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差異小測驗:面對權威,你採取哪一種態度呢?
如果你有機會和長輩聊天,可能會發現他們有個共同看法:
台灣現在變得很亂。
具體來說,這種「亂」大概會以下面的形式呈現:
「以前每個領域都有足夠權威的人,發生爭議時會出來仲裁,大家會聽從。」
「爭議解決了,才可以按照結論去做事,這樣社會才有在動。」
「不像現在大家都有意見,誰也不聽誰的,每天鬧烘烘,有人在做事嗎?」
也難怪面對喜歡「踢爆、打臉」的網路世代,長輩最常說的就是:「拜託不要亂,給我們一個乖乖做事、好好打拚賺錢的機會。」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
對權威的看法,可能是帶來台灣世代差異的重要因素。老一輩的人比較傾向這個社會應該有「某種權威」替大家解決問題,讓其他人可以好好做事;而年輕一點的,則傾向不信任權威、不需要權威,甚至厭惡權威。
▎習慣於權威的上一代
例如台灣現在面臨經濟問題,老一輩的人會希望有某些專家、領袖出來仲裁,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然後大家就可以歸於平靜。相對的,在環保、能源、宗教或其他所有議題,也都應該要有權威人士出來指導,不論他提出的是英明的決定(當然最好),或是不太英明的決定,至少有個規則可以依循。
所以你會聽到他們說:「政府應該如何如何幫助經濟!」「媒體就是應該提供正確資訊,怎麼可以亂報?」
在需要權威的世界裡,最大的好處是有效率,只要你身處權威所肯定的價值體系中,按照規則努力,大概都可以有個雨露均霑的收穫。但它的壞處是犧牲的人不會被看見,只會被質疑「為什麼你不跟著大家一起走,要造反呢?」
然而,依賴權威也會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當你愈需要權威,就愈可能認為不是權威的自己,無力改變什麼,一旦情勢的發展不如理想,變成失敗主義者也不意外。
假如你認為拚經濟是政府的責任,一旦經濟不好,就開始罵政府很爛,讓我努力卻賺不到錢,政府有錯,而我無力改變什麼;又或者,覺得消費者抵制黑心廠商沒有用,那些事情不是我們市井小民可以解決的;再或者,覺得社會出了很多問題,根源都在教育,但是教育也不是我的責任,是老師或教育部要解決,我好無力……等等。一旦認為有力量改變的是那個權威,而不是我,當權威不再權威時,我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第二,當你愈依賴權威,也只是提高權威者背叛你的誘因而已。如果大家都認為自己無力制定規則,那麼成為制定規則的權威者,就根本沒必要照顧大家的利益,它照顧自己的利益即可,反正所有人會從屬於這個規則,並且維護既得利益。
▎充斥踢爆與打臉的新一代
在網路時代,各領域的權威都受到很大的挑戰,教育普及加上資訊快速流通,無論是政府、宗教領袖、社會賢達甚至偶像明星,隨時都會面臨「踢爆」、「打臉」的招呼,毀神容易造神難,今天的定論很可能明天就被推翻。成長在這樣環境的新一代,不相信權威也是很自然的現象。
沒有權威,意味著人人都是權威,所以誰也不聽誰。在這樣的世界裡,多元的意見會出現,我們認為人人都有能力影響其他人,如果結合眾人之力,有可能改變社會。此外想造假混水摸魚的人比較不會出現,就算出現也較快被抓包,好比網路上大家都很習慣「拔草測風向」,學會質疑很多詭異的狀況,面對造假的事情警覺度高。
然而,在神已死、權威不再的世界裡,缺點是社會信任感不足,各方面爭議多、效率自然低落。例如現在還有誰會相信一個「大有為的政府」能解救大眾的經濟泥沼?今天戰神打臉別人,明天又有新神打臉戰神,下禮拜滿天神佛都參戰了,不用心研讀各界發言還真難以判斷誰對誰錯……在這樣的環境裡,許多長輩希望「回到過去單純美好的年代」,找個權威來叫大家別再亂,也不是不能理解。
▎人人都是權威,如何找出專業?
當然,社會是不可能回到過去各個領域、各個山頭都有仲裁者以權威服眾的年代了,但在這個「人人都是權威、人人也都不是權威」的世界裡,做事情的方法和以前肯定不太一樣。
最困難的是,如何讓正確的意見勝出。傳統的決策模式是,在體制內的人是最專業、最有權威的一群,所以講的話大家會信;然而網路時代是「絕對會有更專業的人出現,而你不知道他在哪裡」的社會,例如當政府有問題要解決,絕對有比政客更專業的人,但他不在政府裡;面對媒體所報導的事情,絕對有比記者還專業的人,但他不在媒體裡……如果每個領域都出現這樣的狀況,決策者要怎麼知道專業在哪裡?如何讓專業者願意提供意見?如何讓正確的意見出現?會是重要的問題。
最後,有權威可以依賴的人生很輕鬆,但在沒有權威的時代,我們就不可能做個「只需要乖乖聽話,呆呆努力就夠」的人,而是要凡事自己判斷、自己決定,並且自己承受失敗的後果。把權威踢下神壇當然很爽快,要付出的代價卻是,每個人都要真槍實彈在市場上較量,只有真本事才能贏得支持,而等著打你臉的人,每天都在排隊準備。