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國際觀很重要,但你真的了解過它嗎? | 劉揚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都說國際觀很重要,但你真的了解過它嗎?

如果我說台灣是個「國際觀上癮」的社會,你一定無法否認。我們每天受到「國際觀不足」的精神威脅,如果你是學生,社會賢達會勉勵你要多培養國際觀,把格局放大;如果你在上班,成功企業家會要你具備國際觀,眼光不要只看島內;如果你是老闆,媒體會要求你有國際觀去面對全球競爭,千萬不要畫地自限。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留學國外人數減少,大學生欠缺國際觀」、「上班族不願被外派,缺乏國際觀」、「不要局限本土市場,創業要把市場放眼國際」的論述。不過當你開始追問:「到底什麼是國際觀?」「為什麼我們要有國際觀?」的時候,就會變得有點尷尬。

對大家來說,國際觀是一種「雖然不太清楚,但總之很重要」的東西(就像要把書讀好、要找好工作、要結婚、要生小孩這種事一樣,不清楚為什麼,總之很重要就對了),至於國際觀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反而很少人提。

只知道它很重要,卻不了解它的內容

當我在Google搜尋「國際觀」,有169萬個搜尋結果跳出來(費時0.42秒),如果輸入的是英文「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更有爆炸性的1億8400萬個搜尋結果(費時0.25秒)。

從眾多資訊裡,大概整理出「國際觀」的意思大概如下:

「有能力分析並關懷世界不同地區的視野。」

「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並對這些事情產生觀點的能力。」

「對國際事物有興趣、對國際文化有敏感度、掌握國際局勢、了解國際緊密結合的現象(例如歐債危機對台灣會有什麼影響),最終找出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

「擁有專業知識、掌握世界脈動、具有國際關懷、展現人文素養。」

國際觀,是我們對其他文化的好奇、了解與關懷,我們要掌握國際事件與局勢,才能清楚自己面臨的狀況,確定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定義很簡單易懂,通常沒有太大爭議,但奇怪的是,以上這些「國際觀的定義」,跟新聞裡碎碎念的那些行為(英文不好、不願留學、不願外派、不開拓國際市場)沒有任何關係。

想要國際觀,學英文不是重點(你需要的是求知欲)

所有談論「培養國際觀」的新聞、書籍或演講,都強調「學外文」的重要性。「外語能力好,不一定有國際觀,但要有國際觀,一定先要學外文」的概念根深柢固,不過,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這個世界在發生什麼事,掌握國際脈動,有國際關懷」,其實英文超爛也沒關係啊!台灣出版市場裡,占絕大多數的是翻譯書,看原文版《追風箏的孩子》會比中文版更快了解阿富汗嗎?如果想了解東非大裂谷的自然生態,看國家地理頻道(有字幕)是最快的方法吧。此外,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看也看不完的國際資訊,不論是海地獨立史、泰國紅衫軍、韓國流行音樂都一樣有中文資料。

就算沒有中文資料,當你真的很想了解一件事的時候,語言問題不會是你的障礙,你可以找人幫忙,或者邊看邊學啊,查字典慢慢看,總看得懂了吧?

這意思當然不是不用學英文,你想學任何語文都是好事,只是那跟國際觀沒關係。如果你想了解國際新聞、國際局勢,不用多好程度的英文就夠用,加上一本字典或google翻譯更是如虎添翼。二十年前有很多人為了聽懂日本歌而學日文,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為了聽韓文歌而學韓文,語文永遠不是阻止我們了解事物的最大障礙,求知欲才是。

具備國際觀,跟競爭力無關(你需要了解人性)

此外,另一種非常有力的訴求是說,國際觀跟你的競爭力有關。這種說法主張:「現在很多企業是跨國公司,職場上,我們常需要跟不同國家的人合作,因此了解不同國家的狀況就愈來愈重要。」這個說法乍聽不錯,但也有問題存在。

首先,這種「競爭力觀點」強調你應該學好外語,才能跟外國人溝通,好像忘記世界上有翻譯這種職業一樣。當然我不可能質疑「英文超優,求職更有優勢」的論點,畢竟如果你會講英文,公司不用請翻譯,至少有成本優勢。

不過,當你真的做到經理人,要和不同文化的人溝通、合作、一起工作,你的語文能力和國際觀,不是影響你表現的最大關鍵,反而,你尊不尊重他人、了不了解人性、能不能凝聚團隊、有沒有辦法推動變革、敢不敢做出困難的決策才是─這些能力都是對主管的基本要求,就算你只在國內當經理人,沒有要去國外工作、管理來自7個國家的24個團隊成員(7跟24可以用N和M代替)也都需要這些能力。

培養國際觀,不用出國(你忘記台灣就有很多外國人)

另外一種常見的國際觀是要你: 「 趁年輕去國外走走, 了解各地文化。」這當然不是壞事,比方說出國念MBA(學費好幾百萬),有來自19個國家的32個同學(當然,也可以用N和M來代替)可以讓你交流不同文化。可是,我只要星期天到台北晴光市場,也一樣可以跟菲律賓人交流文化啊。

中壢火車站、台中中山公園不也很多移民工嗎?或更方便的,隨便走進一家越南餐廳跟老闆娘聊天,不也可以掌握越南文化和國際情勢嗎?你大學同學裡也總有幾個馬來西亞學生吧?甚至家裡就有印尼照護工,但你卻很少跟他聊天。

承認吧!我們心裡的「國際觀」是有等級的。對於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很多人想貼上去了解,但是印尼、菲律賓、越南這些跟台灣愈來愈相關的文化,我們不屑紀念。我們很常聽說台灣有五十萬台幹在中國工作,在中國怎樣怎樣的,但很少人談五十萬在台灣工作的外勞,需要怎樣的環境。

所謂的「國際觀的定義」不也包括「全球關懷」嗎?還是說了解薩摩亞群島、薩爾瓦多、塞內加爾文化,對「競爭力」沒幫助,所以不用了解也沒關係呢?當然,我不反對去國外走走、行萬里路的好處,但所謂的國際觀,不是只有想變成先進國家而已,還包括關懷後進國家,不是嗎?

在台灣,大部分人鼓吹的不是真正的國際觀,而是散發功利色彩的、被扭曲的國際觀,在那視角之下,讓人看不起本土、看不起後進國家,這種被扭曲的國際觀帶來哪些問題,我們在〈「你缺乏國際觀」,是話術還是事實?〉一文中繼續討論。

 

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新書《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一個職場倖存者的48個反向思考》(點圖看更多)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