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乏國際觀」,是話術還是事實? | 劉揚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你缺乏國際觀」,是話術還是事實?

photo cedit:Robert Couse-Baker
 (CC BY 2.0)
photo cedit:Robert Couse-Baker (CC BY 2.0)

如果我說台灣是個「國際觀上癮」的社會,你一定不會否認。我們每天受到「國際觀不足」的精神威脅,如果你是學生,意見領袖會勉勵你要多培養國際觀,把格局放大;如果你在上班,更有成功企業家要你具備國際觀,眼光不要只看島內;如果你是老闆,當然更要有足夠的國際觀去面對全球競爭,千萬不要畫地自限;若是你開媒體,更會被人家罵只會腥羶色外加內容農場,為什麼不給社會大眾優質的國際新聞……

雖然文章才剛開始,但你千萬別誤會,這「不是」一篇叫你丟掉國際觀的文章,我上次這樣寫的時候,被格局很大的企業家和領袖霸凌得很慘,現在學乖了,我不但認識到國際觀的重要,而且學會絕對不能質疑這個信仰。我只是想借用這個現象,談談另外一件事──我們都很常被人家說「你缺乏國際觀」,那到底要怎樣才算是有充足的國際觀呢?

青年啊,請將國際觀進行到底!

只要稍微整理一下,市面上常見的國際觀論述大概不脫底下幾點(學英文才有國際觀這種太low的就跳過了):

  • 不要留在台灣,在台灣看不到世界,要多出國了解世界的問題、認識國際的環境。
  • 到愈大的國家去,愈覺得自己與整個世界都有關係;到愈成熟的國家去,談的事情才愈國際化。熱情應該是無國界的,在台灣卻相反。
  • 要多去外面受挫折,多吃苦,多反省自己有沒有能力在跨國界的環境去跟全世界競爭。
  • 在台灣太舒適了,但國際大環境不是如此,比如中國學生多刻苦,韓國學生英文和美國人一樣好,你一出去了解狀況,就知道要前所未有的用功。

歸納起來,覺得如果我現在18歲,應該要立志出國留學,看到那裡的中國、韓國、印度同學有多認真之後,幡然悔悟決定比他們更拚命讀書,求學階段在歐美先進國家增廣見聞,找到最有全球競爭力的工作,關心全球議題、國際環境,最好還能抽空到非洲落後地區服務別人,努力成為一個無國界的世界公民,千萬不要眼光只看肚臍眼、只會自我凝視!

這樣的我,多年以後回到台灣,終究會發現這裡還是一個格局不夠大、眼光不夠遠、態度不夠好、公民素養不夠高、青年不夠努力的地方……然後呢?然後繼續強調下一代要有國際觀啊!

讓你站上道德制高點的話術

前面講過,我絕對不會說這類的「國際觀、競爭力論點」有什麼錯,真要講,也只是這種論點很「無聊」而已──因為它是一種講出來就不會錯的話術。

「你缺乏國際觀」這句話,跟「你格局不夠大」「你態度不夠好」「你不夠努力」「你很聰明只是不用功」等等的句子一樣,基本上別人是無法反駁的(誰會認為自己態度夠好、夠努力只是不夠聰明呢),既然是一種話術,關鍵就在於誰先說出口,先說的人就能站上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

下次不妨試試看,無論跟長輩或後輩聊天,你搶先說出:「我覺得台灣就是領導人不夠國際觀,所以才找不到出路!」「台灣企業家就是格局不夠大、沒有國際觀,才會走到今天的蕭條。」看看對方能有什麼反應(當然要贊同啊,難道要說其實他們很努力,都是大環境的錯嗎?)。

「台灣缺乏國際觀」是話術的成分,也許還高過事實的成分。不相信的話,我們來做個小測驗,看看大家是比較缺乏國際觀,還是本土觀。

國際觀 vs. 本土觀小測驗

你知道「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在哪裡嗎?/你知道「玉井區、玉里鎮」在哪裡嗎?

你知道「邱吉爾、戴高樂」是誰嗎?/你知道「蔡培火、林維源」是誰嗎?

你能說出幾個「外國小說家」?/你能說出幾個「台灣小說家」?

相信答出前者的比例絕對高於後者。當然這只是個偏頗的小測驗,但從我們的成長經驗、生活周遭看來,台灣人缺乏本土觀的程度應該比國際觀更嚴重吧!

說來慚愧,國立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的我,對美國歷任總統、聯準會的經濟政策瞭若指掌(供給面經濟學、QE什麼的,你也知道的啦),但對尹仲容、李國鼎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卻只能摸個表面。常看財經新聞的人,對哪些國際大廠是蘋果供應鏈、台灣有哪些iPhone概念股大概都了解,但卻沒人知道,台北人每天吃的青菜、豬肉、雞蛋是從哪個縣市運來的。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不要眼光狹隘、不要只看島內,我們要放眼國際、胸懷世界,這樣才有競爭力。缺乏國際觀會很慘、會輸很多人,但缺乏本土觀,只是會有很多「台北秋葉原」「台中六本木」「高雄曼哈頓」「彰化費茲洛公園」之類的計畫,提到旅遊景點大家都想種吉野櫻,並且出現各個彩繪海賊王、小叮噹的藝術村落而已啦。國際觀上癮的我們,只要一提本土,就會被扣上「島嶼狹隘症」「眼光只到肚臍眼」「失去闖天下的雄心」「只會自我凝視」等等的帽子,政治很不正確的。

「國際觀很重要」的經濟背景

台灣特別強調國際觀,有特定的經濟發展背景。我們曾經是靠美軍保護的小政權,加上有個每天想併吞你的惡鄰居,產生出害怕被世界遺忘、害怕被國際孤立的焦慮心情,真是一點也不難想像,加上台灣經濟靠外銷出口起家,從過去的發展歷史來看,誰都會告訴你國際觀很重要。

也因此,我們的國際觀經常和「競爭力」綁在一起。因為不想在全球競爭中輸給那些(我們認為)落後的國家,所以這個論述每每強調你要更用功、更努力、更奮鬥。跟A段班成績輸給B段班會很丟臉一樣,我們在乎「先進」國家的看法,卻對那些「落後」的世界不太在意。

明明台灣有50萬東南亞移工、50萬外籍配偶,身為東南亞的窗口,但強調「在台灣看不到世界」的卻大有人在。我們關心美國有多少中國留學生比你用功、關心有60萬台商在對岸辛苦經營,但是對百萬東南亞住民,卻一點也不認為那很「國際」。

真正的國際觀絕對是強調在地本土、重視文化多元性,而不是「一心成為國際」的單一樣貌,本土觀和國際觀是一體兩面,必須互相對照、缺一不可。去美國念常春藤盟校,跟別人一起關心QE反恐歐債危機當然很炫也很重要,但星期天到台北中山北路二段菲律賓街,去中壢火車站看看泰文、印尼文、越南文的月台標誌,到中和南勢角緬甸街逛逛,跟越南餐廳的老闆娘聊聊天,很可能會發現世界就在你眼前,而且不用搭飛機出國。

「台灣就是缺乏國際觀」到底是話術還是事實?我們缺乏的是「哪種」國際觀?比起國際觀不足,我們不認識本土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喔對了,在討論這些議題的時候,請小心翼翼不要戳破「國際觀很重要」的泡泡,因為它,真的很重要。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