、種植作物,後來我們去上班、賺錢、買東西吃、買房子住。
但我們生存在群體的社會,每個人都會和別人互相影響,需要你幫我、我幫你,也因此,你擅長的事情變成你的工作,我擅長的事情也就是我的工作。每個人做的事情對其他人有什麼幫助(或說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好了),就變成其他人認識自己的方法。一個人的「工作」開始變成一種「身分」,讓別人認識我、知道我是誰。
國中學英文的時候,當老師問我:「What are you?」我不能回答:「I am human」而是要說:「I am a student」。我是什麼?我不是人,我是一個學生。我們認識一個人,最開始的問題也是:「你是做什麼的?」對別人來說,我的身分,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我是誰」。
這也是為什麼沒在受教育也沒在工作的「尼特族」會被視為問題,失業比死亡更剝奪生存價值──一個人失去工作,有如失去貢獻社會的能力,也失去了人的身分。
工作如武林,職場就是江湖
工作是我們的身分,用武俠小說來看這個概念會很淺顯易懂。如果你有看過電影《臥虎藏龍》,一定記得玉嬌龍在小吃店被「眾大俠」找碴的片段:
「在下『鐵臂神拳.米大彪』聽聞有高人在此,特來請教。」「我是『冀東鐵鷹爪.宋明』,這位是我大哥『飛天豹.李雲』……」
「我乃『鳳陽山魁星五手.魯君雄』!」
玉嬌龍頓時臉上三條線:「你們名字也太長,誰記得住?」
武俠小說裡,行走江湖的大俠一定要先報上名號(冀東鐵鷹爪)來讓別人知道:「喔~原來這個人是在幹嘛的!」(在冀州東部活動,擅長鷹爪功)就像現代人見面時也會說:「我姓李,在仁寶當財務經理」一樣,你姓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麼。
玉嬌龍社會化程度太淺,不懂江湖規矩,也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直到她說出江南鶴、李慕白都是她手下敗將時,一幫大俠才驚覺她是個人物。雖然在江湖上,門派、稱號和武功高低不一定成正比,但卻是他人認識你的捷徑。舉例來說,「我乃華山派大弟子」和「我是中條幫幫主,就是太行山西南三百里外的門派,不太有名啦,但是……」也許中條幫武功更高,當然華山派聽起來威風多了啊。
我們工作的職場,就是武林與江湖,本來只是「人為了存活下去」的工作,轉變成「身分」之後,就很難避免江湖客去追逐更高級的門派與名號。
為何大俠都想歸隱?
然而小說裡許多武功蓋世的大俠,會慢慢開始懷疑這些外在的東西,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追求、應該追求的。我特別喜歡的電影《劍雨》裡,武功最高的轉輪王只想回復男兒身(他是太監);殺手彩戲師辛苦幾十年把身體操壞了,最後只想賺筆退休金歸隱;高手雷彬最想研究出煮不爛的麵條,每天為妻子孩子做料理;身懷絕技的女主角細雨也希望改頭換面,做個能談戀愛、結婚的普通女子……
《劍雨》裡所有高手都有另一個夢想,武功原本只是逐夢的手段,變成目的之後反而過不了自己想過的生活,只能在競爭中不斷幹掉其他人,得到更強的名號、組織更大的門派,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像每天上班的我們,常常是在被工作淹沒、搞壞了身體、忘記了家庭與生活之後,才發生中年危機一樣。
從工作與職涯的角度來看武俠小說,故事變得更有趣了。身為一個人,除了提升名號等級之外,陪父母聊天、跟女朋友約會、學習新知識新武功(以免被江湖淘汰)、維持健康……等等事情,理應和工作一樣重要,但我們卻常常忽略,直到失去才後悔莫及。
如果工作是占據我們人生大半時間、成為我們的身分、決定我們對社會的貢獻,如此重要的東西,那我們應該花多一點時間,想想自己要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一身武功對社會有什麼幫助,找出剝去門派和名號之後,也能驕傲地活在江湖中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